摘要:那天开家长会,老师递给我一个笔记本纸,说:“你儿子成绩全班第一,但这篇日记……你一定要看看。”
那天开家长会,老师递给我一个笔记本纸,说:“你儿子成绩全班第一,但这篇日记……你一定要看看。”
我低头一看,手瞬间抖得拿不住——本子上歪歪扭扭写着:“我不想活了。考第一好累,妈妈只会说‘下次别粗心’。爸爸只问排名,奶奶说‘不吃菜长不高,怎么考清华’。
没人问我累不累。
如果我不上学了,他们是不是就不爱我了?”我当场蹲在地上,眼泪砸在地板上。
那个我天天夸“争气”的儿子,
原来早就一个人,在黑暗里走了那么久。他才小学四年级啊。
可我们家的日常是什么?早上六点半起床,背单词;放学回来先做卷子,饭后继续刷题;周末两个补习班,中间啃个面包赶路;晚上九点作业还没写完,我一皱眉:“这道题又错了?”
每次他想说话,我说:“等会儿,先把这页做完。”每次他说累,我说:“现在辛苦点,将来才能自由。”我从没想过,他理解的“自由”,是不用再醒来。
上周半夜,我起夜经过他房间,听见他在哭。我推门进去,他赶紧抹脸:“妈妈,我梦见考试交白卷,你们不要我了。”我摸摸他头:“别瞎想,快睡。”然后转身关灯,
却忘了问他:为什么你会做这样的梦?直到这次心理测评,老师告诉我:孩子抑郁筛查阳性,建议立即干预。我像被雷劈中。
我们拼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学区房、最贵的辅导班,却把他一点点逼进了情绪的死角。更让我心碎的是,当我抱着他哭着道歉时,他反而轻轻拍我:“妈妈别哭,我会考第一的,你别不要我。”
那一刻,我真想扇自己一耳光。我们给了他满分的成绩,却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品”——只有考得好,才配被爱。
后来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退掉所有非必要补习班;
第二,每天晚饭后半小时,只聊天不谈学习;
第三,告诉他:“就算你考零分,妈妈也爱你。”
第一次说这话时,他愣了很久,突然扑进我怀里嚎啕大哭。孩子不需要一个永远第一的人生,他需要的是——
无论他什么样,都有人张开 arms 接住他。可太多家庭还在用“为你好”筑高墙,把孩子困在“优秀”的牢笼里,忘了问一句:“你还快乐吗?”
现在,我儿子还是会考第一。
但不一样的是,他会笑着说:“妈妈,今天体育课我跑了第三!”而我终于学会回答:“真棒!跑得开心吗?”
如果你的孩子说了这三句话,请立刻警惕:
“我活着没意思。”
“你们是不是嫌我笨?”
“要是我没有出生就好了。”
这不是矫情,是求救信号。
来源:时光荏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