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有一位家长(或不准确)在网络平台上多日(次)连续直接控诉班主任对待自己孩子教育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犹如重大新闻现场引发“围观”和共情,并具强烈的“连续”意味,“看明天这班主任表现如何?”。
家长连续直播控诉班主任|以牺牲孩子健康成长为代价的共情狂欢
当下,有一位家长(或不准确)在网络平台上多日(次)连续直接控诉班主任对待自己孩子教育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犹如重大新闻现场引发“围观”和共情,并具强烈的“连续”意味,“看明天这班主任表现如何?”。
我们不清楚直播内容属于现实存在的问题,还是“剧本”演绎。但是,从反映出的问题和现象中可以感受得到,家长为孩子争取权益的迫切心情。如果这是“剧本”类的演绎,涉及到学校教育和教师职业影响,这类直播某平台能允许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这类专业法律常识我们并不明确掌握。
如果这是现实教育境遇里的事件,直播人将私域矛盾公众化,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在泄私愤就不知了。直播人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将教师置于公众舆论面前,迫使教师“对孩子公平教育”获得的是一种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或只是在博得一些流量吧。
直播人为了促进内容更具体、更真实,将教师对待孩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进行具体介绍达到极至,甚至眼神、用词、口吻、口气都要细致入微地进行描述,并预设班主任下一步对孩子的行为、态度等等,看“下期分解”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由于直播针对一名教师,大众观摩,引发共鸣、引发讨论、引起对抗思维,进而引发社会反响,属于严重的“网络暴力”行为,特别是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公信力。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由班主任老师独自承受舆论压力,学校和上级行政部门应该有所作为,维护的不仅仅是这位教师的职业尊重,而是教育的社会形象。
或许班主任教师在工作中存在失误或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有限公共领域的内部问题,即在学校中,在班级内的问题,再最大化地扩展也才是地区教育行政内部范围,而将矛盾置于公共领域,并非是为了解决问题,其目的便不言而喻了。
家长连续直播控诉班主任事件,反映出教育生态内部出现的复杂而深刻的矛盾,背后存在权力结构、新媒体时代维权样式及社会信任危机等诸多复杂问题。
1、家校权力边界的模糊
在中国传统教育领域内,学校教育权力角色被界定为专业性、指导性、强制性(义务教育)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受到社会普遍认可。教师的专业性也容易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家校关系属于“高山流水”式滋养样态,从而促进学校教育基本目标对学生开展教育。
当前,社会性的教育产业化、资本化倾向明显,学校教育的服务性质显现,指导性演变为规则下的顺应,强制性演变为顺从性的适应,专业性更被“社会教育碎片文化”取代而被质疑。家长的教育消费观念已经形成,购买服务意识趋向迫切,试图介入教育心理与日俱增。当教师行为与家长预期有冲突时,势必受到家长的强烈反击,为提升反击力度而将教师进行“公开审判”了。这种行为并非是在挑战教育权威,而是在剥夺教育权力。
2、教育焦虑转移与投射
家长自身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不足,或丧失教育影响力,家庭教育变为只“养”不“育”,孩子身上的问题无法解决,只能购买教育,进而使家长养成消费者心态。即只需“服务者”对孩子好,只要孩子幸福,不需教师的教育手段。
教师对孩子稍严厉一些便引发家长的情绪反应,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就会产生焦虑,并直接反应到班主任身上,导致班主任成为家长焦虑的直接承受者。家长已经养成“对孩子好就是好老师”,“批评孩子就是恶老师”的线性思维,导致信任崩塌。
3、新媒体零成本赋权与舆论博弈
新媒体技术下,导致家校教育生态内的私域矛盾公共化成为现实反映,并迅速介入到公共领域,形成舆论场,在公民价值观的不平衡、多样态下形成“舆论断案”现象,在碎片化信息的主导下,最终是非不分,正误不明,远离真实,判断失衡,价值观扭曲。家长在将教师置于公众面前的同时,也将家庭和孩子公诸于世,任人评析,家长在网络中获取话语权的同时,在现实中隐性地、深刻地、无情地践踏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生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无论如何都会对孩子另眼相看,高度规避责任,以免“祸及自身”,而且会衍射到孩子学校教育中的各阶段。家长的“快意人生”导致孩子无辜“受罚”,这种惩罚是间接的,在隐性中,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家长对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进行连续直播,折射的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社会信任危机的微观镜像,这是在社会变革过程是现实反映,也是社会性矛盾的突出闪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道德期待落差被无限放大,在个别两面事件的搅扰下形成了“污名化”效应,加剧了家校之间的矛盾无法调节,有些家长对教师行为进行“有罪推定”逻辑论断与公众群体的“网络狂欢”相结合,演变为反教育思维而彻底灭失了教育合作基因。从中也暴露出家庭教育功能性缺位与社会对学校教育支持系统的薄弱。
打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从对抗到共生通渠,或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基于学校教育而言,家长一方依然是弱者;在社会环境内,广大普通教师更是弱者,如果教育陷入“弱者互害”循环,丧失的并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功能,而是人性之恶。
当然,在中国教育改革与深入发展的今天,“按闹分配”、“流量博弈”逻辑时代已经过去了。
来源:淄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