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自国际种子联盟等国际组织和26个国家的54名外宾、29家国家和省级行业协会、上百位行业科学家、950家企业齐聚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参加主会场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昨天(9月11日),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在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开幕。
来自国际种子联盟等国际组织和26个国家的54名外宾、29家国家和省级行业协会、上百位行业科学家、950家企业齐聚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参加主会场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开幕式已成功促成6项合作签约。其中,国际种业合作3项,京津冀合作签约2项,种业成果转化签约1项。
开幕式已促成6项合作签约
本届大会首次由京津冀农业农村部门联合主办,聚合三地的创新研发、转化应用和产业融合三大优势,突出区域化、国际化和市场化三大特点,围绕现代种业、生物制造、智慧农业三大板块,设置“1+7”会场,举办“1+1+1+10+N”系列活动。
国际种子联盟主席
亚瑟·桑托什·阿塔瓦尔指出,
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已跻身世界级种业交流平台之列,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北京,大会既将中国的优质种业资源推向世界舞台,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优良品种,实现了互利共赢,在推动种业创新发展、促进国际种业交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届大会采用分布式办会机制,在通州主会场举办开幕式及中关村主论坛,丰台、平谷、延庆、海淀、朝阳、昌平、大兴7个分会场举行10场平行论坛,分别聚焦玉米、微生物、蔬菜、林果花草蜂、畜禽、合成生物、农作物种苗及休闲渔业种业等细分领域,共91位行业专家、种业企业代表作主旨报告。
多项高精尖种业创新成果亮相
大会同期举办科技成果交流体验活动,在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展馆里,设置了1个核心区、3个成果体验区,2个功能区。
在核心区和成果体验区中,围绕种业振兴、智慧农业与智能装备、生物制造三大板块,143家单位的633项农业科技成果集中亮相,提供沉浸式科技体验。
7个智慧农业大模型、29款种业芯片、12项生物育种专利以及46个新品种,展示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大数据为基本特征的精准设计育种成果。
在优新产品品鉴区中,55家京津冀品牌新主体带来“北京优农”“津农精品”“河北农品”等300余项优新产品展示品鉴。
在科技成果发布区中,45家科研院校及农业创新主体,发布173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政策。
一排排盆栽植物前,世界首台育种机器人吉儿,正在忙前忙后的浇水、照顾着植物们。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研究员表示,将BT(生物技术)+AI(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Crop-robot co-design)理念,通过基因编辑重新设计作物花型,快速精准创制‘机器人友好’的结构型雄性不育系,运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成功研制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打破杂交育种和制种瓶颈,大幅降低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研究人员将机器人育种家与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融合,首次打造“智能机器人育种工厂”,实现了优异品种的智能快速定制。
玉米DNA指纹60K芯片发布
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在大会上,赵久然团队发布了玉米DNA指纹——Maize6H-60K芯片。
作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专家,赵久然和玉米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说:“60K玉米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精准可靠的玉米分子鉴定技术,通过61214个SNP位点实现全基因组覆盖,是集品种鉴定、品种确权、分子育种等多用途为一体的新型芯片,具有高质量、高鉴别力、高兼容性、高灵活性等特点,已经在北京通州种业等20余家种子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校实现规模化应用,累计检测10万余份样品,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应用最成熟、最广泛的玉米芯片鉴定技术之一。”
此外,本次大会期间在通州主会场开放参观玉米新品种智慧展示公园,首次全面展示国内领先的玉米单产提升管理方案。
前期大会已因时因地组织开展9场优新品种田间观摩品鉴活动,累计展示玉米、蔬菜新优特品种1100个,遴选发布主推品种160个。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专业人员“看禾选种”,5000余名市民亲身体验品鉴,助力鲜食玉米“京紫糯519”等一批新品种达成授权协议,促进京津冀经销商达成8000万元采购意向。
本届大会在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迈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时期召开,预期取得两大成效。
一是推动京津冀农业协同向更深层次延展。深化在品种培育、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合作,构建“研发在京津、转化在河北、应用在全国”的区域协同范式,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带动力、全国引领力、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推动“农业中关村”“种业之都”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汇聚人才、科技、政策、市场等优质资源,促进育种前沿领域创新发展,加速种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支持优势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为全国种业振兴行动“五年见成效”贡献北京力量。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