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官网又崩了!370万人抢iPhone17,有人哭晕在付款界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22:14 1

摘要:9月12日晚8点,当全国人民刚吃完晚饭,准备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时,一群特殊的“夜猫子”正盯着屏幕——不是追《庆余年3》,不是抢中秋月饼,而是iPhone17的预售按钮。结果,苹果官网率先“表演”了一出“薛定谔的加载”:页面转圈圈、付款键失灵、购物车凭空消失……有

苹果官网又双叒叕崩了。

9月12日晚8点,当全国人民刚吃完晚饭,准备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时,一群特殊的“夜猫子”正盯着屏幕——不是追《庆余年3》,不是抢中秋月饼,而是iPhone17的预售按钮。结果,苹果官网率先“表演”了一出“薛定谔的加载”:页面转圈圈、付款键失灵、购物车凭空消失……有人刷新到手机发烫,有人对着“出错了”的提示骂骂咧咧,还有人在朋友圈哀嚎:“钱都准备好了,你却告诉我服务器去约会了?”



与此同时,京东的数据却在疯狂打脸:标准版预约人数超370万,部分机型“秒没”。这场景像极了每年双11的李佳琦直播间,一边是“抢不到”的哭爹喊娘,一边是平台用数字证明“这届消费者贼能买”。苹果官网崩了,到底是技术拉胯,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饥饿营销”?是果粉太疯狂,还是我们都被消费主义PUA了?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这“年年崩、年年抢”的戏码,到底藏着多少门道。

一、“崩了”成传统:苹果的“饥饿营销”还是“技术摆烂”?

先问个扎心的问题:你还记得iPhone第几代预售时官网没崩过吗?

从iPhone12到iPhone17,苹果官网仿佛得了“预售周期性瘫痪症”,每年9月准时上演“服务器罢工”。有网友调侃:“苹果的服务器是不是租的阿里云学生机?一年就用一次,用完就扔?” 但真相可能比你想的更复杂。

咱先看看数据:京东370万预约,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集体在线抢手机。如果苹果真的想“防崩”,技术上完全可行——毕竟,双11期间,淘宝、京东的流量是这个数的几十倍,照样扛得住。那为啥苹果偏不?

这里就得提一个词:“稀缺感制造”。你想啊,要是官网顺顺利利,人人都能买到,那“高端”、“抢手”的人设还怎么维持?就像爱马仕的Birkin包,你以为是产能不足?其实是故意控制销量,让你觉得“抢到就是赚到”。苹果玩的,可能是同一套逻辑:用“崩了”告诉你“这手机太火了,我们也没想到”,用“秒没”暗示你“再不买就没了”。

但也别把苹果想得太神。毕竟,2023年iPhone15预售时,官网崩了3小时,后来被曝是因为程序员把“并发请求上限”少写了一个零——这种低级错误,与其说是“饥饿营销”,不如说是“大厂傲慢”。苹果可能觉得:“反正你们都会买,服务器差点怎么了?” 这种“爱买不买”的态度,反而让部分消费者更上头:“越难抢,我越要证明自己能抢到!”

二、370万人抢iPhone17:是“果粉”疯了,还是“面子”太贵?

370万预约量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有20万人在京东排队,就为了买一部起售价7999元的手机。要知道,7999元能买3台国产旗舰机,或者100杯奶茶,够你喝到明年秋天。但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花大价钱抢iPhone?

有人说:“iPhone耐用,能用三年不卡。” 这话没错,但现在的安卓旗舰机,用三年也基本不卡。有人说:“iOS系统生态好,照片、数据同步方便。” 这也对,但为了生态每年花8000块,算不算“生态税”?

其实,很多人买iPhone,买的不是手机,是“身份标签”。你用iPhone17,别人用iPhone14,无形中就有了“我过得不错”的暗示。就像有人买LV不是为了装东西,而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的LV。这种“面子消费”在年轻人中尤其明显:刚毕业的大学生省吃俭用买iPhone,是为了融入“职场圈子”;小情侣咬咬牙换手机,是为了发朋友圈时“不丢人”。

更有意思的是“吐槽式购买”:一边骂苹果“挤牙膏”——iPhone17相比16,就多了个“卫星通话增强版”和“摄像头像素提升20%”,一边又疯狂点击“预约”。这像极了情侣吵架:“你怎么这么讨厌!” 然后下一秒紧紧抱住对方。苹果早就摸透了消费者心理:骂归骂,买归买,只要品牌光环还在,就不愁没人买单。

三、从“官网崩了”到“秒没”:谁在推波助澜?

别光骂苹果,这场“抢购狂欢”里,还有几个“隐形推手”。

第一个是平台。京东为什么要公布“370万预约”?不是为了炫耀自己人气高,而是为了制造“再不买就晚了”的焦虑。就像你路过奶茶店,看到排长队就忍不住想:“这么多人买,肯定好喝!” 平台用数据告诉你:“大家都在抢,你不抢就是亏。”

第二个是黄牛。每年iPhone预售,黄牛比谁都积极。他们用脚本抢手机,然后加价1000-2000元卖给“手慢党”。有黄牛直言:“只要官网崩,我们就赚钱。服务器越卡,抢的人越多,我们的货就越值钱。” 普通消费者抢不到,黄牛却能囤货,这背后其实是“技术霸凌”:你用手抢,人家用代码抢,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竞争。

第三个是社交媒体。当你在朋友圈刷到“有人抢到iPhone17了”,配上开箱视频和“真香”文案,你会不会心动?当博主们拿着新手机测评,说“这是今年最值得买的旗舰机”,你会不会动摇?社交媒体放大了“拥有iPhone”的幸福感,也放大了“没抢到”的失落感。就像一场大型真人秀,每个人都怕自己是“观众席”里的那个“失败者”。

四、苹果的“傲慢”与消费者的“卑微”:一场不平等的恋爱?

仔细想想,苹果和消费者的关系,像极了一场“不平等恋爱”:苹果永远是高冷的“男神”,消费者是卑微的“追求者”。男神偶尔给点甜头(比如出新配色),追求者就激动得不行;男神犯错(比如服务器崩了),追求者还得替他找理由:“他只是太忙了,不是不爱我。”

这种“卑微”,其实是品牌营销的胜利。苹果用十几年时间,把自己从“卖手机的”变成了“卖生活方式的”。买iPhone,不是买电子产品,而是买“精致”、“高端”、“潮流”。就像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第三空间”;耐克卖的不是鞋,是“Just Do It”的精神。

但最近几年,这场“恋爱”开始出现裂痕。越来越多人发现:iPhone创新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服务越来越差。iPhone17的“卫星通话增强版”,国内根本用不了;所谓的“AI摄影”,安卓两年前就有了。消费者开始清醒:“我为什么要花8000块买一个‘情怀’?”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中国区iPhone销量同比下降5%,而华为、小米的高端机销量却在上涨。这说明,消费者不是傻子,当“面子”不能当饭吃,当国产手机越来越强,大家开始用脚投票:谁性价比高,谁服务好,就买谁。

五、官网崩了之后:我们该反思什么?

iPhone17预售官网崩了,本质上是一场“科技狂欢”下的“数字闹剧”:一边是科技巨头的技术傲慢,一边是消费者的盲目追捧;一边是资本的逐利,一边是人性的贪婪。

我们该反思的,不是“怎么抢到iPhone17”,而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抢iPhone17”。是因为它真的好用到无可替代,还是因为我们害怕被时代抛弃?是因为它能带来实际价值,还是因为我们想活成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或许,真正的“高端”,不是用什么手机,而是不被消费主义绑架的清醒;真正的“潮流”,不是追随别人的脚步,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像有人宁愿用国产手机,省下的钱去旅行、去学习、去投资自己,他们活得比谁都“高端”。

最后,给还在抢iPhone17的朋友提个醒:手机是工具,不是面子。如果抢到了,恭喜你,用得开心就好;如果没抢到,也别难过,你的价值,从来不需要一部手机来证明。

至于苹果官网崩了?下次还会崩。毕竟,在这场“饥饿游戏”里,服务器偶尔“罢工”,才是保持“恋爱新鲜感”的秘诀——只要你还在乎,它就永远赢。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