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马铃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10:53 1

摘要:1.地块选择。选择地势平坦,中等肥力以上,质地疏松透气、土层深厚、保肥性好,且轮作倒茬三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的地块,或在茄科前茬地施用抗重茬剂。前茬作物未使用过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甲磺隆、异噁草松等除草剂。

辽宁省马铃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为切实加强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强化技术指导,提高关键技术应用率,夯实全年丰产丰收基础,特组织有关农业专家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地块选择与整地

  1.地块选择。选择地势平坦,中等肥力以上,质地疏松透气、土层深厚、保肥性好,且轮作倒茬三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的地块,或在茄科前茬地施用抗重茬剂。前茬作物未使用过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甲磺隆、异噁草松等除草剂。

  2.及时耕整地。建议秋季深翻或深松,春季再次旋耕整地,并镇压保墒,结合整地亩施腐熟优质农肥2000~3000千克,配合施用微生物菌剂等。

  二、良种选择

  结合地区适应性、农艺要求、市场需求、当地主要病虫害等综合衡量,选择经过登记、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使用优质脱毒种薯。一季作鲜食薯种植区可选择希森6号、冀张薯12号等,二季作鲜食薯种植区可选择早大白、尤金、富金、兴佳2号、荷兰、中薯5号等,加工薯种植区可选择大西洋、夏波蒂、麦肯一号等。

  三、种薯处理

  1.催芽。二季作区采用早熟品种,播前30天~40天,挑选具有品种特征的脱毒薯种,在15~18℃下催芽,芽长0.5厘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变成浓绿色或紫色;一季作区采用晚熟品种机械播种,不用催芽。三膜或两膜覆盖栽培选择向阳保暖地势坐床、摆薯、覆土、炼苗,棚内控温5~8℃,炼苗5~7天。

  2.切块拌种。使用消毒刀具将芽块切成立体形状,重量不少于25克,建议达到40克,保留1~2个完整的芽眼。切块可用甲基硫菌灵加中生菌素兑滑石粉拌种待播,有条件地区也可单独用生物菌剂拌种。

  四、分类分期播种

  1.适宜播期。结合当地气象条件,根据不同栽培模式选择适宜时期播种,播种时防止土温过低,湿度过大。其中,三膜或两膜覆盖栽培一般在3月上中旬左右,地表化冻20厘米以上即可播种。单膜覆盖栽培一般在3月末至4月上旬播种,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7℃时播种。亩用种量150~200千克。

  2.合理密植。亩保苗既要根据生产条件,又要结合品种特性,最终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一般亩保苗4000株左右;早熟或植株矮小、分枝较少的品种,亩保苗4000~4500株;晚熟或植株高大、分枝多的品种,亩保苗3500~4000株。淀粉加工品种密度适当大一些,以每亩4000~4500株为宜;薯片加工品种控制薯块直径5~9厘米为宜,一般密度每亩4500株;薯条加工品种要求大薯率高,一般密度每亩3500~3700株为宜。

  3.播种方法。地膜覆盖采用大垄双行栽培,大行距65~70厘米,小行距25~30厘米。人工播种播时先开深10厘米左右沟,然后灌水,再摆放种薯,株距27~30厘米,播种后在薯芽上覆盖细土1~2厘米厚,施肥后再覆土8~10厘米镇压,地面喷洒除草剂封闭,随后铺滴灌带、覆膜,膜摆平、伸直、勒紧、紧贴垄面。采用一体化播种机种植时,先设置播种垄宽、深度和密度等参数,一次性完成开沟、施种肥、播种、覆土、铺滴灌带、喷封闭除草剂、覆盖地膜等播种程序。双膜覆盖在单膜覆盖基础上,每3垄扣一个高1~1.3米小拱棚,顺垄每隔1米插1根竹篾子,形成拱状,罩上棚膜。罩好拱棚后,在棚内和棚外沟浇水。三膜覆盖在双膜基础上,每2个小拱棚或多个小拱棚外再加扣冷棚,每隔1~1.5米插一条竹坯子,形成高2.4~2.5米拱状,每3米埋1根水泥支柱作支撑后,罩上棚膜即可。

  4.因地因需施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盲目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除施用腐熟农肥外,播种时一次性施用多元复合肥,可选择马铃薯专用肥,酌情增施钾肥,忌偏施氮肥。提倡水肥一体化随滴灌进行追肥,块茎膨大期追施低氮高钾型水溶肥。

  五、田间管理

  1.合理控温揭膜。薯芽出土后及时破膜引苗,盖土保墒。其中,三膜覆盖棚内温度达到25℃时,要打开拱棚两端通风、炼苗、降温,开口程度视温度而定,超过25℃时,要先拆除中棚,再结合实际情况拆除外棚;双膜覆盖棚内温度超过25℃时要通风炼苗,进入4月份可昼揭夜盖,当温度不适于薯块生长、膨大时,要及时撤膜;地膜覆盖栽培薯芽陆续出苗后,选择晴天及时破膜放苗,用细土将破膜口盖严,或在马铃薯芽即将顶土时,采用上土机在膜上覆盖2~3厘米厚的碎土,马铃薯可自行顶破地膜出苗。

  2.中耕培土。幼苗长出时,做好查田补苗。采用适宜机具中耕培土,培土厚度应确保薯块膨大后不外露。

  3.水肥一体化管理。在基施复合肥50千克/亩基础上,采取“7水7肥”技术,即在马铃薯生育期间滴灌7次,滴施肥7次,前期齐苗后开始滴施肥,开始3次滴施尿素5千克/亩,接着滴施3次可溶性钾肥5千克/亩,最后一次磷酸二氢钾1.5千克/亩,间隔7天左右。根据土壤墒情和植株需水情况合理灌溉。

  4.病虫害综合防控。选用抗病品种配合栽培措施及喷施化学药剂综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一般在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喷药,视降雨情况确定防治次数,每隔7~10天喷药防治一次,不同种类药剂轮流使用,切忌一种药剂连续使用。选用适宜拌种剂进行种薯块拌种防治疮痂病、黑痣病。通过药剂拌种、沟施或与肥料混合施用防控地下害虫,采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等进行防治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地上害虫。虫害严重需要多次防治时要注意不同药剂轮流使用。

  六、适期收获

  鲜食薯根据市场需求,提前1~3天或成熟时收获;加工薯成熟后机械收获前7~10天,机械杀秧。收获时避免机械损伤、风吹雨淋、暴晒和受冻,并剔除病、烂薯,以利贮藏运输。

  七、科学贮运

  入窖前及时进行窖内地面喷施杀菌剂,密闭一周后通风。马铃薯应在入窖前预贮10天左右,剔除病薯烂薯。贮藏量应控制在窖(库)容的2/3。入窖初期应迅速将窖内温度降到10~13℃,并维持7~10天,之后种薯贮藏窖温应逐渐降至2~4℃,鲜食薯贮藏温度为4~6℃,加工薯贮藏温度为6~10℃,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贮藏过程中要适当通风调节库内二氧化碳浓度和温、湿度,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挤压和冻伤等损害,直接食用的马铃薯应避免光照。

来源:律法实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