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三次离那个梦寐以求的皇位很近,为何终究差了最后一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00:02 1

摘要:公元 1650 年冬,喀喇城行宫的炭火烧得噼啪作响,39 岁的多尔衮却感觉不到暖意。他盯着手中磨得发亮的玉扳指 —— 那是 1635 年征服漠南蒙古时,兄长皇太极亲手赏赐的 “墨尔根戴青”(睿智之主)信物。窗外传来小皇帝顺治的圣旨,语气生疏得像陌生人:“摄政王

公元 1650 年冬,喀喇城行宫的炭火烧得噼啪作响,39 岁的多尔衮却感觉不到暖意。他盯着手中磨得发亮的玉扳指 —— 那是 1635 年征服漠南蒙古时,兄长皇太极亲手赏赐的 “墨尔根戴青”(睿智之主)信物。窗外传来小皇帝顺治的圣旨,语气生疏得像陌生人:“摄政王偶感风寒,一应政务暂由济尔哈朗打理。” 多尔衮突然剧烈咳嗽,指节捏得发白 —— 他知道,自己离龙椅最近的一次机会,正在随着咳出的血沫一点点流逝。

北京普度寺及寺内的多尔衮铜像

1612 年的赫图阿拉城,8 岁的多尔衮跟着母亲阿巴亥给努尔哈赤请安。老汗王摸着他的头对大妃说:“这孩子眼神像我,可惜生得太晚。” 这句话像根细针扎在多尔衮心里 —— 他排行第十四,上面有代善、皇太极等十位兄长,即便生母是最受宠的大妃,也因 “立长” 传统沦为继位备胎。1626 年努尔哈赤驾崩,14 岁的他眼睁睁看着皇太极逼死母亲为父殉葬,只能捧着镶白旗旗印跪在灵前,把仇恨咽进肚里。

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书中记载,此战清军 “以炮破阵,马踏残兵,明军死者相枕藉”。

但命运很快向他抛出橄榄枝。1635 年,多尔衮率两万铁骑深入漠北,在察哈尔部废墟中找到失传 200 年的 “传国玉玺”。那方刻着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的玉玺送到盛京时,皇太极大惊失色:“此乃秦始皇传国之宝!” 当即封多尔衮为 “和硕睿亲王”,位列八旗贝勒之首。松锦大战中,他首创 “红夷大炮 + 重骑兵” 战术 —— 先用 30 门大炮轰开明军阵型,再令阿济格率铁骑冲锋,一战击溃洪承畴 13 万大军。《天工开物》记载,此战清军 “以炮破阵,马踏残兵,明军死者相枕藉”,从此多尔衮成了后金军方的 “定海神针”。

正方(史料派):朝鲜《李朝实录》记载 “太后下嫁摄政王,行合卺礼”,应属史实;
反方(考据派):《清世祖实录》从未记载,“皇父” 乃政治封号,与婚姻无关。
你更支持哪一方观点?

红夷大炮:明清鼎革之争中的重要武器与装备

1643 年秋,皇太极在盛京突然驾崩,未留遗诏。八旗议事殿里,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佩剑而立,刀刃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吾等食先帝之禄,当拥立先帝之子!” 两白旗将领阿济格、多铎则按刀怒视:“若不立摄政王,我等便血溅朝堂!”6 岁的福临被生母孝庄推到殿中央,孩子吓得直往乳母怀里躲,却让多尔衮眼前一亮 —— 这个生母为科尔沁贝勒之女的幼童,身上流淌着满蒙双重血统,正是平衡各方的最佳棋子。

《清史稿・多尔衮传》记载,多尔衮突然跪下叩首:“先帝有皇子在,臣等当共辅之。” 表面是拥立幼帝,实则暗藏玄机:他提出 “叔侄共治”,自己担任摄政王,济尔哈朗为副 —— 前者掌控两白旗,后者统领两蓝旗,剩下的两黄旗因拥立皇子而不得不妥协。当豪格气冲冲离开议事殿时,多尔衮注意到他腰间的佩刀还挂着皇太极亲赐的玉佩 —— 这个战功赫赫的侄子,终究是他掌权路上的最大威胁。

旗籍兵力核心支持者对多尔衮态度正黄旗3.2 万豪格、索尼、鳌拜武力反对称帝镶白旗2.8 万多尔衮、多铎坚定拥戴正蓝旗2.5 万济尔哈朗中立观望

1644 年春分,多尔衮做了两个改变历史的决定:
第一,采纳范文程建议,在山海关前竖起 “为崇祯帝复仇” 的大旗,让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心甘情愿打开关门;
第二,力排众议迁都北京,把后金从部落联盟改造成中原王朝 —— 当他骑着黑马踏入紫禁城时,城头的 “明” 字大旗尚未褪色,百姓却已跪在路边山呼 “摄政王千岁”。

真正让他权力登顶的,是 1649 年的 “皇父摄政王” 封号。朝鲜使臣朴寿在《燕行录》中记载:“摄政王出入宫禁,太后必亲迎于乾清门,赐坐御案旁,食同器、行同辇。” 这个称号看似尊荣,实则是多尔衮的政治阳谋 —— 他仿照明朝 “太上皇” 制度,让礼部制定《皇父摄政王仪注》,规定顺治帝见他需 “起立相迎,赐座乃坐”,批红公文时需用 “皇父摄政王旨” 与 “皇帝诏” 并列。但他没注意到,12 岁的顺治每次见到他,都会紧紧攥住龙椅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 那是皇太极当年看代善时的眼神。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

尽管多尔衮已集军权(八旗都统皆由他任命)、政权(任免督抚无需顺治过目)、神权(被萨满教视为 “天神使者”)于一身,但有三道枷锁比山海关的城墙更难逾越:

后金 “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 的祖制,让多尔衮不得不顾忌其他旗主的脸色。1648 年,他借故罢免济尔哈朗的辅政王头衔,将其封地从沈阳迁到偏远的锦州,没想到此举惊醒了蛰伏的两黄旗 —— 索尼、鳌拜等人在太庙秘密盟誓:“若背先帝立子之誓,必遭天谴!” 他们甚至联络蒙古科尔沁部,以 “保护幼帝” 为名,将三千铁骑开进北京城。多尔衮看着议事殿外的盔甲反光,突然想起 1643 年的那个夜晚 —— 有些东西,靠武力永远征服不了。

八旗军装

法统优势:他是皇太极之子,符合汉人 “父死子继” 的儒家礼法,连明朝遗老钱谦益都称 “今上乃神宗皇帝嫡孙,天命所归”;满蒙纽带:生母孝庄来自科尔沁部,每年蒙古王公进京朝拜,必先向太后请安,这是多尔衮作为 “旁支贝勒” 永远无法拥有的号召力;舆论武器:多尔衮曾让文人编写《摄政王功德碑》,却发现民间流传更广的是 “顺治帝乃赤帝降世,摄政王终为权臣” 的童谣 —— 在百姓心中,龙椅上的身影比任何权臣都更具合法性。

顺治皇帝(1644—1661年) 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福临,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母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

关于多尔衮与孝庄的关系,正史讳莫如深,但 1649 年发生的两件事耐人寻味:
一是多尔衮生病时,孝庄 “亲调药饵,昼夜侍奉”;
二是多尔衮提议 “仿明制立摄政王世子为太子”,孝庄却笑着说:“皇帝尚在冲龄,摄政王难道忘了太祖爷的训诫?”
朝鲜《仁祖实录》记载的 “太后下嫁” 虽无实据,但孝庄的态度始终清晰 —— 她需要多尔衮稳定政局,却绝不允许他打破 “太后 + 幼帝 + 摄政王” 的三角平衡。当多尔衮试图将正白旗驻地迁到紫禁城周边时,孝庄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他打消念头:“两黄旗老臣们,还念着太祖爷当年的八旗驻地呢。”

关注拙文:孝庄 VS 慈禧:同是培养两代幼帝,为何一个成贤后,一个留骂名?

1650 年夏天,多尔衮做了三件反常的事:
① 在永平府圈占土地 20 万亩,修建 “摄政王宫”,宫殿规格比紫禁城只低三尺;
② 调正白旗精锐入驻北京九门,替换掉原本由两黄旗担任的宫廷侍卫;
③ 让礼部拟定《禅位仪注》,明确 “皇帝需率百官劝进三次,摄政王方许即位”。

朝鲜使臣的密报证实了他的野心:“摄政王车驾用明黄仪仗,所发令旨称‘圣旨’,诸臣奏事皆称‘陛下’。” 但命运跟他开了最后一个玩笑 ——11 月狩猎时,他骑的 “闪电驹” 突然受惊,将他甩到岩石上,膝盖被锋利的山石划开尺长的口子。《多尔衮摄政日记》记载,临终前他抓着亲信何洛会的手说:“我若死,必以帝礼葬我……” 话未说完便陷入昏迷,至死没等到那道期待已久的 “禅位诏书”。

北京普度寺(曾是多尔衮王府)

1651 年正月,顺治帝下诏追封多尔衮为 “成宗义皇帝”,葬礼规格等同开国君主。但仅仅两个月后,正白旗将领苏克萨哈突然告发:“摄政王临终前,曾私藏太祖爷的传国玉玺于棺椁。” 顺治帝趁机翻脸,命人扒开多尔衮的陵墓,鞭尸示众,追夺一切封号。当大臣们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摄政王被挫骨扬灰时,终于明白:多尔衮的权力大厦,从来都是建立在八旗贵族的妥协之上,而非真正的皇权专制。

如果多尔衮活到顺治成年(14 岁亲政),面对羽翼丰满的皇帝,他会:
□ 主动退位:效仿周公还政,换取 “贤王” 美名
□ 强行称帝:趁皇帝根基未稳,发动宫廷政变
□ 分庭抗礼:划江而治,建立 “北清” 政权

清内府顺治元年五月刻《摄政王令旨》雕版

这是一件存世罕见的、用来印刷政令文书的底版。结合《清实录》的记载,该《令旨》发布于清军入京之后,内容大意为:摄政王多尔衮告诫各位王公和大臣,在此进取中原之际,应各尽其职,不得为一时之利而贪赃枉法,违者必将严惩,很有汉高祖“约法三章”的意味。在《清史图典》中,收录了这件底版的印刷品。作为下达谕旨、政令的凭证,四周还套印有龙纹边框,规制极高。

多尔衮的一生,像极了他收藏的那柄 “秋水刀”—— 吹毛可断,却也伤痕累累。他三次放弃称帝的背后,藏着比野心更深远的政治智慧:

避免八旗分裂:若强行称帝,两黄旗必定起兵反抗,刚入关的清朝可能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巩固中原统治:借顺治帝 “先帝之子” 的身份,让江南士绅接受 “改朝换代” 而非 “蛮夷入侵”,大大降低统治成本;确立帝制正统:他废除 “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改设内阁、六部,将后金从部落联盟改造成中央集权王朝 —— 这些制度建设,比皇位更能奠定清朝的百年根基。

当我们在史书里寻找答案时,会发现多尔衮的选择,从来不是 “想不想”,而是 “能不能”。他用摄政王的身份,完成了比称帝更重要的事 —— 让一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女真部落,蜕变成统治中原 268 年的大一统王朝。而这,正是政治博弈的最高境界:真正的权力巅峰,不一定要坐在龙椅上。

多尔衮

多尔衮的故事,是一场关于 “野心与现实” 的永恒寓言。他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却被八旗制度、正统观念、身体状况等无形的锁链牢牢困住。但也正是这些 “枷锁”,让他成为比皇帝更重要的 “帝国缔造者”。这告诉我们:在权力的游戏中,真正的高手懂得审时度势 —— 有时候,选择 “不称帝”,比 “称帝” 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如果多尔衮成功称帝,清朝还能入主中原并维持近 300 年统治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附录:摄政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1612--1650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平生有勇有谋。少年时多次随父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而获“墨尔根代青”(满语“聪明王”)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死后,在八旗各派政治势力较量后,为确保征服明朝大业不受削弱,多尔衮接受以摄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的折衷方案,并于第二年率八旗军入关。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由于与皇太后有暧昧关系而自立为“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死后受到抄家削藩的追黜。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