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 年,高校扩招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幕。彼时,研究生学历仿若一道金光闪闪的桥梁,承载着无数人跨越阶层、改写命运的梦想,备受追捧。然而,到了2025年,考研人数相较于2023年的峰值,竟下降了86万。这一显著变化,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对学历价值的集体认
最近看到一组数字,是关于考研报名人数的。考研人数:
2025年:388万
2024年:438万
2023年:474万
2022年:457万
2021年:377万
2020年:341万
为什么从2024年开始,本科生不热衷于考研了?
1999 年,高校扩招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幕。彼时,研究生学历仿若一道金光闪闪的桥梁,承载着无数人跨越阶层、改写命运的梦想,备受追捧。然而,到了2025年,考研人数相较于2023年的峰值,竟下降了86万。这一显著变化,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对学历价值的集体认知,正经历着一场全方位的重塑。如今,“硕士送外卖”“博士竞争中学教职”之类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再稀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急需从教育投资回报率、产业结构变迁、代际价值观更迭这三个关键维度出发,深入剖析这场已经持续了两年的考研人数下滑趋势,探寻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学历回报率的“边际坍塌”:从精英门票沦为生存枷锁
学历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错配
在过去,硕士学历无疑是极为稀缺的资源,备受社会各界的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些年来,硕士招生规模呈现出迅猛的扩张态势,数量急剧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学历岗位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学历供给的步伐,严重滞后。就拿互联网行业来说,大厂的算法工程师岗位常常收到海量的硕士简历,竞争异常激烈,然而录取比例却低得可怜,薪资方面相较于本科生的优势也并不突出,难以匹配高学历人才的付出与期待。如此一来,考研所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以及不菲的经济成本,与最终获得的回报不成正比,曾经被众人视为“增值投资”的考研,在不少人眼中逐渐沦为了“沉没成本”,性价比大打折扣。
教育分层与就业分流的加速割裂
不可否认,985、211等重点院校的硕士依旧在就业市场上具备较高的市场价值,能获得较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就业处境却相当严峻,陷入了一种被称为“学历诅咒”的困境。以某双非院校的工商管理硕士就业跟踪情况为例,数据显示,其2024届毕业生中,有高达41%的人从事着销售岗位,平均起薪仅为5200元,仅仅比该校本科生高出300元,差距微乎其微。与此同时,像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在2025年的校园招聘中,首次出现了“本科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硕士”这样的条款。这一变化看似细微,实则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传统的学历筛选机制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松动,不再单纯以学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机会成本的显性化计算
读研期间,不仅需要支付一笔可观的学费,还要承担日常生活费用,这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开支。更为重要的是,选择读研就意味着放弃了工作的潜在收入。倘若将这些因素都综合考虑进去,读研的总成本将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而且,从经济回报的角度来看,硕士毕业后,薪资需达到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在一定年限内收回读研所投入的成本。但对于非技术类文科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实现这一薪资目标,难度实在是太大,几乎成了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如今,这种精打细算的思维在年轻一代中日益普遍,曾经深入人心、被人们奉为圭臬的“读书改变命运”观念,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环。
产业变革催生的“新生存法则”:学历让位于技能矩阵
数字经济重塑人才评价体系
近年来,直播电商、跨境电商、AIGC等新兴领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迅速崛起,创造出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然而,这些新兴领域对于人才的核心能力模型有着独特的要求,更加侧重于数据敏感度、内容创造力、资源整合力等非学历技能,而非单纯的高学历背景。例如,三只松鼠的创始人章燎源,虽只是中专学历,却凭借自身卓越的商业才能和不懈的努力,缔造了商业传奇;李佳琦团队中的95后运营总监,同样是大专学历,但其年薪却突破了百万。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就像一颗颗重磅炸弹,不断地冲击和挑战着人们传统观念中“学历等同于能力”的固有认知,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学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制造业智能化引发的需求转向
在宁德时代的智能工厂里,操作工业机器人的“数字蓝领”们,凭借着掌握PLC编程、视觉检测等专业技能,就能获得颇为可观的起薪,而且这些岗位没有设置学历门槛,无论学历高低,只要具备相应的技能,就能有机会获得这份工作。这与传统车企中机械工程硕士的起薪相比,优势十分明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技能证书(如工业机器人操作证)的市场价值日益提升,其溢价甚至已经超过了部分硕士学位。这种现象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让人们看到了职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自由职业者经济崛起
当下,中国的灵活就业人口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已突破3亿大关。在这些灵活就业群体中,视频创作者、独立设计师、跨境买手等职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在这些职业从业者中,高中或大专学历者的占比更是高达67%。这些职业的收入增长模式与传统体制内按部就班的晋升模式截然不同,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增长”的特点。以头部博主为例,他们月入百万的情况并不罕见。这种巨大的差异,引发了不同代际之间的认知冲突,促使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更加注重自身兴趣和特长,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代际价值观的“生存理性主义”:从阶层跃迁转向风险规避
风险厌恶型择业观的蔓延
在当今社会,35岁职场危机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每一位职场人的头顶,而AI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替代风险,更是让人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00后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了明显的风险厌恶倾向,更加倾向于追求稳定、可靠的“确定性收益”。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激增,高达341.6万,其中应届毕业生占比达到了63%。这一数据清晰地反映出当下社会“体制内>读研>私企”的职业选择排序,体制内工作因其稳定性和保障性,成为了众多年轻人的首选。某双一流高校的调查显示,在放弃考研的学生中,有58%的人直言,担心三年后考公会面临年龄劣势,不如趁着应届毕业生身份考公,这样更有优势,能够增加成功上岸的几率。
家庭决策的止损逻辑强化
这种现象在农村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读书负债”的担忧在农村家庭中日益加剧,成为了许多家长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安徽某县的调研发现,农户对子女读研的支持率从2020年的82%急剧下降至2025年的47%,下降幅度惊人。多数家长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的学费供孩子读研,毕业后还面临着就业的不确定性,不如用这笔钱在县城付首付买房,这样更为实在,也更能给家庭带来安全感和保障。这种观念的背后,实际上是对教育投资和房产投资收益的一种现实比较与考量,是家庭在面对经济压力和未来不确定性时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
时间价值认知的代际颠覆
成长于短视频和快消文化环境下的Z世代,在时间价值的认知上与上一代人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更加追求即时反馈,渴望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和回报,难以接受长时间的延迟满足。某考研机构的大数据显示,2025届考生的日均复习时长较2021年下降了1.8小时,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而且,超40%的考生坦言,无法忍受三年后还面临不确定的就业市场,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时间的焦虑,让他们在考研的道路上望而却步。与此同时,“35岁退休”的FIRE运动(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思潮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与之相互呼应,共同重构着年轻人的人生规划和时间观念,让他们更加注重当下的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系统困局与个体突围:教育重构的十字路口
这场考研人数的下滑,从本质上来说,是工业化教育体系与数字经济社会之间的一场激烈碰撞。当前,高校依旧按照传统的模式,批量生产着“标准化工科硕士”,但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所急需的却是能够解决复杂多变“非标问题”的跨学科人才;导师们往往专注于论文影响因子,追求学术上的成果,而市场在实际运营中,迫切呼唤的却是懂商业逻辑的技术应用者,能够将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种教育与市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必然会导致学历原本所具备的信号作用逐渐减弱,失去原有的权威性和吸引力。
不过,危机之中往往也蕴藏着新的机遇:
• 职业教育的“黄金窗口”:近年来,德国双元制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不断加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5年,“高职—龙头企业”定向培养规模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突破百万大关。在一些岗位,如焊接机器人工程师等,甚至出现了“入学即就业”的良好现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就能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针对性。
• 教育评价的“能力本位”转向: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企业,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率先建立起了自主的技能认证体系。其中,AIGC操作师等新兴证书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已经直逼传统学历,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这一转变标志着教育评价开始从传统的“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更加注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技能水平。
• 终身学习市场的爆发:根据得到APP的数据表明,2025年职场人对技能课程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年均购买量达到了4.7门,远远超过了考研培训的消费。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持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场需求,终身学习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这场悄然而至的变革,预示着教育的核心价值并非仅仅在于颁发一纸学历证书,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能力。当“改变命运”的内涵从单纯地获取学历,转变为掌握实实在在的生存技能时,或许,这正是中国教育回归本质、实现深刻变革的重要历史契机。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