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道明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止是荧幕上一张张角色的脸,更是一份记忆的沉淀。
陈道明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止是荧幕上一张张角色的脸,更是一份记忆的沉淀。
在这个人人都争着抢头条、恨不得把生活开成直播的时代,他却像一棵老树,静静站着,不说话,也能让人心里生出敬意。
最近,网络上流出几张照片,没打灯光、没打广告,更没摆拍滤镜。
镜头里的他,银发洒在阳光下,穿得跟街坊四邻没啥两样,蹬着自行车,从容地穿梭在城市一角。
但眼神没变,还是那种沉着冷静里藏着锋芒的感觉,仿佛谁要是在镜头前演得过火了,他一个眼神就能让你“收住点”。
看惯了现在圈里年轻人手拿保温杯走红毯,背后十几个助理齐上阵,像是出征一样的架势。
他不喝酒不抽烟,也不爱热闹,更不混饭局,偏偏这几十年还混得风生水起。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他能在这圈子里活出自己的样子,不容易。
很多人说,他就像山涧里的一股清泉,看着不起眼,喝一口却甘甜得很。
那时候《末代皇帝》一上映,他把溥仪那种复杂又压抑的情绪拿捏得死死的。
观众看着他就能感觉到,那不是在演,那就是溥仪本人在讲故事。
那股子从容气度和智谋心机一搭上,那叫一个“帝王范儿”扑面而来。
你别说,有一阵子,连不少中老年观众都把他当成“康熙本尊”。
一句“朕知道了”,不需要高声大嗓子,轻轻一说,满屏都是权谋。
他要是接一个角色,得先琢磨几个月,角色从哪来,怎么长大,小时候爱吃什么,性子是热还是冷,全都得想明白了才上场。
如今圈子里越来越多“快餐剧”,节奏快得观众都还没看明白,演员已经下线领盒饭。
但他不急,慢工出细活,哪怕一年只出一部作品,也要保质保量。
那八年里,电视上换了一个又一个“顶流”,陈道明却像人间蒸发。
哪怕这段时间里圈子里风起云涌,他也稳坐书房,读书写字,沉淀心性。
尤其坐在朝堂上那场戏,脸上没几个表情,但眼神一闪,全场空气都冷了几度。
这是拿演技“吓人”,不是吼出来的,是把“狠”刻进了骨子里。
他不靠大场面,不靠特效,就靠一个人的沉稳,把角色撑起来了。
观众都在等《庆余年》第三季,不光是为了剧情,更是想再看他演戏。
不凑热闹,不攀关系,宁可少说一句话,也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去应酬。
他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书,喜欢晚上窗边点盏灯看戏本,喜欢晨练完坐在阳台发呆。
不是所有人都能红一辈子,也不是每一个红过的人都能做到淡然离场。
这一路,他既没有被高处的风迷了眼,也没有在低谷时抱怨命运。
但在这片喧闹中,陈道明,依然是那个骑着自行车、穿着布衣、不带粉饰地出现在街角的身影。
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不靠光彩夺目的反射,而靠真实本真的质感。
现如今,距离《庆余年》第二季播出已过去一段时间,第三季的消息还未完全落定。
再看看当下,很多作品还没开机就开始炒热度,演员台词都背不全却急着“营业”。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道明的那股认真劲儿,像一口老井,清澈又深远。
或许他不会每年都有新剧,但只要他还在,观众就知道,戏不一定多,但一定好。
当镜头再次对准他,那一身不紧不慢的气场,还会让无数人,屏住呼吸。
来源:6栉风沐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