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店酱油、桃林酒,美女出在山左口”这句民间俗语口口相传,山左口作为两大行政区交界处的重要隘口集镇,或许真的曾经美女如云。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连云港市的西大门——山左口镇。
江苏 苗蔚林
“双店酱油、桃林酒,美女出在山左口”这句民间俗语口口相传,山左口作为两大行政区交界处的重要隘口集镇,或许真的曾经美女如云。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连云港市的西大门——山左口镇。
一、“山左口”名称的来历
本地通常的说法是“山左口镇”的名称来源于山左口村,那么,山左口村的名称又源于何处?民间有“因该村位于马陵山中断道口左边,故名”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山左口”的地名里,实际上蕴含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地理常识。
1.山的东侧叫“山左”中国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基准,东手为左,西手为右。在地理分界上,位于太行山的左侧(东侧)的地理方位,被称为“山左”。例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中有“〔翼际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山左即沔水口矣。 ”
2.山左是山东省旧称历史上,山东省旧称“山左”。该称谓在文献中多有印证,如清黄宗羲《通议大夫靳公传》以“山左之历城人”记述人物籍贯。乾隆年间卢见曾编纂《国朝山左诗钞》,为清代首部山东诗歌总集。清顺治十年起,泰安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史载“泰安为山左孔道”。用“山左”代指山东,而“山右”则对应山西。这种用法在明清时期尤为普遍。
由此,东海县山左口镇名称的来历就非常清楚了:古代,山东省区域被称为“山左”,江苏省的一村子位于马陵山东麓,且处于通往山左(山东)的隘口,因此名曰“山左口”村。之后有了山左口乡。
3.明清时期的赤岸镇从古海州和沂州的地方志书记载看,山左口镇的古代地名为:赤岸镇。
《隆庆海州志》曰:“赤岸镇,在竹墩北。”岸,是指沭河岸。赤岸镇就在沭河岸边,周围是紫红色砂岩,因名赤岸。《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有“赤岸镇,博望西六十里,接郯城界。”
另外,今天老一辈人的口语中把“山左口”叫“山口”或“山子口”,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也有记载“山子口”的记载:“山子口汛兵五名…山子口路墩兵三名”。
今天的山左口与清末的赤岸镇位置比较
二、山左口镇是连云港地区人类文明的起点
白垩纪时的马陵山,气候湿润,植被茂密,恐龙繁盛。经过数千万年的地质作用,留下了众多遗迹化石。1982年,山左口大贤庄发现了恐龙足迹的化石,最大的一个足迹:长82厘米、宽27厘米,被认定为“中国最大的恐龙脚印”。是连云港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生物化石,这些化石距今约一亿至九千万年前。
大贤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东海县山左口镇大贤庄西南马陵山中段山坡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个遗址距今16000—10000 年。是连云港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山左口境内还有多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大贤庄的爪墩山上,也出土大量石器标本,因为这里的细石器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代表性的文化类型,被命名为"爪墩文化"。这是连云港地区唯一一个以“文化”命名的人类文明遗址,凸显了大贤庄旧石器遗址的典型性、代表性。
16000年前的大贤庄遗址、1亿年前的恐龙群足迹化石,它们在东海县山左口镇境内,已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的“文化地标”,连云港地区的人类历史源头。
三、唐代薛礼(仁贵)征东,路过此地扎营
自古以来,山左口的“南、北、中”三大营寨遗址就有与薛仁贵有关的传说,但正史上没有确凿记载。这些传说既然自古以来就有,那就不应是好事者胡编的。我们简要分析一下古代传说的历史可能性。
马陵山,地跨山东、江苏两省,北南走向,北起临沭县,南抵宿迁,《山东通志》说:“马陵山,长数百里”,横亘南北,成为河南经山东,向东至大海的天然屏障。而山左口镇是这一屏障的重要隘口、通道。历史上,唐代薛礼(仁贵)带兵征讨高句丽,有两次从山东半岛出海,从洛阳一路向东,经彭城至郯县,经过马陵山这个隘口,再向东北方向,这样的路线是可能的。
四、山左口曾是历史上的重要集镇、军事隘口
秦汉时期,朐县县城在今海州,但其远离郡都,更远离京城。从连云港地区的汉朝古城相当数量分布在今东海县境内偏西的地理分布看,朐县最繁华的区域,很可能是靠近郡都郯县的今东海西部地区。山左口处于古海州与沂州交界处,不仅是军事位置重要,也是交通、经商的重要结点。
尹湾汉墓出土的汉代简牍里,记载了东海郡功曹史师饶的工作、生活经历,就有多次从郯县,经过山左口到东海郡东部出差并多次住在羽山地区、“博望置”的经历。比如:“乙未,宿羽”"壬辰宿羽北"等,这些出差路线,山左口是必经之地。
师饶的家在东海境内的东安侯国,他在日记中多次记录回家住宿,第二天回到郡都,比如:正月初八“宿家”,初九早晨回到“吏舍”。我们可以想见:师饶早晨从东安侯国某处家中,骑马或毛驴,经过山左口到达郡府。清顺治至康熙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废撤了大多数的农村集镇。
《康熙海州志》记载,在古海州地区的东海县境域内,废撤了21个集镇,只保留了赤岸镇、驼峰镇、石榴镇、博望镇、房山镇这五个集镇。可见赤岸镇居于古海州与沂州交界处,处于马陵山隘口要道,军事意义很重要。
前面说到:《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有“山子口汛兵五名…山子口路墩兵三名”,说明这里有军事力量驻扎的据点。(苗蔚林原创作品,禁止转载、抄袭)
五、康熙大地震对山左口的影响
古代的山左口境内山清水秀,岗岭起伏,沭河在山左口境内流淌往南,湖荡纵横,灌溉水源丰富。《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赤岸镇,大粮田六十四顷三亩九分。”古代的“大粮田”主要指规模庞大、产量较高的农田,承担着粮食生产和供应的重要职能 。也就是说,赤岸镇有优质粮田6400亩,在那个地广人稀的年代,这么多的好田地不算少。
但康熙七年的大地震,给山左口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灭顶之灾。《郯城县志》记载,康熙七年的大地震“……地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可视,其陷塌处皆如阶级有层次,裂缝皆有淤泥细沙,深浅阔狭形状难以备述。”
这里记载的史实就是:康熙七年的郯城大地震,造成马陵山崩裂,使原沿马陵山东麓南行直接入海的沭河在马陵山的改道:沭河原沿着马陵山东坡的山左口往南的自然河道,地震后,夺断裂口,拐向马陵山西,借白马河流入沂河。实地勘查,这次大地震留下的长达15公里地裂缝带,错开马陵山脊的西北向断层痕迹犹存,从现在山左口驻地往南至桃林石埠一线,还有古河道残迹依稀可辨。这次沭河改道,给山左口的农业灌溉带来严重影响,
六、饥民啸聚山林,盗匪出没马陵山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说:“西镇与郯城兰山接壤,则有游手狡悍之徒,十百为群,持械剽掠,曰掖刀手。”古海州西部与沂州交界处,民风强御、彪悍,马陵山地区自古就是盗匪生存、出没地。古代盗匪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有好吃懒做的地痞青皮,有战争过程中流落的散兵游勇,也有饥饿无着的普通百姓。这一地区在古代历史上,也是农民起义的爆发地,比如,隋朝末年的苏北鲁南农民大起义就在这发端,起义军首领就是居于此地的东海人彭孝才。
清末至民国时期,临沂、东海地区流传着“羽山磨山,蟊贼万千”的民间谚语。据史料记载,零零散散的土匪数不过来。“山东第一悍匪”刘黑七,聚集最多时能达到三万多人,横跨10个省份抢劫二十多年。徐宗法(徐大鼻子),郯城县人,出身贫寒,发展匪徒近千人,为郯西北有名的土匪头子。赵连峰,临沭县人,是鲁南、苏北一带较大的土匪头子。主要活动在马陵山、赤岸镇、篓山镇、羽山、磨山等地。他一手制造了震惊鲁南的抢劫三井村洋学堂,将学校的22名学生(大多是军、政界及富家子弟)绑架、枪杀、活埋。
官府腐败,兵匪一家,也是马陵山地区盗匪猖獗的重要原因。比如:一股土匪攻打郯城周官庄时,当时附近的官兵赵家文部,闻讯赶来剿匪,土匪听说是赵家文(也是被招安的土匪)所部,当即派人送钱。赵不但没打土匪,还给土匪留下一部分子弹撤走了。
来源:基础教育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