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享菜园的核心玩法,是通过租赁小块土地给城市用户,并采用会员制提供全托管或半托管式服务,包括种植指导、农资供应、定期配送农产品以及组织农耕体验活动,同时结合线上平台实现远程监控、社群互动和电商销售。
一种连接都市与乡村的创新模式——共享菜园,正在各地大城市近郊悄然兴起。
共享菜园的核心玩法,是通过租赁小块土地给城市用户,并采用会员制提供全托管或半托管式服务,包括种植指导、农资供应、定期配送农产品以及组织农耕体验活动,同时结合线上平台实现远程监控、社群互动和电商销售。
共享菜园不是简单的地块租赁,而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设计的多样化体验模式。目前市场上主要形成了四种主流玩法:
自助种植模式,是最经典的玩法。
运营方将土地划分为15-30平方米的小地块,配备基本灌溉设施和农具,会员自主决定种植品种和管理方式。采用这种模式,一般会员中七成以上是亲子家庭,父母带着孩子体验农耕乐趣,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周末户外活动。
全托管模式,针对工作繁忙的都市白领。
会员选定种植方案后,由农场代管,通过手机端随时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定期收到新鲜配送的蔬菜。上海一家共享农场的数据显示,选择全托管模式的会员中,35-45岁的高收入群体占比达65%,他们更看重农产品品质和便利性。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强调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风险共担。
会员预付年度费用,农场按计划种植和配送当季蔬菜。这种模式降低了农场运营风险,也确保了会员获得最新鲜的农产品。研究表明,CSA模式的会员续订率高达70%,远高于其他模式。
每种模式各有优劣:自助种植参与感强但需要时间投入;全托管便利但成本较高;CSA模式价格优惠但缺乏体验环节;研学教育批量大但季节性明显。成功的共享菜园往往融合多种模式,满足不同客群需求。
共享菜园的核心是会员制,设计有吸引力的会员权益是保持用户粘性的关键。那么,如何让都市人持续为这份"田园梦"买单呢?
基础权益设计是根本。
包括土地使用权、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灌溉设施等。数据显示,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的农场,会员满意度要高出40%。比如,聘请退休农技专家坐镇,解决都市人"不会种、种不好"的痛点,会员续费率会大幅提升。
增值服务是提升体验的关键。
定期举办农耕主题活动,如播种节、丰收节、美食制作等,能有效增强社群凝聚力。比如,每月举办2-3场主题活动,会员参与体验感好,活动收入也能增加项目整体盈利能力。
农产品深度加工延伸了价值链。
将会员种植的农产品加工成腌菜、果酱、干菜等制品,既解决了丰收期农产品过剩问题,又增加了收入来源。比如,开发"我家私房菜"产品,会员可将自家蔬菜加工成定制产品。
数字赋能提升体验感。
通过小程序实现远程监控、生长记录、一键求助等功能,让会员即使不在田间也能参与管理。安装高清摄像头,会员可24小时查看蔬菜长势,可提高会员签约率。
个性化定制是未来的趋势。
为会员设计专属种植方案,根据健康需求定制蔬菜种类,甚至提供营养师咨询服务。深圳有一家高端农场推出"健康管理菜园",为会员配备专业营养师,虽然年费高达2万元,但仍供不应求。
成功的会员权益设计要把握三个核心:提供实用价值、创造情感连接、保持持续新鲜感。只有让会员真正感受到"值得",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消费关系。
共享菜园要做得好,离不开平台化运营思维。数字赋能和社群运营如同两个轮子,驱动着共享菜园向前发展。
数字化管理平台是基础设施。
有一套好的管理系统应包括会员管理、地块管理、生产计划、配送管理、财务核算等模块。可以帮助农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社群运营增强用户粘性。
建立会员微信群,定期分享种植技巧,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统计显示,活跃度高的社群,会员续费率高15-20%。
内容营销打造品牌影响力。
通过短视频展示农耕乐趣,用图文分享种植知识,以直播形式带货农产品。武汉一家农场抖音账号粉丝超50万,通过内容引流带来的新会员占总数的40%。
平台化运营的要诀在于:用数字化提高效率,用内容打造品牌,用社群维护关系,用数据驱动决策。
共享菜园的发展趋势正朝着数字化、体验化和多元化延伸:智慧农业技术深度应用提升种植透明度和效率,会员服务从基础种植拓展至亲子教育、健康餐饮、乡村文旅等复合场景。盈利模式也由单一租金走向农产品深加工、品牌授权和生态联动,成为连接城乡、满足健康生活与情感需求的新消费业态。
9月25~27日,我们在北京举办的“共享菜园+小而美农场”专题农旅游学班里,将实地考察暖唐民宿、唐大庄村、绿蜻蜓农场、慢时光境农场、小毛驴市民农园、绿野仙踪、向阳花公社等8个老牌农旅项目,深度拆解共享菜园与农场背后的运营之道与商业逻辑。
来源:庄主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