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沧州人的憋屈:给天津当了半辈子“血库”,还要被笑是跟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6 18:57 1

摘要:作为沧州运河边长大的孩子,我至今记得二十年前父亲指着天津方向说:"那是大城市,好好读书才能去。"如今站在渤海新区的荒滩上,看着对岸天津滨海新区林立的吊塔,我突然明白了——我们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被绑住了双腿在赛跑。

作为沧州运河边长大的孩子,我至今记得二十年前父亲指着天津方向说:"那是大城市,好好读书才能去。"如今站在渤海新区的荒滩上,看着对岸天津滨海新区林立的吊塔,我突然明白了——我们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被绑住了双腿在赛跑。

每次开车经过青县服务区,总能看到醒目的广告牌:"沧州——京津后花园"。这话听得人牙酸,我们献了土地献人才,最后连个"前院"都混不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搞开发区,把大无缝钢管厂从沧州挖走时,老厂长在动员会上红着眼说:"这是支援兄弟城市建设。"结果现在天津港吞吐量全球前十,我们的黄骅港还在为突破2亿吨拼命。

去年参加津沧招商会,天津领导举着酒杯说"双城共赢",转头就把我们谈了半年的新能源车企截胡。招商局刘姐在回程大巴上抹眼泪:"人家说沧州离北京远,配套跟不上..."可我们给雄安新区供砂石料的时候,他们怎么不嫌远?

表弟从河北农大毕业那年,全家聚餐时二舅拍桌子:"就是去天津端盘子,也比在沧州当技术员强!"这话扎心却真实。天津的"海河英才"计划抢走我们多少年轻人?光是南开大学沧州籍毕业生,十个有八个留在了天津。他们管这叫"人才流动",我们看着空荡荡的开发区办公楼,只觉得像被掏空的芦苇荡。

最讽刺的是沧州医专。我们培养的护士在天津三甲医院撑起半边天,自己市医院却常年招不满人。去年疫情放开,天津派来支援的医疗队里,三个护士长都是沧州姑娘。她们用乡音安慰乡亲时,我听见有人在嘀咕:"咱沧州的好苗子,全给人家做了嫁衣。"

周末带孩子去天津之眼排队时,我总想起沧州铁狮子孤零零站在荒草里的样子。这座"镇海吼"熬过了千年风雨,却熬不过隔壁的网红经济。天津把五大道包装成"万国建筑博览会",我们守着大运河世界遗产,连个像样的游船码头都建不起来。

上个月老同学从北京来,点名要吃"沧州火锅鸡"。我带他们转了三家店才找到停车位,席间人家感慨:"你们该学天津搞美食街啊!"我苦笑着没敢说——去年狮城广场改造,市里请的规划团队都来自天津设计院。

京沪高铁开通那天,父亲盯着电视喃喃自语:"要是能在沧州多停几趟车..."如今每天47趟高铁呼啸而过,其中21趟是"沧州南——天津西"的通勤专列。这些列车载着我们的工程师去空客总装厂,载着会计去渤海证券大楼,载着厨师去狗不理总店,却载不回半条像样的产业链。

更憋屈的是货运。天津港给沧州企业"特别优惠",前提是所有报关单必须走天津系统。去年黄骅港好不容易谈成个中亚班列项目,天津港务局立刻宣布降费15%。看着堆场里生锈的集装箱,货运老张蹲在码头边抽闷烟:"人家动动手指头,就能掐死咱的活路。"

在税务局工作的发小醉后吐真言:"咱沧州企业但凡做大点,总部全迁天津去了。"华北石化、现代汽车,哪个不是在沧州起家,转身就把税收大户的牌子挂到了海河边上?现在天津搞"飞地经济",把高耗能产业往我们这塞,美其名曰"区域协同"。

去年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渤海新区,天津媒体的报道标题却是《沧州重污染企业威胁京津生态》。那些用着我们绿电的天津企业,此刻正在碳排放交易市场数钱数到手软。

送女儿去天津读大学那天,她在高铁站突然回头:"爸,等我学成回来建设家乡。"我鼻子一酸,赶紧扭头看电子屏——下一班开往天津的列车正在检票。

沧州人的隐忍里藏着狮子般的血性,从吴桥杂技人在高空腾跃的勇气,到武术之乡少年踢碎的木板,这座城市从不是甘居人后的懦夫。我们不需要施舍式的"辐射带动",只想要片公平竞技的天空。当海河边的晚风吹过南川老街时,总有人会想起——这里离天津港的直线距离,比天津市区到塘沽还近二十公里。

来源:老范总爱胡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