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控释肥,不容被低估的品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09:04 3

摘要:会上,产学研及代表企业提出了从产品输出到模式出海的全球化路径。笔者就在想,为什么是缓控释肥?凭什么这个品类能够自信地说技术出海?

很多时候,选品类就像是赌博。

很多厂商也说,知道哪种品类有前景,但真不知道哪个品类在哪个时候会爆!

方向,勇气,定力,运气,缺一不可。

就像去年的《黑神话》,今年的《哪吒》,虽然都是匠心之作,但是如果没有和商业共存,也无法引爆全网。

2 月中旬,笔者参加了一个论坛—缓控释技术助力世界粮食安全。

会上,产学研及代表企业提出了从产品输出到模式出海的全球化路径。笔者就在想,为什么是缓控释肥?凭什么这个品类能够自信地说技术出海?

企业及缓控释肥技术能有走向全球的底气,和我国缓控释产学研合作以及产业的快速发展分不开。

快速开启大规模产业化之路

广义上,缓控释肥的定义是,一种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制养分释放,克服传统化肥溶解过快、养分易流失等缺点的新型环境友好型化肥。

虽然中国起步晚,但是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民向笔者介绍我国缓控释肥的技术发展情况。

技术发展 :起源于美国,20 世纪 50—60 年代,我国于20 世纪 90 年代引进后自主创新,开发出“硫黄 + 树脂包膜”等技术,现在我国的技术成熟且走在世界前列。

技术优势:可减少肥料用量,减少 20%—30% 可增产,减少 50% 不减产,提高肥料利用率,节肥、环保、省工。

标准制定:主导制定控释肥料国际标准,2016 年由国际标委会颁布,增强核心竞争力。

产量规 模:2023 年我国控释肥料占全世界 40% 以上,主要用于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目前产能 700万吨以上,年增长率超 10%。

“包膜控释肥最早由国外研发,主要应用在花卉、草坪上,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2006 年,金正大集团最早投产的缓控释肥达到产业化规模后,打破了国外垄断,我国才真正有了商品化、产业化的缓控释肥料。”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民介绍。

据相关咨询公司数据,2023年全球控释肥料市场规模为135.4亿元人民币 ,预计到 2029 年将达到 191.04 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 6.4% 。

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和消费国家。我国缓控释肥的技术和标准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产业化规模和推广应用面积达到全球最大,已掌握了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2016 年,山东农大、金正大集团主导制定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颁布实施 ;

2017 年,金正大集团、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单位牵头制定的《脲醛缓释肥料国际标准》颁布实施 ;

…… ……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第一个将缓控释肥应用到大田,将贵族肥料变身为平民肥料的国家。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5年 2 月,全国涉及缓控释肥经营的企业共 734 家,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省份。其中有463 家企业从事缓控释肥的生产制造和技术研究。

掌握先进产能主导权

和缓控释肥企业负责人们聊天,笔者发现他们都在纠结于缓控释肥成本的居高不下。做缓控释肥的企业大多是大企业,他们做产品需要有亮点,有规模。除了规模、降成本,提质增效的路径就是包膜材质的创新。

荷兰 EKOMPANY 公司(欧洲第二大控释肥企业)总经理Martin Dekker 介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土壤退化的加剧,加上全球对农业增效和可持续性的需求,全球缓控释肥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尤其在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三个地区。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譬如:缓控释肥包膜需在 2028 年 10 月前实现可生物降解;用户价格敏感,缓控释肥与普通肥料竞争激烈,要做好成本和收益规划等等。

缓控释肥可能是最早实现产业学研结合的品类,几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产品后面都有科研机构做支撑。随着产业政策的利好,随着行业对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视,企业之间的研发竞争日渐加剧。基于市场需求,科研人员在可持续发展、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等方面持续研发。

“传统包膜控释肥膜材主要来自石化产品,资源不可再生、降解难度大,为此我们紧盯制约我国绿色缓控释肥料创制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利用绿色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类膜材的控释肥新技术(2024 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山东农业大学杨越超介绍。

德国施诺德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兼 CEO Dr. Georg Ebert 表示,他们已研发第三代 DMPP 氮肥增效技术,该技术是施诺德研究院具备独有优势的技术之一,该技术采用独特的合成工艺,产品更稳定有效,纯度更高,同时添加了生物刺激素,可实现多种功能的协同效应。

国际肥料协会首席科学家 Achim Dobermarm 也表示,协会非常重视肥料新产品的开发以及缓控释肥技术的改进,目前,协会也在致力于开发能够响应植物根系信号释放养分的新产品,使得缓控释肥更加有性价比。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 2025 年 2 月13 日,中国缓控释肥相关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共 1697 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 86.4%,集中在包膜材料、生产工艺和控释机理等领域 ;设备改进和肥料结构设计占比约 15.6%。

所有申请缓控释肥相关专利企业中,头部企业的专利数量更多。

金正大集团的控释肥荣获 2023 年度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产品所使用的专利总数达 103项。

新洋丰缓控释肥荣获 2024 年度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产品所使用的专利数 16 项。

正是因为一批头部企业瞄准肥料发展的技术前沿,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攻关,不断突破技术难题,努力掌握关键技术,才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涵盖区域、作物广泛

对于施用作物而言,最开始主要应用在花卉、草坪上,目前大田作物占 60%—65%,经济作物占 25%—30%,非农领域(高尔夫球场、城市绿化)占 5%—10%。

我国的创举,就是把缓控释肥的应用从花卉、园艺拓展到大田。据张民教授介绍,目前,我国 90% 的缓控释肥用于大田及经济作物,5%用于花卉、草坪,5% 用于出口。

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数据,中国是缓控释肥最大单一市场,市场规模 12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12%,由主粮作物(玉米、水稻)和政策驱动主导。

缓控释肥在中国的普及,不得不提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和金正大主倡的种肥同播技术。20年来,金正大依托农化服务中心、作物研究所,开展测土施肥、栽培和植保技术学习、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和培训、产品推广和精品示范田建设、市场开拓等工作,创新“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缓控释肥推广模式。

截至 2024 年,金正大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已扩大到全国主要省区市,累计推广 1.6 亿亩,已基本实现了缓控释肥在所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油料作物上的示范应用。

据陕西经销商介绍,现在当地种植者施用玉米肥基本上都会选择缓控释肥料,这和厂商的长期市场推广是分不开的。

据了解,目前缓控释肥的增量市场在东北玉米市场上。

笔者问及原因,企业负责人竟然说受天气影响。受极端天气影响,春玉米施用缓控释肥不烧苗,中间不脱肥,施用一次就可以满足春玉米整个生长期需求。

而水稻也是缓控释肥的一大增量作物。原来在水稻田中解决不了的缓控释肥的漂浮问题,近年来也得到解决。譬如茂施水稻种肥同播就将新型控释肥、新型施肥方式以及新型农机有效融合,既能解放农民劳动力,又能提高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减少肥料、种子的使用,促进减肥增效。

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在寻找出海的机会。

产能过剩,增量乏力,很多企业坚信,与其在国内卷,不如出海。

就像吴晓波说的那样,全球化不仅仅是业务拓展,更是一种价值观。生而全球,用大视野看企业,是件好事。

财经专家秦朔在农资与市场主办的 D27 峰会上也曾提到,企业全球化走得好的话,不仅能造福全球的消费者,也能让企业超越自己。

甚至有企业提出,不出海,就出局的言论。

企业方都在各显其能:有企业在寻求“产品出海的战略”,有企业已经开始探索“从产品输出到模式出海”的可能性,也有企业开始“国外建厂”……不一而足。

当然,也有部分原来做外贸的企业,开始转向深耕国内市场。

出海,其实最重要的是找到登陆的方式,打造多赢的价值体系。记得有几个企业负责人都给笔者透露过,到了国外才知道原来生产不是最重要的,和当地的文化融合才是。

一个常驻国外的企业负责人也向笔者透露,在外切忌单打独斗。

缓控释肥方面,金正大 2016 年全资收购荷兰 EKOMPANY公司,依靠荷兰工厂辐射更多的企业和地区,目前金正大更是提出了模式出海的理念,向全球共享缓控释肥技术包(涵盖从肥料配方设计、生产工艺优化到田间应用指导的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和产业模式 ;茂施控释肥已批量出口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并获得欧洲 REACH 认证……

当然,也有很多人质疑,国内还没搞明白,就妄谈出海,不妥。

其实,若有余力,可能开拓国内市场和开拓国外市场并不矛盾。

有的企业的发展是从外而内,有的企业是由内而外,有的企业是内外并举。

笔者想说的是,无论如何,是时候重新审视中国制造的实力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缓控释肥等品类日渐崛起,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也在不断攀升,出海的高附加值产品也在不断增多。

无论出海企业选择哪种“登陆”方式(输出产品、品牌,还是服务以及模式),可能都需要打造“全球化的技术研发、多国参与的产品制造、国际领先的农业服务”为特征的多赢价值体系,才能在全球农业坐标系中赢得自己的位置。

来源: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