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富庶的一个朝代,从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创唐开始,到公元907年朱温灭唐结束,唐朝以二百八十九年的享国时间稳居历朝榜首。
唐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富庶的一个朝代,从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创唐开始,到公元907年朱温灭唐结束,唐朝以二百八十九年的享国时间稳居历朝榜首。
然而,自公元755年起,一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彻底让强生如斯的大唐王朝走向衰亡覆灭的绝境。
在今后一百年多年内,虽然唐朝依旧苟延残喘,艰难维系。但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两大毒瘤,已让此时的大唐王朝名不副实,已然失去话语权,像一块朽木般浸泡在时代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然在此过程中,唐王朝第十代君主李适,曾经也欲凭一己之力,艰难地爬出泥沼,重振大唐雄风。可惜只是一场回光返照。
一场特殊的事故,让李适倒行逆施,转而成为让唐王朝彻底走向覆灭的始作俑者。
那么,他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故事呢?
年少颠沛流离,饱尝战乱之苦
作为王孙贵胄,李适本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如果不是之后的那场变故,他即便没有位列九五,也大抵是一个逍遥快活的“富贵王爷”。
但历史没有如果,在他十四岁那年,安禄山与史思明两员悍将公然叛变了!祖爷爷李隆基带着挚爱杨玉环跑去了成都,自己也要跟随家人辗转奔波,以避祸乱。
很难想象,逃亡路上,凌乱的街市、倒塌的屋舍、羸弱的饥民、累累的白骨……这一番破败凄惨的景象会给一个十四岁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他弄不明白,小时候,父皇经常给他描述的那个万邦来朝的盛世大唐,怎么一下子竟成了这般模样?他更搞不懂,为何好端端的君臣关系非要闹到剑拔弩张,不可收拾的地步,难道君明臣贤,相互信任真的那么难吗?
这样的日子折腾了七年,疼爱他的父皇还不忘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安史之乱平息的前夕,李适被封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沽名钓誉的方式成为了平定这场叛乱的最大受益者。公元764年,二十三岁的李适被封为皇太子,可是直到十五年后,已近不惑之年的他才初登大宝,正式成为李唐王朝的第十任君主。
中年雄心勃勃,力促中兴气象
也许是经历一场大的战乱后,那流离失所的大唐子民,那废弃在道路两旁的残垣断壁,甚至那带着鲜血,摇摇欲坠的残阳,都无时无刻地提醒着他:要振作、要中兴、要做一名“挽狂澜于既倒”的明君圣主。
所以,这个时候,他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心态,让身边聚集了一大帮颇有本事的能臣干将。杨炎就是其中之一。
杨炎生于公元727年,比李适足足大了十四岁,可谓老成持重,经验丰富。据史料记载,杨炎须眉俊美,文藻雄丽,豪爽尚气。从李适登基后,他就在宰相崔祐甫的推荐下,得到了一个位列宰辅,指点江山的宝贵机会。
在杨炎的建议下,李适开始对国家税收做大刀阔斧的改革。自唐以来,一直实施的是“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的税收制度,各项苛捐杂税,让当时的百姓本就不堪重负,再加之地方豪吏的层层盘剥,恶意克扣,更将平民百姓逼至绝境。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杨炎适时提出“两税法”。该法的最大亮点便是将以往的“按人丁收税”转变为“按资产收税”,最大可能降低了各级地方官吏以各项名义对百姓进行盘剥、索要的风险。
此外,再收税时间上,杨炎也做出硬性规定,官吏收税只能在夏秋两季对百姓依法征缴,其余时间严禁骚扰百姓;在征税对象上,相比以前的“租庸调制”,“两税法”也将商贾、官吏列为征税对象,一时之间,得到了底层群众的广泛支持。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李适任用杨炎等干吏实施地这一场场颠覆性改革,让千疮百孔的大唐王朝似乎又恢复了生气与活力,官民无不欢欣鼓舞。
在此良好局面的带动下,李适趁热打铁,对于动摇国家根基的阉祸之乱,李适也做出硬性规定:太监一律不得干政。可惜,李适此番作为仅仅是大唐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继安史之乱后,又一场规模空前的叛乱,彻底击碎了“舵手”李适扬帆远航的信心,大唐,这艘“百年巨轮”终于到了寿终正寝,彻底沉没的边缘。
藩镇阉宦之祸,彻底击垮信心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的这首《卖炭翁》真实记述了唐德宗李适后期暴政给普通人民带来的倾轧和伤害,有读者可能会问:李适不是一位力行改革,一心为民的好皇帝吗?怎么又出现了地方酷吏严重剥削人民这样严酷的事件呢?
说起来,这都源于李适的“心太大”,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王朝刚刚恢复生气,呈现中兴气象之时,他做出的一项决定,让自己彻底坠入黑暗的深渊。
这个决定便是:削藩!客观地说,李适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让大唐恢复往日恢弘气象,削藩是必要手段,只有“全国一盘棋”,方可办大事。但是,李适在实施的过程中,却犯下一个致命错误,导致藩镇越削越多,最终尾大不掉,至此,大唐皇族再难翻本!
原本一开始,形势发展地相当顺利,山南节度使梁崇义和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先后臣服,这让李适由衷欢喜,看来,宾服九州的日子不远了!
然而,让李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所用的“以藩攻藩”的政策非但没有起到一劳永逸的奇效,反倒导致地方各藩王的强烈不满,以朱滔为首的四大藩王首先亮出反唐的大旗,继而,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宣布起义,与四大藩王沆瀣一气,给大唐王朝以重创。
与此同时,由于李适并未兑现给削藩军队的承诺,遂导致内乱。泾原军统帅的太尉朱泚自称秦帝,率军直逼长安!慌乱中的李适仓皇逃往奉天。原本,他还要效仿他的曾祖父李隆基,也带着家眷逃往成都,还好经过身边大臣劝谏,方才打消念头!
这场历时两年之久的“泾原兵变”终于在浑瑊、马燧、骆元光等将领的征讨下得以平息,但经此一劫,李适性情大变,李唐王朝从此也跟随着他的横征暴敛,贪婪任性走向了不可逆转的覆亡道路。
晚年性情大变,贪婪昏庸无道
一场巨变瞬间让李适觉得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兴许才是正道!于是,他将继位之初的恢弘抱负统统遗弃,将自己与杨炎制定各项有利民生的改革措施统统废除,几乎就在那么一瞬间,就由一位积极敢为,英明仁义的中兴之主沦为了横征暴敛,贪婪成性的无道昏君!
晚年的李适成为鼓励贪腐的第一人,据《资治通鉴·唐记五十》记载:一个叫陆贽的官员由于拒不接受收礼而遭到李适的训斥,谓他“太不懂人情世故”,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居然怂恿官员以索贿收礼为荣,千百年来,闻所未闻!
为了自己享乐,李适不断向地方官员索取钱财,甚至鼓励他们盘剥百姓,当起了大唐王朝的“第一流氓”。
原本宣称太监不得干政的他,此刻却让宦官充当他的小弟,到民间替他搜刮钱财。李适想到的方法也相当特别。宦官到民间采办宫中用物时,经常以低价或者不给钱拿到货物,这简直就是强盗行为,可李适就是希望太监这样干!甚至还将此行为美名其曰:宫市!
如此鲜廉寡耻的行为必定遭受底层人民的强烈反抗!事实上,在李适统治的后期,他将宦官的权力无限放大,阉宦除了可以统帅禁军之外,还掌握宣徽使、学士使、内弓箭库使、内庄宅使等各项特权,几乎与文武百官平分秋色,各握权柄。
故此,好不容易压制下去的阉宦专权,再次死灰复燃,且达不可收拾的地步,一步步吞噬着大唐王朝已然腐朽的肌体,直至一个叫黄巢的人发起那场规模宏大的起义,一个叫朱温的人以手下百万雄兵彻底敲响大唐的丧钟!
结语
大唐王朝曾经拥有过让人为之骄傲的巅峰时刻,万邦来朝,百姓富足,天下安宁,这是自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恢弘气象。
然而,精通音律的李隆基却没能让盛世大唐继续演绎和谐乐章,一场场兵败,一场场离乱,逐渐让五彩斑斓的大唐失去颜色。
直到李适的出现,才让千疮百孔的大唐有了重整旗鼓,浪子回头的模样,但那终究是临死之前的回光返照,一场昙花一现般的改革,却因又一场藩镇之乱灰飞烟灭。
这究竟是天意的安排?还是人为的破坏,李适前后施政的判若两人,除了叫人发出一阵唏嘘之外,剩下的,可能就是长安城头那面仍在凄厉北风中飘扬着的残破“唐”旗所发出的哀嚎之音!
来源:文史武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