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今天要讲的这家公司,其实在4年前就在单仁行里写过,它叫做泡泡玛特,曾经以“盲盒潮玩”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市场的关注。
01
在财报季里,翻阅各大企业的表现和变化,是一个探究市场,也是拷问企业未来道路的研究。
当然,如果遇到我非常感兴趣的公司,我也会标注起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而今天要讲的这家公司,其实在4年前就在单仁行里写过,它叫做泡泡玛特,曾经以“盲盒潮玩”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市场的关注。
当然,盲盒的创新营销模式虽然很吸引我,但既不是刚需,也不是高频的潮玩赛道,让我对这家公司的未来前景,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1、有多少年轻人会去购买这些“中看不中用”的潮玩玩具?
2、从盲盒中获取的短暂多巴胺快感,能够支撑年轻人日复一日的购买吗?
3、监管对于赌博性质的盲盒态度如何,这家公司创始人到领导层能坚守本心吗?
4、中国的玩具制造业如此发达,如果有人模仿,那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所以,在2020年泡泡玛特上市的时候,我还记得我跟团队的小伙伴开玩笑说,它的股价,多半都是资本想要了解你们,为你们买单的情绪。
随后两年,泡泡玛特的股价就像我猜测的一样一落千丈,从上市之初最高点的128元,一路下滑到9.5元,跌幅超过9成。
在最后一次阅读它的财报,看到清一色腰斩的财务数据,156天的库存周转天数后,我就只剩下了一个感慨。
这个“泡泡马桶”埋了多少投资者进去?Z世代这些年轻人到底喜欢什么?
然而,在翻开今年港股财报,当我再次看到这家公司的时候,也不由得吸了口气。
在一年之间,泡泡玛特业绩从63亿一跃到130亿,创造了106.9%的营收增长,125.4%的毛利增长,归母净利润31亿,同比增长188.8%,既吉利又夸张。
事实上,比财报更先让我关注的,是泡泡玛特最近一年多的股价。
从128元跌到9.5元后,泡泡马特在最近这一年,以坐火箭的速度升到167元,市值从当初的127亿成为2184亿的行业龙头。
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地方在于,几乎整个市场有头有脸的VC和PE们都错失了这波机会,拍烂大腿,大喊后悔的人大有人在。(当然,如果有真正抄底泡泡玛特的朋友,麻烦在评论区留言让我敬佩一下)
那既然大家都看错了,也让我们对泡泡玛特更为好奇。
这个被市场看轻,又让绝大多数人追悔莫及的企业,为什么能创造这么大的增长奇迹,成为今天市场最靓的仔?
02
实际上,当初市场对泡泡玛特的质疑,基本上也就是我在开头提出的4个问题,并不是毫无根据。
泡泡玛特在上市前的核心营收大部分基中在盲盒产品线,特别是Molly系列。
而盲盒又非常依赖冲动购买,目标客户群基本上是年轻人,特别是Z世代和二次元,他们的注意力、购买力和复购率能有多高?
另外,盲盒除了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塑造场景,唯一剩下的地方就是线上的视频直播,但监管、线上运营都是巨大的挑战。
更为关键的地方在于,如果以消费品公司来看待泡泡玛特,它的产品并不难被仿造和复制。
这些问题成为了泡泡玛特成长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同样也孕育出了最大的机遇。
我们去翻开泡泡玛特的财报和资料,看到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巨大转变
第一、海外市场和线上渠道的巨大提升,运营思路转变。
今天所有的消费品,基本上都在解决三大问题:使用感、存在感和满足感。
我们今天买的所有东西,绝大多数都基于基础的使用需求,产品的某个功能能够满足用户的的需求。
但真正能够让用户唤醒“存在感”的品牌还不多,也就是在特定场景之下,能够解决用户的需求,并且让用户想起某个品牌,能证明我是谁。
更难的是满足感,也就是产品要为人的社交属性服务,能够提供情绪价值和社交话题。
每个人都是社交动物,需要有话题去讨论、交流,这是人存在的意义之一,也是产品需要帮助顾客去证明自己的过程。
比如说企业在推广某个产品时候,产品背后是什么样的话题?人们为什么会买?为什么会加入这个话题?
在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情况下,用户会主动加入到这个话题中,然后产生购买冲动?
这是视播时代,企业做视频内容营销需要思考的核心逻辑。
在2024年,我们看到泡泡玛特的内容电商团队重塑了直播定位,从直接的推销和产品表达,转变为通过直播间演绎,强化品牌表达,给顾客讲产品背后的IP故事,传播情绪价值。
同时,增加直播矩阵,时长也显著提升,主账号基本上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播到第二天凌晨3点,矩阵账号拓展毛绒这些新品类潮玩,直播时长基本超过12小时。
包括在海外市场,泡泡玛特在TikTok平台上紧跟全球内容电商与直播电商的潮流趋势,围绕着内容生态进行创意直播,以吸引年轻用户的互动为主,增加品牌曝光。
然后利用Shopee、Lazada和亚马逊平台开展本土化的营销策略,在泡泡玛特,外籍员工数量超过1000人,占比接近1/6。
依靠着本地团队,泡泡玛特从文化相对比较接近的东南亚市场开始,花大量的时间去收集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数据,然后通过他们的偏好数据进行产品的配货,搭配官网进行站内站外的推广进行转化。
在2024年,泡泡玛特的海外市场收入超过50亿,增长了375%。
同时,线上渠道更是从2023年的1.5亿,猛增到2024年的14亿,增长834%。
03
第二、从消费品公司到IP公司。
泡泡玛特增长的一大核心原因,就是他们成功让一家潮玩产品公司进化成了IP公司。
在2022年的低谷期,泡泡玛特调整了组织架构,按品类拆分出了高端手办产品线的MEGA组、毛绒组、积木组,各组独立运作,并且,把创意设计和IP运营确立为泡泡玛特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的潮玩品公司,会通过签约授权的方式,获取知名IP的销售权,然后生产相关产品进行售卖。
泡泡玛特是针对艺术家进行挖掘,不直接雇佣他们作为自己的员工,而是通过分成进行合作,借助于他们的设计进行产品制造。
这就有点像明星的经纪人一样,让这些艺术家获得更多报酬的同时,能够注重于潮玩本身的设计理念和情感。
同时,泡泡玛特非常注重IP的多元化运营,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泡泡玛特对于线下的门店有一种偏执狂的感觉。
泡泡玛特所有门店,包括海外全部直营,并且对线下门店的设计、氛围、音乐和仪式都有特殊要求,在2023年9月,他们还在北京开了一座像迪士尼一样的乐园。
这些持续的投入,换来了泡泡玛特在2024年打造了一款堪称全球顶流的IP拉布布(labubu),它的创意来自于香港创作艺术家龙家升。
泡泡玛特运营这个IP其实有9年时间,他们没有把这个IP做成普通的周边商品去快速变现,而是在内容上深度打磨了Labubu的故事与人物性格,进行了大量关于IP内涵的挖掘和延伸。
这个IP目前火到什么程度?
在海外有着大量顶流明星愿意充当自来水,在社交媒体上主动种草分享。
为什么说这些明星是自来水?
在2023年的完整年报里,泡泡玛特所有的广告和营销开支是2.7亿,增长较小
虽然2024的完整年报还没有出来,但观察业绩报告和2024年中期报告就能看出来。
泡泡玛特的销售开支,对比整个公司的营收利润增长,幅度依旧不大。
如果扣除租赁和员工薪资,更多的大头是出在各大电商平台的服务费上,真正用于效果广告的开支极其有限,能分给labubu的就更少了。
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些海外顶流的宣传,完全是基于喜爱labubu这个IP本身。
一个真正优秀的IP,其实是在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在更长的周期中为品牌带来持续的转化。
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我们从商业三个层面“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去剖析。
绝大多数企业过去成功在生产力上,用极强的制造能力获得了成本优势,但今天生产力上的竞争既透明又白热化,中国企业最不缺的就是产能,但缺的是生产关系,生产资料。
一个好的设计,一个优秀的IP,一个绝佳的场景,这些生产资料可以为原有的产品注入新的价值,从而脱离生产力的竞争维度。
一个组织的自我变革,一份互相尊重的合作制度,这些生产关系同样可以为产品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和内容力,给品牌塑造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这些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04
第三点,是文化和用户的变迁。
在营销里有一句话叫“没有产品可以永远年轻,但总有人在年轻”。
但是,那些已经长大的人,是不是就会放弃对年轻的憧憬呢?
在labubu海外走红后,有非常多的咨询机构进行调研,他们给泡泡玛特创造了一个词,叫“Kidults”,意思是拥有童心的成年人。
这些成年人成长于物质丰富的时代,也生活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他们面临着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困扰,比起单纯的物质,他们更愿意为快乐付费,为幸福买单。
而Labubu家族庞大的宇宙观和故事体系,以及细分到如同真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人物关系,让这些成年人把自己的个性特征投射在Labubu身上,作为自己对童年冒险,或者说对自己在二次元童话世界中的一种想象和补偿。
泡泡玛特也在财报里强调,他们希望用IP为那些依然怀揣童心的成年人,营造出一个充满浪漫的童话世界,传递温暖与治愈的力量。
从结果来说,泡泡玛特这样的战略毫无疑问成功了。
或许对我们很多经营者和创业者来说,如果很难真正去理解第三点,不妨去问问自己的子女。
没有经营者和创业者可以永远年轻,但总有年轻的用户,年轻的企业。
我想,泡泡玛特的另一层意义就是提醒我们,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以变化的眼光去理解这个时代,去理解今天的用户。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单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