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还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罗永浩
作者 | 邱鑫浩
来源 | 邱处机
罗永浩的一句公开吐槽,再次掀起了一场网络风暴。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还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这条微博迅速引爆网络,24小时内登上热搜榜首。西贝官方客服随即回应,否认使用预制菜,称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是“现场手搓的”,炒菜都是“新鲜蔬菜到店,现场炒制”。
但事件并未平息,反而随着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一定会起诉罗永浩”的强硬回应,以及罗永浩毫不示弱的“直面起诉”,演变成一场全民关注的餐饮界大事件。
一
风暴缘起
罗永浩在微博中强调,自己与同事一行人在西贝消费了830元,点了15道菜。他不仅质疑西贝广泛使用预制菜,更对其高昂定价表示不满。“还那么贵”三个字,精准击中了众多消费者长期以来的共鸣。
有网友吐槽在西贝点了160多元的“蒙古牛大骨”,结果“150元是骨头,肉不到10元”。也有人指出,西贝的五种番茄烧汁莜面售价59元,西贝面筋大份39元,烤羊腿239元,定价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更让消费者感到困惑的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前曾公开表示:“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餐饮行业透明度的不信任感。
不过这两天在接受《深网腾讯新闻》采访时,贾国龙也坦言,西贝前几年确实也卖过预制菜,但从2025年开始,所有门店已不再销售任何预制菜产品。
这场风波的焦点之一,在于“什么是预制菜”。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
《通知》明确规定,连锁餐饮企业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也不属于预制菜。
同时,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也不属于预制菜。
贾国龙在回应中正是借助这一政策进行解释:“有的菜是在门店切的,有的是在中央厨房切的,在中央厨房那边切标准更高——但是每道菜全部是在门店做的。”
他唯一承认的特殊情况是“黄馍馍”,但强调“按照国家标准,主食类、面点类的东西允许在工厂做,不属于预制菜”。
二
法律对决与透明化应对
9月11日晚,贾国龙在北京市顺义区一家西贝门店公开回应:“西贝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
他态度坚决地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他对我们的伤害很大,这是在砸西贝人的饭碗。”
贾国龙坦言自己在舆论上处于劣势:“你说我和他对骂,我肯定骂不过他”,并形容罗永浩“就是个天生骂人的人,他说那些话我真说不出来”。因此,西贝放弃与罗永浩进行“口水战”,转而坚定地诉诸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罗永浩则简单回应:“好,来吧”,接受西贝的挑战。他还在微博悬赏十万元,征集能够检测食物被烹制时间或是否为预制菜的专家方法,试图通过科学手段证明自己的观点。
而就在刚刚,罗永浩还宣布今晚8点30分直播谈谈西贝一事。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朱炳佳则表示,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商家如使用预制菜应予以标注。监管规范与公众对品质透明度的呼声,正对餐饮企业的品牌管理和资本化进程带来新的考验。
面对危机,西贝展开了积极自救。贾国龙宣布,从9月12日起,西贝全国370多家门店将面向所有消费者开放后厨。消费者可以在保证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参观任何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
同时,西贝推出了“罗永浩菜单”,鼓励消费者尝试罗永浩当时所点的15道菜,并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可以退”。这种直面质疑的开放态度,获得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贾国龙更是主动公开了企业经营数据:“这两年餐饮业最大的冤案就是有人说西贝贵,我可以把西贝近五年的账随便查,我们是合规企业,我们是不怕查。”
而就在罗永浩宣布直播的前后脚,西贝更是就此事发布了长达42页的官方声明,详细拆解了13道菜品的具体制作过程。
有业内人士建议,西贝等大型餐饮企业应该更广泛地公开后厨体验活动,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食材选用和菜品制作过程,或者选择面向更大范围消费者的直播。
透明化经营,正在成为餐饮企业应对信任危机的必由之路。
三
风暴背后
这场风波背后,是中国餐饮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工业化变革。据联舌工坊创始人李奇斌介绍,2025年餐饮业净利率已跌破5%,效率提升成为行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快捷、省时”是城市化进程中供需双方的共同选择。它踩准了当代城市生活节奏的步点,解决了传统烹饪工序繁琐的痛点。
包括真功夫、嘉和一品、东方饺子、袁记等连锁企业,纷纷入局预制菜领域。安井、国联水产、三全、得利斯等也斥巨资加速扩产。
新零售专家鲍跃忠指出:“餐厅撇开预制菜,是一个伪概念”,未来预制菜会在餐饮中扮演重要角色。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表面上是关于预制菜和价格的争论,深层次则是消费者对餐饮消费价值诉求的转变。
《学会吃饭》一书中写道:“其实我们不是因为饿而吃饭,而是为了焦虑、空虚、悲伤、寻求慰藉或是喜悦。”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从来不仅仅是果腹,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体验。
“没锅气,没灵魂”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首要不满。现制现卖的才好吃——这一认知根植在很多人的心中。
大家反感的是被欺骗的感觉——如果餐厅明明白白告知是预制菜,价格合理味道也不错,消费者还能选择吃不吃;但若是打着“现炒现做”的旗号卖着高价,给的却是加热的预制菜,就纯属欺骗了。
这也是为什么罗永浩强调:“不反对预制菜,但是餐厅卖预制菜不注明就是欺骗”。
这场对决的结果尚未可知,但贾国龙已经坦言:“我肯定骂不过他”。
不过无论结果如何,这场风波已经推动整个餐饮行业向更透明、更诚信的方向发展。消费者对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诉求,正倒逼企业重新评估产品价值与定价策略。
透明的消费、合理的价格、好吃的食物——这才是所有消费者真正期待的用餐体验。
来源:邱处机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