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更引人关注的是几所"突围者"——南京农业大学跻身全省第五,扬州大学作为非"双一流"高校冲至第13位,而淮阴工学院更是以"黑马"姿态首次进入全省40强。
近日,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正式发布,江苏省高校格局出现显著变化。(文末附排名榜单)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作为传统985强校排名前二;南理工、南航作为984.5依然稳居前列;
但更引人关注的是几所"突围者"——南京农业大学跻身全省第五,扬州大学作为非"双一流"高校冲至第13位,而淮阴工学院更是以"黑马"姿态首次进入全省40强。
这一排名不仅反映了高校实力的动态变化,更牵动着无数学生、家长乃至用人单位的心。毕竟,学校的排名升降,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学子们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与人生机遇。
1. 南京农业大学:从"农"字头到综合强校的跨越
南京农业大学此次位列全省第五,全国第45位,表现亮眼。该校在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科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其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例如,该校研发的耐高温水稻品种推广面积达800万亩,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此外,南农近年来推动"新农科"转型,智慧农业研究院与省内13个现代农业园区展开深度合作,2024年技术转化金额突破2.3亿元。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其科研实力,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实际价值。
2. 扬州大学:非"双一流"中的"隐形冠军"
扬州大学以全省第13名的成绩,成为非"双一流"高校中的佼佼者。该校在兽医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具有显著优势,其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值得一提的是,扬大通过"学科交叉特区"模式,培育出食品生物技术、环境材料等新兴学科,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
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扬大技术转移中心2024年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46项,尤其在大运河文化带生态修复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接地气"的科研导向,或许正是其排名稳步上升的关键。
3. 淮阴工学院:苏北高校的"逆袭样本"
淮阴工学院首次进入全省40强,堪称本次排名最大"黑马"。该校通过"校城融合"战略,与淮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信息技术创新谷深度对接,2024届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提升至68%。其盐化工新材料工程实验室研发的高铁阻燃材料,更是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突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淮阴工学院在2024年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其办学层次迈上新台阶。这一案例证明,地方高校完全可以通过精准定位实现跨越式发展。
尽管排名变化反映了高校发展的新趋势,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排名能否真正反映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 有企业招聘负责人直言:"我们更看重专业对口性和学生实际能力,而非单纯的名次。"当社会评价标准与学术排名出现偏差时,学生和家长又该如何抉择?
来源: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