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辆车运营才一周,就完成了那家医院口腔科半年的接诊量。”单辆车日均能服务五六十名患者,对比英国传统医院口腔科“一个医生一天15个患者”,移动医疗车的日均服务量是3-4倍。患者的单次诊疗时间从原本的50-80分钟压缩至一半左右。
“第一辆车运营才一周,就完成了那家医院口腔科半年的接诊量。”单辆车日均能服务五六十名患者,对比英国传统医院口腔科“一个医生一天15个患者”,移动医疗车的日均服务量是3-4倍。患者的单次诊疗时间从原本的50-80分钟压缩至一半左右。
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网络
清晨,寒气还未散尽。一位60多岁的老人捂着肿起的腮帮,指尖在手机屏幕轻点 ——像约网约车般选定定位,勾选 “紧急就诊”。
不一会儿,印着 “if Health” 的中型医疗车稳稳停在楼下,车厢里俨然一间微型口腔诊所。
老人直接坐上诊疗椅,医生用无辐射成像仪一扫,激光手柄无声运作,几分钟便缓解了剧痛,价格竟与医院相差无几。
像“叫网约车一样看牙” 的场景,在英国早已不新鲜。无需叫救护车,不用忍着疼痛奔波去医院,手机下单后,医生便开着医疗车上门,像滴滴打车、美团外卖般随叫随到,甚至随招随停。
这就是易府医疗的产品。它不造药、不建医院,而是把医疗服务装进车里,送到家门口,将“流动诊所” 从概念变成现实。
过去几年,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公司已经将产品出口到66个国家,年营收突破2亿元人民币,估值达到128亿元。
易府医疗成立以来的的经营情况
4 平米装下3间诊室
这款移动医疗车外观类似中型货拉拉,体量大于普通面包车,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医疗车把整个口腔科“装进” 车厢,整合了传统口腔科分散的牙椅、成像仪、激光治疗设备等诊断与治疗设备。核心设备是“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口腔诊疗器械”,让患者从坐上牙椅到治疗结束,无需更换设备或场所,实现"检查-诊断-治疗"无缝衔接。
更具突破性的是,车载3D打印设备能现场制作牙冠,省去送去加工厂的环节,将诊疗时间节省七天左右。
“相当于把三间诊室的功能压缩进4平方米的车厢”,颠覆了传统诊疗模式,将便携性、可靠性和高效性完美结合。
易府医疗车载式口腔诊疗系统/图源:动脉网
就诊体验也有很大突破。走进车厢,最让人意外的是安静。交互性激光手柄比传统设备体积小40%,噪音小于40分贝,实现“无声治疗”,有效降低患者的恐惧与不适感。并且采用太赫兹技术,实现快速去腐、开髓等操作,效率提升50%,单次诊疗时间从原本的50-80 分钟压缩至一半左右。
而近似拟色成像技术用超声波替代传统放射线成像,辐射量仅相当于地铁安检。相比传统X光和CT,对人体伤害更小,孕妇、儿童均可无忧使用。
这种创新模式彻底重塑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在英国,“第一辆车运营才一周,就完成了那家医院口腔科半年的接诊量。”据易府医疗创始人林映霈介绍,单辆车日均能服务五六十名患者,对比英国传统医院口腔科“一个医生一天15个患者”,移动医疗车的日均服务量是其 3-4倍。
效率提升的同时,成本大幅降低。客户采购的应用场景是,替代固定场所,裁撤多余医护人员。英国某康养机构的数据显示:
对个体户医师和中小型诊所而言,这一特性极具吸引力。口腔科多为小手术,突发性牙痛等场景对移动性需求强,而移动化能直接砍掉门诊租金成本,精准击中行业痛点。
把医院装进车里,听起来很酷,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医疗设备在移动中稳定运行?
“十年前就有过移动医疗车的尝试,但没能普及。” 林映霈解释,核心问题出在设备稳定性上,传统医疗器械是按 “静止使用” 设计的,一旦遇上车辆颠簸,水电路、空压系统很容易出故障,维持稳定的成本极高。
为让医疗设备在移动中“稳住”,团队攻克三项核心技术(技术效能见下表):
团队的创业起步颇具故事性:产品上市前就锁定200万美元预订单。因启动资金有限,林映霈向英国指导教授推广,对方试用后从 1 台追加到 17 台,还支付一半货款作定金。
技术有了,资金也到位,接下来就是考虑生产。经过多地对比,发现“无论是原材料成本还是供应稳定性,中国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21 年,林映霈带着创始团队回到中国,在成都创立Instrument Future(易府if医疗)。
流动医疗能为基层做什么?
“他们本身就需要,我们只是正好能满足这个需求而已。”易府医疗的布局逻辑是“跟着需求走”,瞄准医疗资源紧缺的市场。
比如,在英国,老龄化叠加少子化,且地广人稀,大量老人行动不便,对上门医疗服务需求迫切;而波兰因基因特性弱视比例偏高,团队在当地试运营眼科,不仅获批上市时被秒批,而且增长迅速。
有需要,就有市场。私营康养机构群体是最大的订单来源,这些机构主推居家养老,正需医疗车上门服务老人。英国的国家医保系统 NHS也会阶段性大量采购,是按单次订单量最高的客户。
在中国,这些需求同样在生长。一方面,老龄化、少子化趋势明显,“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占比超20%),2035年将突破4亿(占比30%+),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另一方面,“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催生出 “9073” 的养老格局,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基层医疗机构成了医养结合的主阵地。
可现实是,医养结合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居家老人数量庞大,而医疗服务却跟不上,资源沉不下去、标准体系没建立、专业人才匮乏、运营模式老套…… 种种问题堆在一起,让老年人出门看病成了难题。
而流动医疗模式本身,也正对应着基层医疗的痛点,恰好对症下药:
1. 在偏远乡村或城市边缘地区,医疗车可定点巡诊,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尤其适用于老龄化严重的地区。
2. 相比新建医院,移动医疗车投资小、部署快、维护成本低,适合财政资源有限的基层地区。
3. 改变了“患者找医院” 的惯性,转向“医疗到患者”,更加人性化。
4. 还可承担健康筛查、疫苗接种、慢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任务,帮基层把 “防未病” 的网织得更密。
让医疗车驶向每个需要的角落
国内对移动医疗探索,也正带着本土化的审慎与温度,慢慢铺展开来。
闽东日报消息,8月13日,宁德市“移动医院”老少边岛行在寿宁县坝头村发车,诊疗车配备血压计、心电图机、便携B超等全套设备,采用“移动巡诊—驻点服务—帮扶提高”三维模式,将诊疗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首日上午就接诊30余名村民。
更早之前,橘帝堂宣布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将用于深化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拓展健康产品供应链及推动品牌连锁门店规模化发展。资料显示,2025年3月已有170家自营点营业,互联网医院上线,首批房车落地;2025年目标为直营店3000家、移动房车3000台、联营店10000家。
政策上也释放出积极信号。2025 年,国家药监局发布新版《移动医疗器械审查指南》,明确覆盖车载移动医疗设备,将产品类型细分为:移动医疗设备(如车载CT)、移动独立软件(车载医疗系统)和移动医疗附件(车载监护探头)。
不过,国内的脚步更谨慎,还需要跨越多重关卡。比如,医保对接,需推动移动诊疗纳入报销目录;医护也得适配,要需培训适应移动模式的复合型人才;还得慢慢让大家接受在车上看病这种新形式……每一步都需要时间。
但易府医疗不着急,毕竟“当年在英国也不被看好”。如今正稳步推进,计划让口腔医疗车向“五官综合移动医院”升级,整合耳鼻喉、眼科诊疗功能,提升单设备服务覆盖范围,摊薄边际成本。
这辆从成都出发的医疗车,正在“让每个角落都能享受到优质医疗” 的目标,从概念变为现实。而在中国基层医疗的十字路口,一辆医疗车或许比一座新医院更实在。它不需要剪彩,不需要仪式,只需要启动、驶出、抵达。
易府医疗,正驾驶着这样的医疗车,驶向世界,也驶回中国。
来源:诊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