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一名干部复员,地方不予安置,团长让我去一趟务必安置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01:22 2

摘要:我一进办公室,就听到刘团长拍着桌子,电话那头不知道说了什么,刘团长把电话重重摔下。看到我进来,他揉揉眉头说:"老李啊,坐。"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你们这些地方单位不想接收复员军人是吧?好,我记住了,我回去就给你们单位领导打电话!"

我一进办公室,就听到刘团长拍着桌子,电话那头不知道说了什么,刘团长把电话重重摔下。看到我进来,他揉揉眉头说:"老李啊,坐。"

那是1971年初春,天还有些凉,我穿着发了毛边的军装坐在团长办公室。复员的手续都办好了,可地方单位就是不接收,推三阻四,我这心里直打鼓。

"老李,你在部队这么多年,吃了不少苦,表现也不错。"刘团长从抽屉里摸出一包"大前门",抖出一支递给我,又自己点了一支,深吸一口,"现在地方单位说是编制满了,不想接收你们这些老兵,真是胡扯!"

他把烟灰弹在桌边的铁皮烟灰缸里,那是我们连队去年送他的生日礼物,上面还刻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字。

"明天你亲自去趟县里,带上你的立功证书和材料,我已经给县武装部打了招呼。记住,务必要安置好!"

我点点头,手里捏着那支烟,其实心里也没底。当了十几年兵,都三十好几的人了,除了站岗放哨、擦枪、踢正步,还会啥呢?

回宿舍收拾东西,老王看我闷闷不乐,拍拍我肩膀:"咋了老李,舍不得走啊?"

"不是,地方单位不接收,团长让我明天亲自去一趟。"我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习惯了,就算要走了也得把内务整理好。

"放心吧,刘团长说话算话,他既然说了肯定能安排好。"老王边整理内务边说,"记得复员回去给我寄点家乡的红薯干,你们那边的特别好吃。"

第二天一早,我穿上新发的便装——一件灰蓝色的的确良衬衫、一条深蓝的确良裤子,把立功证书和复员证明装进挎包,坐上了去县里的班车。

车是老式的"解放"牌,一路颠簸,车厢里挤满了人,多是赶集的农民,背着竹筐,拎着篮子,有人还带着活鸡,叽叽喳喳吵个不停。

"小伙子,是当兵的吧?"旁边一位满脸皱纹的大爷看我挎着的军用挎包,笑呵呵地问。

"是啊,刚复员。"我点点头。

"复员回来好啊,能分房子,有铁饭碗。"大爷羡慕地说,扳着指头数,"我们村小赵家的儿子去年复员回来,分了工作,还找了个城里媳妇呢!"

我笑笑没接话,心想,要是真那么好,我也不用专门跑这一趟了。

车到县城已经九点多,街上人来人往。县城比我们营区热闹多了,有卖糖葫芦的,有修自行车的,还有几个穿着打补丁衣服的孩子在追逐打闹。

我先去找了武装部的王科长。一进门,值班员看了我的证件,让我在楼下等着。没多久,一个四十来岁、方脸膛、戴着眼镜的中年人下楼来:"是李建国同志吧?我是王科长,刘团长昨天打电话说了你的情况。"

王科长热情地把我让进他办公室,给我倒了杯茶水:"别着急,我们一定帮你解决问题。那帮人就是不愿意接收复员军人,怕麻烦。"

他翻了翻我的材料,又写了张纸条:"你拿着这个去县纺织厂,找人事科的张科长,就说是我让你去的。"

纺织厂离县城中心不远,一个大烟囱正冒着白烟的大院子。门口站着个穿蓝制服的老头,看了王科长的纸条,挥挥手让我进去了。

"小伙子,人事科在右边第二栋楼上,三楼。"老头操着浓重的方言,指给我看。

我顺着指的方向找到了人事科,敲了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声音。

我推门进去,一个微胖的中年人坐在桌子后面看文件,戴着老花镜,桌上放着一个搪瓷缸子,冒着热气。

"您好,我是复员军人李建国,是武装部王科长让我来找您的。"我把纸条和材料递过去。

张科长接过来看了看,皱了皱眉头:"哦,复员军人啊。"他把老花镜推到额头上,"不好意思啊同志,我们厂现在编制满了,没有名额了。"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和团里说的一样吗?

"张科长,我是正常复员,按政策是应该安置工作的。"我挺了挺胸,"我在部队当了十几年兵,立过三等功,就想找个工作..."

"政策我们都懂,但是现在就是没有名额,你要不先回去,等有了名额我们再通知你?"张科长不耐烦地打断我,把材料推了回来。

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想起刘团长临走时塞给我的那封信:"张科长,这是我们团长给贵厂领导的一封信,麻烦您转交一下。"

张科长一愣,有些意外地接过信,拆开看了看,脸色变了变:"你等一下,我去请示一下厂长。"说完拿着信急匆匆出去了。

我在办公室等着,紧张地不时搓着手。桌上的搪瓷缸子里的茶水都凉了,张科长才回来,脸上堆满笑容:"李同志,厂长考虑到你是立过功的复员军人,表现又好,特批你一个名额,明天就可以来报到。先安排你到保卫科当个干事。"

我长舒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看来刘团长的信真管用,早知道一开始就拿出来了。

"谢谢张科长,谢谢厂长!"我连声道谢。

"不用谢,这是应该的。复员军人为国家做了贡献,我们地方单位应该欢迎才对。"张科长的态度比刚才热情多了,"明天早上八点来报到,先住厂招待所吧,我给你开个条子。"

出了纺织厂大门,阳光正好,我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沿着马路慢慢走,看到路边有个小摊在卖肉夹馍,香味飘过来,我才发现自己饿了,掏出两毛钱买了一个,蹲在路边吃了起来。

晚上住在纺织厂招待所,一个大通铺,还有几个推销员模样的人。我睡不着,想着明天就要开始新生活了,心里既期待又紧张。

我拿出一块手表大小的半导体收音机,是去年在北京出差时花了十五块钱津贴买的,算是我在部队的宝贝了。调到地方电台,正播着《东方红》。

第二天一早,我去厂部报到。人事科给我办了工作证,发了工作服——一套蓝色的确良工装和一顶蓝色工作帽。

"李建国同志,这边请!我带你熟悉一下厂区环境和你的工作。"张科长变得异常热情,领着我在厂里转了一圈,最后把我带到保卫科。

"这是我们新来的李干事,复员军人,以后主要负责厂区安全巡查和门卫工作安排。"张科长向保卫科的人介绍我。

保卫科长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头,姓赵,据说也是复员军人,对我挺照顾。第一天就给我介绍了工作内容:"你主要负责安排门卫值班表,每天检查一下厂区围墙和重点区域,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这活儿比在部队简单多了,基本上就是转转厂区,看看有没有安全隐患,再安排一下门卫值班。我很快就上手了。

工厂宿舍是六人间,我分到了一间靠走廊的房间,室友都是年轻工人,知道我是复员军人,挺尊敬我的。

"李大哥,听说你在部队立过功?"小张是我的床铺下铺,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每天下班回来总爱缠着我问部队的事。

"小功一次,没啥了不起的。"我笑着摆摆手,"就是执勤时发现一个小偷,给抓住了。"

"那也很厉害啊!你们在部队吃啥啊?伙食好不好?"小张像个好奇宝宝似的。

"大锅饭呗,没啥特别的。冬天萝卜白菜,夏天青菜豆角,逢年过节能加个肉。"我回想起部队的大食堂,"不过比现在工厂食堂强多了,起码肉眼能看见。"

室友们都笑了。厂里食堂的饭菜确实一般,每顿两菜一汤,大多是素菜,只有周末能见到点肉星。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慢慢适应了地方上的工作和生活。虽然没有部队那么规律,但也有自己的乐趣。每月发工资那天,我会买点糖果带给门卫老大爷的孙子;周末休息时,会和室友们一起到河边钓鱼;有时还会给老连队寄些厂里的布票和粮票,他们换着法子给我寄回红薯干和腊肉。

转眼到了年底,厂里组织年终总结会。会后是联欢会,我被推选表演了一个军体拳,赢得不少掌声。酒桌上,大家喝得热热闹闹,张科长凑过来:"李干事,你知道当初团长在信里写了啥不?吓我一跳呢!"

我摇摇头:"不知道,他就让我把信交给你们,没说内容。"

"哈哈,他在信里说,如果我们不接收你,他就亲自带人来厂里督促!还说要向上级反映我们不执行政策。"张科长喝得脸红红的,"那阵势,吓得厂长立马就同意了。"

我笑了:"我们团长就这脾气,说一不二,对战士特别好。"

"你们部队首长真重视复员军人啊。"张科长感叹道。

"一个兵,就是一生兵。"我举起酒杯,"就算脱下军装,也是部队的一份子。"

第二年春节,我收到一封信,是刘团长写来的,问我在地方上工作怎么样,适应不适应。我赶紧回了一封,汇报了我的情况,感谢他的关心和帮助。

信的最后,我写道:"团长,您放心,我在地方上一定好好干,不给部队丢脸。那句'务必安置好'的嘱托,我一直记在心里,它让我明白,军人的责任不止在军营里,还在于到哪里都要踏实做事。"

回想起当年那封让我"务必安置好"的信,虽然已不知去向,但团长那份关怀却一直温暖着我,成为我军旅生涯中最宝贵的礼物。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