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吉林白城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思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00:10 1

摘要:吉林省白城市是我国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主产区,粮食总产量位居吉林省第3位,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政治重任。推动白城市乡村全面振兴,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宁夏

吉林省白城市是我国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主产区,粮食总产量位居吉林省第3位,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政治重任。推动白城市乡村全面振兴,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放在首位,为白城市扛稳粮食稳产保供大旗提供了政策支持。一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白城市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幅和产量增量均为全省第1位,但单产水平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今年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要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在提升单产方面,白城市耕地集中、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高,便于依靠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提升品质方面,可探索粮食收储加工企业通过订单种植、优质优价收购等方式,引导农民种植高蛋白玉米、高油大豆等优质或专用品种,降低我国目前对蛋白饲料用粮和油料的进口依赖。二是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需要继续强化黑土地保护,进一步加强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推广保护性耕作。白城市所在的吉林省西部和松嫩平原地区是世界三大苏打型盐碱地主要分布区之一,需要稳步推进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通过工程治理和土壤改良,选育推广耐盐碱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地种植、养殖和渔业,变资源劣势为优势。三是加强农业科技装备力量支撑。白城市农业机械化历史久、农机装备数量多,一些老旧农机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需要加力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进一步用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同时,加快国产先进农机装备应用,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场景,促进农业先进技术落地见效。可探索支持经营服务主体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优化农机作业力量配置,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指导农民科学存粮,减少存储环节损失浪费。四是加大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力度。近年来国内粮食价格持续走低,据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2024年12月玉米市场形势分析数据,吉林省农民出售玉米价格在2023年9月到2024年12月间下跌近30%。粮食价格下降不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种粮积极性受挫,也会抑制当地社会消费,对区域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今年将进一步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通过补贴、保险为种粮农民提供支持,扩大三种主粮和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保障农民种粮获得合理收入。通过财政奖补、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提升种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等多种方式为产粮大县提供支持,提高主产区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依托资源禀赋着力壮大区域富民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一是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白城市林草资源丰富,拥有莫莫格、向海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嫩江湾国家5A级景区,境内湖泊湿地众多,生态环境优越,蕴含着丰富的优质食物资源。依托本地资源开发的弱碱大米、小冰麦、绿豆、红辣椒、黑水西瓜、白鹅等特色农产品已初具规模。积极打造红辣椒、渔业等主导产业。下一步,还需通过品牌宣传扩大市场影响与消费者认知,完善物流运输体系,打通从产地到消费者间卡点堵点,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维护与提升市场美誉度。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区域内产业融合。白城市农业和生态资源优势突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合理布局养殖产能促进种养结合,配套加工、仓储、物流能力,支持农产品电商发展和农文旅融合。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高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在产地加工转化率,向精深加工和精细加工方向深化,支持农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可通过建强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产业发展载体,由龙头企业带动县域内各产业主体间联合与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白城市农民种植品种相对单一,玉米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60%以上,农业经营性收入易受单一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同时,县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少,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不足,成为当地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障碍。可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利用庭院、闲置宅基地、农田边角地块等空间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特色种养业,使经营性收入来源多元化。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紧密联系与合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农产品产地加工、专业社会化服务和“一老一小”生活服务等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模,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各类工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一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可交由村集体或村民自行组织建设,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参与感和获得感。

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合理推进乡村建设

人口变化趋势对乡村建设影响深远。一是顺应人口变化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近年来,农村常住人口大幅减少,东北地区尤为突出。实地调研发现许多村庄人口净流出率达50%以上,村庄人口老龄化严重,缺乏新出生人口补充,呈现收缩状态。在此情况下,追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既流于形式也造成资金浪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叫停了这种做法,对大部分收缩型村庄可以纳入县乡国土空间规划或采用通则式规划。开展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引导偏远且人口极少村庄和分散居住农户向中心村、镇和县城集中。二是根据乡村实际需求有针对性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随着人口持续减少并向中心村与城镇集中,东北粮食主产区村庄作为居住生活空间的功能将会逐渐弱化,作为服务农业生产与承载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的功能将更加突出。要合理确定村庄建设重点和优先序,对人口减少村庄在保障基本生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应避免重复建设与低效投入,将建设资源更多用于高标准农田、生产道路、加工厂房与仓储物流冷链设施等生产基础设施补短板。随着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日益成为农村最主要的公共服务需求,需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鼓励开展村级互助养老服务,提升县、市域为农村失能老人提供医养结合集中照料服务的能力。三是根据农村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东北地区农村人口密度较低,农户宅基地面积大、住房间距相对较远,一些偏远地区村庄规模小、布局分散,加上冬季气候严寒,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成本很高,农户改厕难度也较大。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村庄条件和农民生活习惯且低成本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方式和改厕技术模式。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常年还田土壤难以消纳,离田利用收集成本高,每年实施秸秆禁烧工作占用大量基层行政资源,甚至引发干群矛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改变了过去部分地区全域禁烧的“一刀切”式做法,要求精准划定秸秆禁烧范围,依法依规开展禁烧管控,更有利于科学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三级调研员、副研究员,吉林省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挂职)]

来源:中国锻造进出口联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