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同志追思会在沧州举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00:07 1

摘要:2025年4月2日上午,沧州名人美术馆风雅颂讲堂内,郑熙亭同志追思会隆重举行。会场庄严肃穆,屏幕上“郑熙亭同志追思会”八个黑体字上方,悬挂着郑老伏案工作的照片,两侧陈列着他捐赠的著作与书法作品,播放的视频再现了他诵读诗作《解放沧州血战军桥》时的慷慨激昂。

#郑熙亭

2025年4月2日上午,沧州名人美术馆风雅颂讲堂内,郑熙亭同志追思会隆重举行。会场庄严肃穆,屏幕上“郑熙亭同志追思会”八个黑体字上方,悬挂着郑老伏案工作的照片,两侧陈列着他捐赠的著作与书法作品,播放的视频再现了他诵读诗作《解放沧州血战军桥》时的慷慨激昂。

这场由沧州文化研究会、沧州名人美术馆等机构联合主办的追思会,以民间自发形式汇聚了百余位亲友同仁,共同追忆这位沧州赤子的一生风骨。

追思会在全体默哀中拉开帷幕。沧州日报原总编辑刘桂茂主持会议时动容致辞:“郑老虽逝,却留下丰厚的政治遗产——对党忠诚的信仰、处逆境不屈的脊梁、清廉治家的风范,恰如他笔名‘如弦’般刚直。”

13位发言者中,既有共同经历劳动改造的90岁老友赵立泰托人宣读的悼文,也有沧州政协原副主席武金琢回忆其任人唯实的干部作风;既有老下属白中月追忆总编护佑记者的往事,也有书法家张之展示其撰写的《大运河碑廊记》墨宝。

“真正的孝,是继承遗志。”刘桂茂引用《中庸》阐释追思意义。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原总编李平安连夜撰写8页发言稿,追忆与郑老从农场到机关的人生交集;沧州市关工委主任匡洪治讲述郑老顶住压力依法处理打人者的故事,彰显其“不向权势低头”的风骨。

郑老女婿邢立法总结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长子郑广宇更以网友《水调歌头》词作明志:“赤胆忠心跟党,全心全意为民,永志不回头。”

郑熙亭长子、河北省反贪局原局长郑广宇致辞

作为沧州文化界的标志性人物,郑熙亭的贡献早已超越职场范畴。他主持修纂的文史典籍滋养着这片土地,其书法作品与诗词创作至今仍陈列在名人美术馆;他推动的“中国奥运冠军印”项目,让篆刻艺术与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正如文化学者田国福所述,郑老对地方文化研究的支持,“不是简单的题词鼓励,而是逐字批注的学术对话”。

郑熙亭,笔名如弦,1932年出生,沧州肃宁人。曾任《沧州日报》总编辑,中共沧州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河北省文化厅厅长。著有诗集《耕读篇》,杂文集《知命集》,长篇传记文学《东游寻梦——苏轼传》,中篇小说《峥嵘赤云西》、《犹言惜故林》等。长篇小说《汴京梦断》、长篇评论《一曲伟大民族精神的壮歌——读新战争与和平札记》分别荣获河北省第五、七届文艺振兴奖。2025年2月17日郑熙亭病逝于石家庄。

郑熙亭一生践行“文以载道”理念,在新闻、书法、文史领域均有建树,著作等身且多次捐赠藏书支持地方文化建设。其精神遗产可概括为:信仰如磐:错划右派20余年仍坚信党,平反后更以加倍热情投入工作;文脉传薪:创办《沧州日报》副刊培育文学新人,主持编纂《沧州文化志》等典籍;清风传世:立下“不取非分之财,不谋特权之利”家训,子女皆成行业栋梁。

这位沧州赤子以生命践行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人精神,其风骨如运河之水,永远滋养着这片热土。

望海司写在后面的话

郑熙亭,这位从改革开放初期便屹立于时代潮头的改革先锋,其人生轨迹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既镌刻着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也映射出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

回溯至20世纪50年代,那场反右扩大化的风暴中,郑熙亭不幸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余载的农场劳动生涯。这段逆境,非但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淬炼出了更加坚韧的精神品格。

右派“摘帽”后,郑熙亭重返工作岗位,先是在《沧州日报》担任总编辑,后又历任沧州行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1981年,在《沧州日报》总编辑任上,他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理念——“不当新闻官”。这一理念,不仅是对当时新闻界官僚主义倾向的尖锐批判,更是对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的深刻诠释。他身体力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自撰写稿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闻要扎根人民”的誓言。这一理念在全国新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推动新闻改革的一股重要力量。

今年2月,郑熙亭老人溘然长逝,享年94岁。他的离世,引发了一场自发的追思热潮。老同志、老部下纷纷挥毫泼墨,二十余篇缅怀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一篇都饱含深情,每一字都充满敬意。4月2日,一场由郑熙亭生前老同事、老下属和晚辈共同举办的追思会,更是将这份怀念推向了高潮。《沧州日报》原总编辑刘桂茂先生引用《中庸》之语,深情阐述了“孝”的真谛——真正的孝,是继承先辈的遗志,讲述先辈的故事。郑熙亭虽然离世,但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却如同一座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处逆境而不屈,在位时鞠躬尽瘁;他性格耿介正直,一生如其笔名“如弦”般刚直不阿;他终生勤于学习,博闻强记,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斐然成就;他为官清廉,治家有道,拒腐蚀而不沾,在俗尘中保持高洁……这些品质,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写照,更是当今社会极其稀缺的精神资源。

反观当下,反腐斗争虽已取得压倒性胜利,但落马官员仍屡见不鲜。从最初的惊讶、不可思议,到现在的习以为常、无所谓,这种社会心态的转变,令人深思。当贪官落马成为“家常便饭”,当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究竟缺失了什么?郑熙亭的为官之道和精神,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他的精神,是清廉的标杆,是正直的典范,是勤勉的楷模。如果我们轻飘飘地放弃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无异于自毁长城,是对人民、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稀缺为贵,啥事儿多了就不稀罕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郑熙亭的精神更显珍贵。他的一生,是对“文以载道”理念的生动诠释;他的离世,是对社会良知的一次深刻唤醒。让我们铭记这位沧州赤子,传承他的精神遗产,让清廉之风、正直之气、勤勉之魂,永远滋养这片热土。

来源:沧海之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