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两侧齐发力 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00:10 1

摘要:“内卷”加剧、全球化壁垒增多、阶段性供需错配……2024年,光伏行业在产能扩张的同时,行业利润全面“缩水”。为破解光伏行业发展困境,从2024年年中起,光伏行业通过积极推动光伏企业自律、提高技术门槛、呼吁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等方式反“内卷”。展望2025年,接

产业趋势 本报记者 李晓红

“内卷”加剧、全球化壁垒增多、阶段性供需错配……2024年,光伏行业在产能扩张的同时,行业利润全面“缩水”。为破解光伏行业发展困境,从2024年年中起,光伏行业通过积极推动光伏企业自律、提高技术门槛、呼吁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等方式反“内卷”。展望2025年,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我国光伏新增装机仍将维持高位,但行业上下游仍面临不少挑战。针对目前光伏行业发展的问题,需要行业供需两侧发力,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光伏市场需求:增幅明显放缓增长仍有较强支撑

在近期举行的2024年光伏行业发展回顾与2025年形势展望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预计,2025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为215GW到255GW,相比2024年有所下降。

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在2025年仍将维持高位,是因为光伏市场增长的基本面仍有较强依托。“从政策层面来看,风光大基地等项目受政策影响较小,行业重大政策明确‘新老划断’原则并预留宽限期。从用电需求来看,全社会用电需求仍稳步增长。从技术进步看,AI等新质生产力正在改变行业业态。光伏产业链技术持续进步,推动行业挖掘更多应用场景。”王勃华表示。

“当前,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前景广阔,光伏产品的需求将支撑其价格稳定甚至回升。另外,光伏产品增产、扩产速度预计将放缓,技术路线将持续更迭。2024年到2027年光伏组件整体扩产速度预计放缓,以促进市场供需向平衡回归。例如,PERC产能将逐步被市场淘汰,TOPCon产能占据主导,未来产能增量主要来自包括HJT、XBC、轻质柔性组件、薄膜组件等新技术路线的新投入扩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方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我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和产能在全球的占比均达80%以上。无论是上游的硅料、硅片生产,中游的电池片、组件研发、制造,还是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运营,我国都具备强大的自主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庞大,边际成本低,且国内电价相对低廉,使得我国在光伏产品的制造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同时,我国拥有从硅料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整体竞争力。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市场需求在增长的同时,增幅明显放缓。“一方面,国内能源结构调整,导致光伏发电无法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国外贸易壁垒将加剧。另一方面,庞大的优质产能无法在近年内得到消化,主要光伏企业无力付诸产能转移等再投资。”

共同塑造高质量的光伏产业生态系统

2024年以来,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产能呈现迅猛扩张之势,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的价格持续下滑,组件价格更是下探至0.6元/瓦,供需错配矛盾突出,企业盈利空间压缩。在此背景下,光伏行业反“内卷”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机构纷纷发表声明,呼吁行业自律。

据了解,光伏行业自2024年12月开启自律减产以来,产业链价格有一定的企稳迹象。今年以来,硅片、电池价格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央企组件采购、市场投标与中标价格有所企稳。

吕锦标认为,目前光伏产业已形成共识,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集中度高,只有龙头企业率先限产,才能有效降低供应,消化库存,适配需求。

对于2025年光伏产业的发展,王勃华预计,全球光伏装机将继续增长。具体而言,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530GW。乐观情况下,2025年将继续同比增长10%,其中,新兴市场需求增长,如拉美地区、中东地区等发展迅猛。中国光伏新增装机仍将维持高位。

在王勃华看来,化解光伏产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坚持从供需两侧发力,标本兼治,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标准引领、推进整合重组,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增加高端产能供给。此外,还应优化市场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

对于促进光伏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刘方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新设光伏制造企业及新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节能管理等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及布局要求。二是持续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光伏行业转型。要从效率、成本、并网能力等方面提升技术水平,在原创性、引领性、前瞻性技术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引领光伏产业进入竞争“无人区”。三是尽快出台一系列光伏产品价格指数,解决招标、投标价格难确定的问题。适时研究并出台涉及光伏产品的“基础指数+类别指数+综合指数”等一系列价格指数,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全球定价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光伏市场主体的良性互动,也需要电网、储能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支持,这样才能共同塑造高质量的光伏生态系统与命运共同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钱平凡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