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的印象里,尹志平这个名字或许因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而被熟知。在《神雕侠侣》中,他形象十分不堪——新修版《神雕侠侣》中已经改为了甄志丙。可历史上真实的尹志平,与小说中的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进真实的尹志平的人生,了解这位历史上的著名高道。
在大众的印象里,尹志平这个名字或许因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而被熟知。在《神雕侠侣》中,他形象十分不堪——新修版《神雕侠侣》中已经改为了甄志丙。可历史上真实的尹志平,与小说中的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进真实的尹志平的人生,了解这位历史上的著名高道。
尹志平出生于1169年,字太和 ,老家在河北沧州,宋代时家族迁到了莱州(今山东掖县 )。他小时候就特别聪明,读书时每天能记住上千字。
14岁那年,尹志平遇见了全真七子之一的马钰,燃起了对修道的强烈渴望,就想抛开家庭去当道士。他父亲不同意,他就偷偷跑去,被追回来后被锁在静室里。但没过多久,他又跑了,反反复复多次,最终才得偿所愿入了道。
一开始,尹志平住在昌邑西边的庵中,有次做梦,梦到刘处玄为他断首剖心,醒来后就大彻大悟了。1191年,他到栖霞拜会丘处机,并行了弟子之礼。时间一长,丘处机觉得他是个学道的好苗子,就把深奥玄妙的道法都传授给了他。
此外,他还向郝大通请教《易》的本源,从王处一那里学习符箓法。 从那以后,尹志平声名远扬,受到远近众人的尊敬,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后来他住持潍阳州玉清观,在齐东地区主持道教事务长达二十年。丘处机听说后,高兴地说:“我们全真教的传承,如今有合适的人了!”
1227年,丘处机去世,尹志平继承为全真教第六代掌教。
在求道的过程中,尹志平展现出了非凡的求知欲和天赋。他先后拜入马钰、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丘处机等多位全真教宗师的门下。这些宗师们各自有着独特的修行理念和精湛的道法,尹志平尽得众师传授。他不仅精通了内丹修炼之法,还在易经卜筮与符箓道法等方面颇有建树,被誉为 “集全真道法之大成者”。
这背后,是他多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但尹志平乐此不疲,一心只为追寻至高的道。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对这种求道生活的感悟与自得,如 “我爱西岩秀丽,仙园地发三阳。山形曲屈卧龙冈。只此人间天上。云舍茅庵掩映,仙花异果馨香。市朝客到见清凉。举手应须瞻仰。” 这首《西江月・我爱西岩秀丽》描绘出他对清幽修道环境的喜爱,在这般仙境般的地方,他潜心问道,享受着与道相伴的宁静时光。
1219 年,这是尹志平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成吉思汗对丘处机发出了召见的邀请。尹志平力劝并辅佐丘处机踏上了西行之路。这一路,他们穿越茫茫万里,最终到达中亚雪山,见到了成吉思汗。这次西行意义非凡,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对话促成了 “一言止杀” 的千古佳话。在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年代,“一言止杀” 意味着无数生命得以保全。而尹志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他陪伴在丘处机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处理各种事务。可以说,没有尹志平的努力,这次西行或许不会如此顺利,“一言止杀” 的佳话也可能不会流传于世。
丘处机逝世后,尹志平接过了全真教第六代掌教的重任。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差事,掌教意味着要肩负起整个教派的兴衰荣辱。但尹志平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派的发展中。他广建宫观,为教徒们提供了更好的修行场所。同时,他积极招收门徒,将全真教的教义传播得更远更广。在他的努力下,全真教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达到了 “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 的程度,信徒数量更是占了天下人口的十分之二,成就惊人!
在尹志平的《江城子・道人活计日开颜》中,表达了对教派发展的期望与对教义的阐释。“道人活计日开颜。性多宽。六神安。晦迹韬光,无事到心间。养就亘初灵底物,名利客,不如闲。” 他描绘了自己作为道人内心的豁达与安宁,也借此传达出全真教所倡导的淡泊名利、修养心性的理念。
除了在宗教领域的贡献,尹志平在社会公益方面也表现得十分出色。在战乱时期,百姓们生活困苦,饱受饥寒交迫和疾病的折磨。尹志平组织教徒们积极赈济灾民,为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送去食物和衣物,给他们提供生存下去的希望。另外,尹志平本人还精通医术。他用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元好问曾记载他 “活人无算”,意思是他救活的人数都数不清。
这种心怀苍生的大爱情怀,同样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他以笔为载体,呼吁人们心怀善意,互帮互助,如 “达理通真功德备,岂在幽居岩壑。全真正教,正大心地无错。” 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在山林中隐居,更要在世间广施善举,以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去帮助他人,这才是全真教教义的真正践行。
尹志平在道教理论建设方面也颇有建树。他著有《清和真人北游语录》《葆光集》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完善了全真教的内丹心性学说,提出了 “平常心即道”、“善恶皆有还报” 等理论。“平常心即道” 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左右,就是在接近道。而 “善恶皆有还报” 则强调了因果报应的道理,劝人向善。这些理论对后世的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的修行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葆光集》中,收录了他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的这些理论。比如 “尽日观山玩水,终朝常足心休。老来佚乐更何求。保我阳生九九。幸得为人通道,道中别有归投。功成云步看瀛洲。万古名传不朽。” 在这首《西江月 常足畅怀》里,他描绘了一种顺应自然、内心常足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便是 “平常心即道” 的体现,无需刻意追求过多,在日常的生活感悟中便能体悟到道的存在。
1238年,尹志平70 岁时,把掌教之位传给李志常。之后,他在大房山修建了清和宫,将这里作为自己隐退的地方。1249年春天,元朝皇帝特意下旨,赐予尹志平“清和演道玄德真人”的称号,还赏赐了金冠和法服。1251年春天,尹志平离世,享年83岁。他的弟子段志坚把他平日里的言论整理成《北游语录》,这两部作品都被收录在《正统道藏》中。1261年,朝廷下诏追赠他为“清和妙道广化真人” 。1310年,又追加封号为“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
后世对尹志平的评价极高。他被尊为全真教中兴之主。北京白云观中,至今还保存着他的塑像与碑刻,供后人瞻仰和缅怀。学术界也对他给予了高度认可,哈佛燕京学社认为他的思想 “融合儒释道,开创道教世俗化新路径”。他在道教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宋元之际道教改革的关键人物。他的历史贡献与品德修为,远远超过了文学作品中对他的演绎。
真实的尹志平,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历史人物。下次当你再听到尹志平这个名字时,希望你能想起的,不仅仅是小说中那个负面的形象,更是历史上这位伟大的道教宗师的光辉事迹,以及他用诗词所传递出的深刻思想与高尚情怀。
来源:东街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