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头贴虽更盛行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但70后尾巴和80后群体,尤其是80后中后期出生的人,对它有着独特的青春记忆,那是数码时代来临前,最鲜活的“自拍”印记。
大头贴虽更盛行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但70后尾巴和80后群体,尤其是80后中后期出生的人,对它有着独特的青春记忆,那是数码时代来临前,最鲜活的“自拍”印记。
那时的大头贴机器像个神奇的小亭子,挤进去两个人都略显局促。屏幕泛着淡淡的光,镜头前的我们总有些手忙脚乱:对着模糊的预览框调整角度,悄悄拽拽衣角,对着镜头挤眉弄眼——有人比着“耶”的手势,有人噘嘴做鬼脸,还有人模仿明星海报里的酷表情,身后的背景模板是花花绿绿的卡通图案,有Hello Kitty的粉嫩,有灌篮高手的热血,也有星空、爱心这类简单的装饰。
按下按钮的瞬间,心跳都跟着快半拍,生怕表情没到位。一组照片通常有4×6或6×8格,拍完等上几十秒,机器“滋滋”吐出带着温热的相纸,油墨味混着点塑料的气息,新鲜得让人舍不得放手。照片上的我们,有的留着当时流行的杀马特发型,有的戴着粗框眼镜,穿着印着偶像头像的T恤,脸上带着未脱的稚气,却努力装出成熟的模样。
3大头贴成了青春的“社交货币”:女生们会把最满意的一张贴在课本封面,或是塞进笔袋里;好朋友之间会互换,贴在彼此的日记本上,旁边写上“友谊长存”;偷偷喜欢的人,可能会鼓起勇气送一张,背面还画个小小的爱心。一本大头贴相册,贴满了不同时期的自己和伙伴,翻起来哗啦啦响,每一页都是一段细碎的快乐。
那些带着点模糊、色彩饱和度极高的大头贴,记录了70后尾巴和80后最真实的青春模样——没有滤镜修饰,却比任何精致的照片都更动人,因为里面藏着最坦诚的笑与最纯粹的时光。
#80后的记忆 #70后记忆 #大头贴回忆 #青春印记
来源:菲汐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