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12年07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所存杂志数字化并进行转载的文章,部分虽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12年07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所存杂志数字化并进行转载的文章,部分虽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曾经的“战争之王”
2005年国际反军火走私组织支持拍摄了著名电影《战争之王》。拍摄期间,以维克多·布特为代表的一大批超级军火走私者鼎力相助,布特作为男主角最主要的现实原型还提供了重要的道具——一架安东诺夫运输机和大批品相良好的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而其它上镜的武装直升机、坦克甚至豪车据说也都是军火走私者们的“货物”。拍摄结束后,这些武器很快就被转手卖给了利比亚等国。
《战争之王》中布特提供的安-12运输机,后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坠毁
在电影编导团队看来,布特等人完全将《战争之王》作为了军火走私的广告片,布特认为尼古拉斯·凯奇把他塑造得太过悲剧气质,声称将亲自出资再拍一部自传片。
而就在电影《战争之王》播出的时候,维克多·布特的好日子却快要到头了。2002年,比利时向国际刑警提出对布特的通缉令。2004年美国财政部已经将布特归入黑名单。布特利用自己的俄罗斯国籍逃避了引渡。美国财政部和联合国在冻结账户方面的进度明显赶不上布特注册新公司的进度。
但布特还是太轻视美国政府的变脸速度和抓捕他的决心。2008年美国司法部缉毒局(DEA)从被击毙的“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首领劳尔·雷耶斯的电脑上发现了布特的联系方式,便设计了“洽谈业务”的圈套将布特诱至曼谷。2008年3月6日,泰国警方在曼谷将布特抓捕。随后布特被引渡到美国,并最终被判处有罪。
泰国军警押解穿着防弹衣、戴着脚镣的布特,难道是警方担心有人会杀他灭口么?
4月5日CNN等美国媒体纷纷报道,美国纽约州联邦法院判处俄罗斯籍军火走私者维克多·布特25年监禁并罚没1500万美元财产。对45岁的布特而言,自由已经成了他剩余生命中最大的奢望。按照美国检方的说法,2007年DEA就开始调查布特,理由是布特在冲突地区出售军火,助长冲突局势失控,“对美国和国际社会构成威胁”。
对于美国法庭的指控,布特在法庭上愤怒反驳,坚称自己没有参与杀害美国人的行动,整个指控都不过“是一个谎言”。俄罗斯也明确指出美国法庭审判布特是出于政治目的,俄罗斯外交部在4月6日发表正式声明,谴责美国法院判处布特25年监禁是基于“不可靠证据”,明显听命于“政治命令”的结果。作为一个曾与美国政府、军队和情报部门“亲密合作”的国际军火走私犯,布特被美国诱捕并遭到审判,总让人有“卸磨杀驴”的感觉。
布特其人
布特的早期履历很模糊,外界甚至对他的出生地都众说纷纭。根据联合国S/2001/363号报告及BBC等媒体报道,他毕业于著名的苏联军事外语学院,能够熟练掌握5门外语。布特称自己在苏联空军担任翻译,也参与驻外部队的训练工作,曾供职于白俄罗斯和安哥拉等地。西方媒体却根据布特的夫人阿拉的父亲是克格勃前高官等情况猜测,布特也曾是苏联军事情报局甚至克格勃的成员。
布特年轻时在苏联空军服役的照片
苏联解体后布特离开了军队,利用他曾在非洲工作的经验开始在安哥拉和索马里等地经营“航空运输业”。苏联解体使得大批像布特这样训练有素的前苏联军人衣食无着,因此布特很快集合起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出众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并且通过特殊渠道弄到了多架苏制运输机。
布特的“客户”既包括非洲的军阀和部族军事组织,也有安哥拉、索马里等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苏军撤退后成立的阿富汗伊斯兰国也是布特的重要客户。布特确实从合法的空中运输和海上运输业务中获利,但这绝不是他迅速建立起“泛航全球”和“空中巴斯”等多家大型空中运输企业的资金来源和目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得苏东集团用几十年积攒下来的海量军火变成了没有目标的“无主物”,维护和保管这些武器的军人也成了“下岗职工”。
另一方面,非洲和阿富汗等地的战斗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军火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布特绝不是唯一将苏东军火向非洲、南美和阿富汗等地倾销的军火走私者。当然他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个。
运输机源源不断地把军火从东欧送到非洲和阿富汗,不但武装了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索马里、乌干达等地的各种武装派别,也让布特的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据推测,他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已坐拥几千万美元。
一架走私军火的安-8运输机在尼日利亚的机场冲出跑道
属于布特名下某公司的安-8运输机
布特的生意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他支持的阿富汗伊斯兰国就被塔利班打得节节败退。1994年底塔利班占领坎大哈,1995年初塔利班已经控制了阿富汗南部的大片地区,并且拥有了一支装备有包括米格-21战斗机的空军,因此有能力封锁反塔利班的北方联盟控制的区域。8月3日,塔利班空军的米格-21将一架原定飞往喀布尔的伊尔-76强行劫持到坎大哈机场,酿成了轰动一时的“空中斯坦事件”。
“空中斯坦”号被劫停到喀布尔,塔利班拦截并扣押了飞机和机组人员。
“空中斯坦”号的机长面容憔悴
空中斯坦公司是一家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注册的航空企业,被劫持的伊尔-76就隶属于空中斯坦公司。但当时这架飞机被租给在阿联酋沙迦注册的俄资阿维亚公司。实际上,“阿维亚”是布特在阿联酋设立的泛航全球公司的子公司。
布特与塔利班的关系错综复杂。2008年布特在泰国被诱捕后,美国情报部门曾指控布特在1992年前后便开始为塔利班走私军火,劫持伊尔-76运输机的塔利班米格-21上很可能就有布特销售的零件。他的妻子阿拉给泰国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其中提到布特在解救被劫持机组人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打算以此证明他是个守信的、不抛弃员工的空中运输承包商。而布特也多次坚称他在“空中斯坦事件”前从没有和塔利班打过交道。
布特的夫人阿拉出身军人世家,她一直在监外为布特奔走呼号。
阿富汗空军的米格-21,没有了布特提供零件,阿富汗的米格-21大量报废
不论布特与塔利班此前关系如何,“空中斯坦事件”中被劫持的7名机组人员只是被塔利班限制行动,并没有遭受过多虐待,更没有遭杀害。虽然塔利班没有难为机组人员,却要求以7名机组人员交换俄罗斯扣押的所有阿富汗人。一位美国参议员汉克·布朗开始在俄罗斯政府和塔利班之间担任公开的斡旋者角色,而塔利班也令人意外地突然同意机组人员可以接近飞机并对伊尔-76进行日常保养。
就在外界猜测劫机事件最终会和平解决时,1996年8月16日,7名俄罗斯机组人员趁看守晚祷时突然登上飞机。塔利班方面试图用救火车将飞机逼停在坎大哈机场跑道上,伊尔-76却奇迹般地短距强行起飞,逃出阿富汗成功降落在阿联酋。事后,机组人员收到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贺电。历时一年多的“空中斯坦事件”就此落下帷幕。
但在惊险刺激的表象之下却有暗流涌动。布特为了保全机组人员而奔走呼号,使各国媒体将他作为讲义气的商人看待。可随着内幕的不断深挖,美联社、华盛顿时报等媒体和2007出版的《死亡商人:金钱,枪支,飞机,战争推手》都指出,这架伊尔-76上很可能搭载着军火,而阿富汗内战各方使用的武器上很多都有布特的“指纹”。
2007出版的《死亡商人:金钱,枪支,飞机,战争推手》。
而美国财政部报告、《纽约时报》以及《全球见证》杂志都怀疑,“空中斯坦事件”不过是布特与塔利班的一出双簧戏,而且事后布特又明目张胆地同塔利班做起了军火买卖。当然,布特对此一概予以否认,他坚持自己只是为了员工而奔走。
布特的生意
根据比利时《人民报》的报道,1997年之前布特的主要活动基地是比利时奥斯坦德,他在当地拥有豪宅和靓车。而“国际和平与信息服务组织”的网站上更是指出,奥斯坦德机场上经常停放着他的十几架运输机,有DC-8、波音707,也有安-12和伊尔-18。根据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管制办公室发布的消息,这些飞机隶属于在利比里亚、阿联酋等地注册的十余家不同公司,公司的注册法人有尼日利亚人、巴基斯坦人,却没有一个直接与布特有关。
布特的航空运输企业拥有大批型号各异的运输机:从上至下分别为DC-8、波音707、安-12和伊尔-18。
名义上,这些飞机主要用于向安哥拉、塞拉利昂、利比里亚、中非和乌干达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但1995年媒体和反军火走私民间组织成员在追查塞拉利昂和乌干达内战中的武器时,发现大量线索指向奥斯坦德机场。“国际和平与信息服务组织”的网站还报道说,1996年8月,刚果海关人员意外从一架向“乌干达运输救灾物资”的DC-8上搜出了大批军服和装具。
随后的调查中还发现,安哥拉种族屠杀中使用的武器有不少来自于奥斯坦德机场,而1993年联合国安理会的第864号决议就已将向安哥拉内战各派提供武器宣布为非法走私行为。最终,BBC等媒体和民间组织查出了布特与这些军火走私生意间的关系,布特只能从比利时撤往阿联酋。比利时当局在舆论压力下也对奥斯坦德机场进行了几轮大清理。
但2000年《人民报》又发现比利时政府将大量人道主义运输业务和比利时军队海外维和补给运输业务包给了布特的EL-AJO航空公司。根据联合国关于刚果(金)的S/2005/30号报告,2000年5月底,比利时海关人员在奥斯坦德机场的一架伊尔-76运输机上起获4架准备卖给刚果(金)的武装直升机,但随后这4架直升机神秘地转往英国,不知去向了。
布特(左1)在非洲土地上留下的几张照片之一,他在被捕前身材臃肿。
在以阿联酋沙迦为大本营之后,布特的生意更上一层楼。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他,但布特的生意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根据联合国S/2000/1225号《关于安哥拉国际制裁的S/2000/1225号最终监察报告》显示,非洲的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肯尼亚、利比里亚、利比亚、刚果共和国、卢旺达、塞拉利昂、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和乌干达的冲突地区都有他的军火。
《战争之王》中男主角尤里在推销AK-47突击步枪,部族武装用钻石付账。
除了军火之外,他也为联合国和北约国家运送士兵、装备和军需品,例如布特的福伊尔航空除了向塞拉利昂走私军火外,也负责为驻塞拉利昂的联合国维和士兵运输给养。英美等国议会都有人不断追问政府为什么要和布特做生意,但政府最多将布特被曝光的企业礼送出境,对某些证据不算确凿的指控却无法立案调查。
对于这种“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据美国《新共和国》杂志报道,五角大楼一面极力否认与布特有任何经济往来,另一面又强调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运输合同有层层转包的情况,美国防部和军方“不确定”最终合同到底有什么公司执行。
甚至联合国本身在2000年3月都自摆乌龙——联合国驻安哥拉的监察委员会指控布特的运输机将保加利亚的军火运进安哥拉,又将钻石走私到南非等地贩卖,为军阀提供维持战争的资金。与此同时,布特的运输机正在把来自巴基斯坦的维和部队运进东帝汶。面对外界指责,联合国只能推说空运由巴基斯坦空军全权负责,他们将业务转包给谁,不在联合国的监管范围之内。
媒体正在拍摄走私到非洲的轻武器
但随着“9·11”事件的发生,布特的好时光终于结束了,由于布特为塔利班提供了大批武器,其中甚至包括战斗机零部件、直升机和防空导弹,美国媒体逐渐将布特归入了“恐怖组织之友”的行列。更糟糕的是,2002年,有恐怖分子在肯尼亚用单兵防空导弹袭击以色列航空公司客机。美以情报部门最终确定是布特出售了导弹。
2003年联合国指控布特从保加利亚等东欧动荡国家走私武器到利比亚和安哥拉等冲突地区,甚至为运输重型军事装备而建立了航空公司和常态化空中运输线。此外布特涉嫌从塞拉利昂等地走私血钻,还被指控为利比里亚等地的军阀提供洗钱和财政支持。BBC报道说,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彼得·海恩在看过联合国的报告后给布特起了著名的绰号“禁运破坏者”。
但是,无论在联合国还是美国政府面前,布特都是一条“变色龙”。美国国务院在2000年、2005年和2006年多次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材料,指责布特带头违反联合国决议向非洲陷入内战并被划入国际武器禁运名单的国家出口武器。
据法新社报道泰国曾截获一架属于布特的运输机,机上装有30吨武器。
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情报部门就发现布特与多个冲突地区的军火走私活动有关,但这些情况都没有影响布特成为联合国和美国的商业合作伙伴。在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布特的航空运输企业是美国军方最有效率的物资运输业务承包商。而在2005年联合国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仍有不少是由布特运输的。
布特的“方式”
在布特被捕后,国外媒体将围绕他的各种传说一步步抽丝剥茧,设法拼凑起了关于布特和非法军火贸易的全景图。布特坚称自己从事国际进出口贸易和航空运输,国内媒体大多数时候称他为“军火商”。但他的“生意”大多不属于合法的国际军火贸易,而属于军火走私的范畴。
军火贸易指以货币或其它商品为媒介的军品有偿转让活动。一般认为军品不仅包括常规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包括非杀伤性的军事支持设备甚至军事训练、军火生产或装配设施、军事基地或防御建筑。
军火商人在西方是个很古老的职业,罗马共和国末年和帝国时期,驻守各地罗马军团的装备制造都是由当地的商人承包。火药时代来临后,制造火炮成为了很多军火商发家致富的良机,火药时代最出名的军火商也许要算“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克星”乌尔班,这位匈牙利人将他造炮技术全部卖给了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突厥军队。
虽然乌尔班时代还没有“军火走私”的概念,但考虑到乌尔班是从信奉天主教的德国学得铸炮技术,匈牙利与奥斯曼突厥也处于敌对状态,乌尔班的行为显然是违反本国法律的。
随着国际商法、战争法及海战法逐渐成熟,17世纪的英荷战争及三十年战争中出现了最早的有组织的海上临检和陆上封锁行动。拿破仑则建立起了最早的、完备的战时封锁体系。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军火走私者一下子成为了叱咤风云的关键人物,曾任南方邦联的“财政部长”的约翰特伦霍姆是一位超级军火走私者,他通过蒸汽走私船为南方提供战争所需的各种装备,从子弹壳、步枪、重炮到英国建造的蒸汽铁甲舰,一应俱全。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最成功的军火走私巨头约翰·特伦霍姆,他是《乱世佳人》中白瑞德的原型。
特伦霍姆走私的军火种类繁多,甚至包括“石墙”号这样的蒸汽铁甲舰
实际上特伦霍姆已经拥有了日后军火走私者身上的一切特点。首先,军火走私者必定是违反了某一国或者某一国际组织提出的武器禁运要求。但禁运本身不一定是正义的,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英国发起的海上禁运以及战后巴统对社会主义国家发起的禁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出口国,美国政府在分享军火集团巨额利润的同时,十分热衷于干涉其他国家的正当军火贸易,不但要求他国控制军备,并不顾国际社会的态度单方面对某些国家实行武器禁运。
这其中既有美国政府为了维持霸权压制其他国家崛起的因素,又有在美国政界势力庞大的军火集团出于独霸全球军火市场而支持美国政府构筑军火贸易壁垒的企图。
其次,为了获取军火,军火走私者需要用各种手段取得货源。小型军火走私者大多靠盗窃来获得军火——往往是买通内部人员监守自盗。但特伦霍姆和布特则会通过伪造用户从正规军火企业订购大量军火,或者与某国政府和军队勾结。此外,超级军火走私者大多拥有自己的运输企业。
1921年“凯尔特人”号从纽约出发为爱尔兰共和军走私了近500支汤姆森冲锋枪。
与特伦霍姆不同,布特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新型军火走私者,他们没有太多政治立场,而在特伦霍姆、1900年爱尔兰大起义及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活跃的军火走私商和背后支持他们的外国政府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英国是特伦霍姆的主要供货者和支持者,美国中央情报局则是上世纪80年代向阿富汗反苏游击队走私武器的最主要幕后推手,军火走私者们不过是代理人和中间商而已。
但随着苏联解体和随之而来的苏东军火泛滥,军火走私者们发现他们不需要其他国家政府和军队的支持就能取得数以万计的武器,于是便纷纷挣脱代理人和中间商的身份,开始自己做生意。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各国已经对禁止向冲突地区出口武器达成了共识,并且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框架下签订了一系列旨在打击和阻止武器走私的国际协议,但由于巨大的军火贸易利润、冷战思维的限制,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武器流向非洲等热点冲突地区和全球的非法武装组织。
《战争之王》电影截图
考虑到公开的军火贸易受到诸多限制,布特等超级军火走私者一般选择秘密渠道“进货和出货”,其运输方式层出不穷,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买通政府人员
如果能将武器生产国、运输过境国和进口国政府中的某些人拉下水,对非法军火走私的稽查和封锁就会形同虚设。根据联合国的有关安哥拉的报告和《死亡商人》一书所述,布特和他的助手桑吉瓦·鲁普拉赫(2002年被捕)与刚果、安哥拉和利比里亚政府要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尤其是利比里亚前总统查尔斯·泰勒和利比里亚司法部副部长勒鲁瓦·尤里都曾和布特共同经营航空运输公司,以“政府支出”的名义进行军火走私。在这种政府要人的庇护下,布特的军火能突破层层封锁到达目的地。
查尔斯·泰勒曾将自己伪装成利比里亚最进步、最支持自由和民主的政客。
另外,布特与比利时、阿联酋、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的一些要人都有紧密联系,使这些国家或成为他的走私大本营,或成为主要中转站。保加利亚企业曾是布特最主要的供货商,布特一度似乎成了保加利亚军火的“形象代言人”,是2005年之前保加利亚军火倾销非洲的主要幕后推手。
俄罗斯在2000年前与安哥拉政府签订了大量武器贸易协定,而安哥拉反对派也神秘地获得了大批俄制武器,据说这其中有不少是布特的功劳。而反对派武装的加强又迫使安哥拉政府更多向俄国采购军火。
布特与美国政府、军队和情报部门的关系则更为微妙。上世纪90年代初,布特大力支持利比里亚总统泰勒打内战,而泰勒的党羽被捕后向联合国表示,在幕后支持泰勒的是美国政府,布特的军火走私行动完全是在美国的默许甚至秘密支持下进行的。
根据《西亚非洲》杂志相关文章,类似的还有布特向阿富汗北方联盟走私军火,以及美国1996年向厄立特里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转让的2000万美元军火神秘流入苏丹反政府武装手中的事件,布特不过是做了美国政府想做又不能公开做的“脏活累活”。
图示:美国多年来向厄立特里亚、乌干达和埃塞俄比亚转让了大批军火,使得这些国家的军队时常出现美制和俄制武器混装的情况。
2.采用各种掩护手段
电影《战争之王》中,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军火走私者曾在国际刑警巡逻船面前将“克里斯托”号变为“科诺”号,据说这个情节是根据某意大利军火走私者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布特本人更偏爱用打着联合国旗号的飞机进行走私。
《战争之王》中“克里斯托”号军火走私船在军警眼皮低下将船名涂改为“科诺”
美国《新共和国周刊》06年1月12日号报道,2005年刚果(金)的海关人员和联合国人员接到线报,当地丛林中突然出现了一处据说属于联合国人道主义救援用的机场。调查人员赶到后,前后拦截了25架喷涂着联合国标志的乌克兰、比利时和阿联酋运输机,机上根本没有装载任何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而是塞满了各种武器。当然,军火走私者们一般不会这样明目张胆地盗用联合国名义,更多时候会在真正的人道救援物资中夹带军火。
联合国涂装的C-130运输机在苏丹机场卸下人道主义救援物资
3.伪造正常贸易文件
经过联合国和全球大量反武器走私人士的不懈努力,进入21世纪后,全球军火贸易的相关规定越来越细化,任何供出口的军火都必须获得“最终用户证明”(EUC),这份文件将详细记述军火的生产国、出口国及具体经销商、供货渠道和转口情况,特别是最终获得这批军火的国家和组织是谁。
EUC能很好地避免向冲突地区出口军火和军用物资。但布特等走私者时常利用EUC作为“免死金牌”,通过伪造、涂改EUC文件规避海关的稽查。联合国S/2005/30报告指出,布特被拦截在奥斯坦德机场的武装直升机,最终就依靠伪造用途的最终用户证明文件得以瞒天过海。这一招被曝光之后,还被用在了《战争之王》的电影中。
电影截图
另外《华盛顿邮报》2002年2月26日报道,布特等国际军火商很善于将武器配件伪装成一般机械零件。布特曾通过向阿富汗出口“机械零件”的方式帮助塔利班维持米格-21战斗机的战斗出勤,而布特向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出口的单兵防空导弹则曾经混杂在“废钢铁”、“遮阳伞”等各种稀奇古怪的货物中运输。
电影截图,马铃薯背后的秘密......
罪恶仍在继续,打击任重道远
以维克多·布特为代表的国际军火走私犯们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看看阿富汗和伊拉克每月飙升的平民死亡数字,看看非洲每年数以万计的战争伤残者和孤儿,看看卢旺达、索马里、安哥拉和刚果的种族屠杀乱葬坑,就不会有人敢否认维克多·布特等军火贩子向世界最贫穷也最动荡地区走私军火是最邪恶的罪行。
非法走私军火虽然并非全球各地爆发冲突的根本原因,但它们加剧了暴力,助长了军阀和非法武装的气焰,阻碍了人道主义救援,延误了冲突后的重建和发展。据估计,充斥世界各冲突地区的武器有近半数是通过非法走私途径流入的,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步兵轻武器的贸易中有百分之四十到六十正是或将变成违法的。
以色列海军从伊朗军火走私船上起获的107毫米火箭弹
叙利亚政府军在边境截获了大批走私军火
因此,控制非法武器的扩散,打击军火走私是保证全球稳定和安全的必要措施。既然打击军火走私早已是国际共识,布特在21世纪前就已经是名噪一时的军火巨商,为何他却一直逍遥法外到2008年呢?解释清楚了这一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我们也就知道应该如何打击国际军火走私。
答案其实很明显:对某些大国而言,维克多·布特等国际军火走私者是“必要之恶”。在冷战末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在对方“势力范围”制造混乱,大力支持军火走私,曾几何时用毛驴向阿富汗走私“毒刺”导弹成了西方媒体鼓吹的“正义行为”。直到去年的利比亚内战,在北约赤膊上阵之前,军火走私者为利比亚反卡扎菲派别运去大量军火,购买军火的资金很多来自美英法等国提供的经济援助。今年叙利亚政府为了打击国内非法武装派别,也下大力气打击军火走私,迄今为止已经截获多艘军火走私船。而小规模的越境走私则既无法统计,又难以打击和阻止。
电影截图
但更让叙利亚政府束手无策的还是美国政府公然要向叙利亚非法武装武装提供通讯器材、夜视设备,训练等“非致命性的援助”。在2001年7月联合国关于打击小型武器和轻型武器非法贸易问题的会议上,美国坚持要求删除《行动纲领》中有关“不向包括非洲冲突地区反政府武装在内的‘非国家行为者’提供武器”等明显有利于打击非法军火贸易的内容。
2004年美国财政部试图冻结布特的账户时,遭遇来自美国军方和政府的重重阻拦也是基于同样原因:布特为塔利班的死对头北方联盟运军火,甚至2003年美英盟军在阿富汗的给养中很大一部分都需要布特的运输机运送,因为他手下的飞行员最熟悉阿富汗各地的机场和情况。布特的被捕和遭到审判仍然不会影响强权政治以及在国际军火贸易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
所以,布特等国际军火贩子能够逍遥法外的真正原因不是他们利用巨额军火走私利润向某一个或者几个执法人员行贿,而在于国际事务中的冷战思维和频繁运用的双重标准。美国可以对维克多·布特的痛下杀手,但那些没有被捕的“布特们”会给世界带来多少死亡混乱和灾难呢?
如今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困扰国际社会一大难题,军火走私作为跨国犯罪之一,也成为危害世界和平造成地区动荡、支持恐怖主义的毒 瘤,世界各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不安和关注。想要打击危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军火走私,让更多布特这样的军火贩子落入法网,世界各国必须放下阴谋和利己的小算盘,利用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为平台,开展国与国的广泛合作,在国际刑警组织跨国打击和追捕国际军火贩子的行动中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美国司法部缉毒署(IDEA)在美墨边境截获的走私军火和毒品。
布特的落网已经证明国际军火走私犯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人,失去了大国庇护的他们,将难逃执法部门的追捕和正义的法律审判。
毋庸讳言,非法军火贸易已在全球肆虐多年,其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复杂,彻底根除绝非一时更非一国之力可以实现,只要人类社会还有战争和强权政治以及双重标准存在,军火走私者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无法根除,因此在打击跨国军火走私和追捕军火走私犯的道路上,国际社会依然任重而道远。
联合国缉查人员在非洲销毁收缴的走私军火
部分电影截图:
来源:憑蘩之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