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国学大师南怀瑾在临终前的一百天里,却以一种超乎常人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准备死亡”。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生终点。
可国学大师南怀瑾在临终前的一百天里,却以一种超乎常人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准备死亡”。
他在生命最后时刻写下“明白”“平凡”四个字,十天后便真的“仙逝”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境界?死亡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南怀瑾是如何准备死亡的?
资料来源:南怀瑾《论语别裁》等传统典籍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2012年夏天,太湖大学堂内,九十四岁的南怀瑾大师依然每日与弟子们论道。
那时的他,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可精神却异常矍铄。
与一般老人的暮年不同,南怀瑾并没有选择安逸地躺在床上等待生命的终结。
而是以一种近乎倔强的方式,继续着他的人生旅程。
“夫子,您身体不好,何不多休息?”弟子们心疼地劝说。
南怀瑾摆摆手,温和地笑道:“我现在不是在休息,而是在工作。什么工作? 准备死亡的工作 。”
这话听起来有些突兀,可细想之下,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南怀瑾所说的“准备死亡”,绝非消极等死,而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他每天依然花上几个小时,与大家分享他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感悟。
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想要把自己一生的所学、所悟,都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他:“老师,您说要准备死亡,可具体该怎么准备呢?”
南怀瑾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准备死亡,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死亡。”
“《论语》中记载,子路问事鬼神,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路又问死,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 ’这话看似回避,实则大有深意。”
他继续说道:“要准备死亡,必须先明白什么是生。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学问题,而是关乎生命本质的哲学命题。”
在那些日子里,南怀瑾常常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
从成都华西坝的青春岁月,到灌县灵岩寺的参禅悟道,他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这些往事。
仿佛那些岁月就在昨天。
可仔细听来,这些回忆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在梳理自己一生的修行历程。
“我年轻时也怕死,”南怀瑾坦然地说。
“可后来明白了,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庄子说’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我们说他生了,可在庄子看来,那不是生,而是死亡的开始。”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慢慢走向死亡。”
弟子们听得入神,有人问道:“那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过程呢?”
南怀瑾笑道:“庄子还有一句话,’ 不亡以待尽 ’。”
“我们活在世界上,实际上是在等死。”
“听起来悲观,可换个角度想,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为什么不好好地活,好好地面对死亡呢?”
他的话让在场的人陷入沉思。
确实,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可大多数人要么逃避不谈,要么恐惧得发抖。
像南怀瑾这样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主动“准备”的,实在少见。
“准备死亡,不是消极等死,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南怀瑾继续说道。
“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明白生命的真谛,体悟存在的本质。”
“ 当你真正明白了这些,死亡对你来说,就不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 。”
那段时间,南怀瑾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的“准备工作”。
他不厌其烦地为弟子们答疑解惑,从《论语》到《庄子》,从佛经到道藏,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更重要的是,他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什么叫做“向死而生”。
有弟子好奇地问:“老师,您现在还害怕死亡吗?”
南怀瑾摇摇头:“怕什么?我现在每天都在死,也每天都在生。”
“昨天的我已经死了,明天的我还没有生。”
“ 我只活在当下这一刻,当下这一刻如果活得明白,死亡又有什么可怕的? ”
这话说得轻松,可要真正做到,却需要极高的修养和境界。
南怀瑾能够如此坦然,正是因为他对生死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怀瑾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可他的精神状态却越来越好。
有人说他是“回光返照”,可熟悉他的人知道,这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境界。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南怀瑾变得异常安静。
他不再多说话,而是静静地坐着,仿佛在进行某种深度的内观。
弟子们围绕在他身边,大气不敢出,生怕打扰了什么。
直到有一天,南怀瑾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 明白、平凡 。
写完后,他放下笔,闭上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南怀瑾一生的智慧精华。
弟子们围在床前,看着这四个字,心中充满了疑惑。
为什么是“明白”和“平凡”?
这四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写下这四个字?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可更神奇的事情还在后面。
从南怀瑾写下这四个字开始,他进入了一种奇特的状态。
他盘腿而坐,呼吸平缓,面容安详,仿佛只是在静坐修行。
这种状态持续了整整十天。
期间,他的身体没有任何腐败的迹象,反而散发出一种淡淡的香味。
直到第十天的清晨,当弟子们发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更令人惊异的是,他的遗体在火化时,出现了许多奇异的现象。
头骨保持着完整性,呈现出金色的光泽,还有透明的“莲花舌头舍利”。
这些现象让人们对南怀瑾的离世充满了敬畏和神秘感。
可这些奇异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南怀瑾又是如何做到在写下四字后,恰好十天便“仙逝”的?
这四个字与他的死亡方式,又有着怎样神秘的关联?
那么,“明白”“平凡”这四个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南怀瑾为何能够如此精确地预知自己的死期?
先说“明白”。
在南怀瑾的理解中,“明白”是对生命真谛的彻底领悟。
这个“明白”不是知识层面的理解,而是生命层面的体证。
正如《心经》所说的“ 照见五蕴皆空 ”,当一个人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本质,就能超越生死的束缚,获得内心的真正自由。
在禅宗传统中,开悟者常常会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种“明白”是一种彻底的觉醒,是对存在本质的直接体验。
南怀瑾在临终前写下“明白”二字,正是在昭示自己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
不仅明白了生,也明白了死。
不仅明白了存在,也明白了虚空。
这种“明白”在《论语》中也有体现。
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什么是道?
道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则,就是存在的终极真理。
当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死亡对他来说就不再是恐惧,而是回归。
再说“平凡”。
这个词看似与“明白”矛盾,实则相辅相成。
真正的大智慧往往体现在最平凡的地方。
老子说“ 大道至简 ”,佛陀说“ 平常心是道 ”,都在强调这种“平凡”的重要性。
南怀瑾一生都在强调,修行不在高远玄妙,而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真正的悟道者,不是那些神通广大、飞天遁地的人,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保持觉醒、在普通事务中体现智慧的人。
这种“平凡”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从复杂回到简单,从玄妙回到朴素。
在禅宗公案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赵州和尚问南泉:“如何是道?”
南泉答:“平常心是道。”
赵州又问:“还可趣向否?”
南泉说:“拟向即乖。”
这个对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道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平常心中,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南怀瑾的“平凡”,正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他虽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可在生活中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他不标榜自己的神通,不炫耀自己的学问,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向世人传达着最深刻的智慧。
这“明白”与“平凡”四字,恰恰体现了东方智慧的核心特征。
既要有超越的眼光,又要有入世的情怀。
既要明白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又要在平凡生活中体现这些道理。
这不是矛盾,而是统一。
不是分裂,而是圆融。
正如《金刚经》所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真正的智者,心中了无挂碍,可在现实中却能慈悲济世。
这种境界,正是南怀瑾一生所追求和体现的。
他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这种境界的最终展现。
当一个人真正达到了“明白”与“平凡”的统一,死亡对他来说就不再是痛苦的分离,而是自然的回归。
这就是为什么南怀瑾能够如此精确地预知自己的死期,能够在写下四字后恰好十天便安然离去。
因为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生死的奥秘,已经超越了生死的束缚。
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怀瑾用自己的死亡,为我们上了最后一课:如何在明白中保持平凡,如何在平凡中体现明白。
这不仅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至高智慧。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四个字的内涵,或许就能明白,死亡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南怀瑾的“准备死亡”,实际上是在为我们示范如何真正地活着。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