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撰”二字,拆开来看,“编”是编织、整合,“撰”是书写、创作。合在一起,就是将零散的信息编织成有逻辑、有温度的文字作品。可别小看这两个字,它背后藏着的是文字工作者的匠心,也藏着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专注力。
“编撰”是什么意思,撰怎么读,撰字什么意思?
“编撰”二字,拆开来看,“编”是编织、整合,“撰”是书写、创作。合在一起,就是将零散的信息编织成有逻辑、有温度的文字作品。可别小看这两个字,它背后藏着的是文字工作者的匠心,也藏着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专注力。
“撰”读“zhuàn”,四声,像锤子敲在铁板上的声音,干脆利落。可现实中,多少人把它读成“zhuān”(砖)或“zuàn”(钻)?这不是简单的发音错误,而是文化自信的缺失。
我见过一位企业高管,在会议上侃侃而谈,却把“撰稿”说成“钻稿”,全场哄笑。他涨红了脸辩解:“不就是个字吗?”可就是这一个字,暴露了他对文字的轻慢。文字是思想的载体,连载体都读不对,思想又如何能精准传递?
《说文解字》里说:“撰,专也。” 专,是专注,是匠心。读错一个字,丢的不仅是面子,更是对文化的敬畏。
“撰”的本义是“用手书写”,后来引申为“创作、编纂”。它不是简单的抄抄写写,而是用思想给文字注入灵魂。
我有一位朋友,是历史专栏作家。他写一篇关于唐朝的文章,要翻遍《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甚至去西安实地考察大明宫遗址。他说:“撰,是让历史活过来。”他的文字,没有枯燥的年表,只有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有李白醉后泼墨的狂放。这才是“撰”的真谛——用文字还原真相,用思想点亮历史。
反观现在的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把“撰”变成了“编”。一篇文章,东拼西凑,断章取义,甚至凭空捏造。他们以为“撰”就是“写”,却忘了“撰”的背后是责任,是良知。鲁迅先生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而这些“伪撰者”,浪费的不仅是读者的时间,更是社会的信任。
“编撰”不是一个人的狂欢,而是一群人的接力。它需要编者的整合能力,更需要撰者的思想深度。
我曾参与一本地方志的编撰工作。那是一本记录小镇百年变迁的书,从清朝的科举榜单,到民国的商号账本,再到现代的工厂档案,每一页都浸透着岁月的气息。编撰过程中,我们走访了上百位老人,核对了数千份资料,只为还原一个真实的小镇。
有人问:“现在谁还看地方志?”我笑了。文字的意义,从来不是“被看”,而是“被记住”。就像《百年孤独》里马孔多的兴衰,就像《红楼梦》里大观园的繁华,它们都是“编撰”的结晶,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
可现实是,这个时代太浮躁了。短视频取代了书籍,表情包取代了文字,人们习惯了“快餐式”阅读,却忘了“慢工出细活”的珍贵。“编撰”二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浮躁,也照出了我们的缺失。
“撰”不仅是文人的事,更是每个人的事。我们每天都在“撰”写自己的人生——用行动书写故事,用选择塑造命运。
我认识一位退休教师,七十岁了,开始学画画。她说:“我要把一生的故事,都画进画里。”她的画,没有技巧,只有真诚:年轻时的教室,中年时的家庭,老年时的旅行。每一幅都是她的“撰”,是她对生命的致敬。
而我们呢?是否也在用心“撰”写自己的人生?还是像那些“伪撰者”一样,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活着》里福贵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可我想说,人不仅是为了活着,更是为了“撰”写活着的意义。无论是写一篇文章,还是过一生,都要对得起“撰”这个字——专注、真诚、有担当。
“编撰”二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思想的淬炼,更需要一颗敬畏文字的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编撰”的精神——不随波逐流,不敷衍了事,用匠心守护文字的尊严,用思想点亮人生的道路。
下次当你拿起笔,或敲下键盘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在“撰”,还是在“编”?我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浪费生命?
答案,就在你的文字里,也在你的人生里。
来源:Island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