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短视频,看到隔壁县的老张晒赤松茸,一筐一筐往冷链车里装,评论区全在问:真能挣?
“大棚里蹲两个月,净赚五千,这钱比打工香多了。
”
昨晚刷短视频,看到隔壁县的老张晒赤松茸,一筐一筐往冷链车里装,评论区全在问:真能挣?
我连夜把资料翻了个遍,越看越坐不住——原来我们扔掉的玉米秆、锯末子,真能变钱。
先说结论:想试,就从小号棚开始,五百个菌包,两千块本钱,两个月就能回本。
别被“菌包”“灭菌”吓到,流程拆开看,比腌酸菜还简单。
老张去年十月第一次干,租了村里废弃猪圈,墙皮都没刷,地面撒石灰,塑料布一拉,就成了出菇棚。
菌包是县农技站配的,秸秆+木屑+麦麸,装袋后塞进家用高压锅改的大蒸桶,100℃蒸八小时,夜里晾凉,第二天一早点菌种。
全程就他和媳妇俩人,三天搞定五百包。
菌丝长起来像白棉线,二十天满袋,挪到棚里,把袋口剪十字,保持湿度八成,温度二十度左右,每天喷两次水,别对着菇喷,往空中扫就行。
平菇最乖,三十天就能采,一茬接一茬,老张那批五百包出了七百斤,地头价四块五,扣掉菌种、原料、煤钱,纯落三千二。
香菇慢一点,要三个月,但价高,八块一斤稳稳的。
赤松茸最娇气,温度差两度就耍脾气,可香味一出来,贩子直接开到十五块一斤抢。
老张今年主做赤松茸,说城里火锅店点名要,还签了明年春天的订单。
有人担心卖不掉,其实最怕的是扎堆上市。
老张的招儿是错峰:别人春节前冲量,他故意拖到三月,市场缺货,价反而高。
再不行,切片烘干,五十斤鲜菇变五斤干片,卖干货店,利润翻一倍。
县里补贴秸秆利用,一吨补八十,他去年光废料就换了八百块。
现在更省事,手机装个传感器,棚里温度湿度实时推送,人在县城陪孙子也能遥控喷水。
年轻人回来搞直播,边采边卖,一天多卖两百斤。
我算过账,要是把家里两亩老棚改成菇棚,一年三茬,稳收一万五,比种玉米强三倍。
最后撂一句:想干就别等,先去农技站要十包试种,成了再扩,不成也就损失一顿烧烤钱。
地里的秸秆别再烧了,换成钱,它不香吗?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