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的吕梁,天是透亮的蓝,风里裹着草木的清香。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詹姆斯·林赛,带着妻子帕梅拉·科利特,踏着秋光回到了母亲李效黎的故乡——吕梁离石。
詹姆斯·林赛夫妇参观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 记者 薛志雄 摄
詹姆斯·林赛夫妇在纪念馆合影留念。 记者 薛志雄 摄
金秋九月的吕梁,天是透亮的蓝,风里裹着草木的清香。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詹姆斯·林赛,带着妻子帕梅拉·科利特,踏着秋光回到了母亲李效黎的故乡——吕梁离石。
作为林迈可与李效黎之子,詹姆斯·林赛虽出身英国贵族,却已在澳大利亚生活多年,这是他近十年来第二次踏上吕梁的土地,此前却从未这样细细地走、慢慢地看:从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的一帧一景,到离石城区东关旧街的烟火气息,再到离石区大东沟景区的绿树成荫,每一步都像在和母亲的岁月对话,每一眼都藏着对这片土地的新认知。
纪念馆里的“时光机”
触摸父母的革命岁月
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所在的四合小院,位于离石区交口街道高家沟村。青砖灰瓦的院落古朴静谧,青石板地面似乎承载着过往岁月的痕迹。这里记录着林迈可助力我国无线电技术发展、李效黎投身翻译与联络工作的难忘时光,如今静静诉说着他们与中国抗战的不解之缘。
淅淅沥沥的秋雨中,詹姆斯和帕梅拉走进小院。一进门,林迈可与李效黎的合影便撞入眼帘——林迈可戴着宽大的草帽,身着浅灰色工装,李效黎穿着浅灰色上衣,两人面带微笑,背景是暖黄渐变的色调,一下子将人们拉回往昔岁月。
夫妇二人的脚步骤然停住,缓缓地走近合影,抬头凝视许久,目光里似饱含着对父母的思念。过了好一会儿,詹姆斯才轻声开口:“家里也有一张类似的照片,小时候总问父亲在哪儿拍的,他说‘在延安’,如今站在这里,才更懂他们当年的坚持有多不易。这次来到吕梁,我们将林迈可、李效黎故事的电影版权授权给山西电影制片厂,我们想让这些珍贵的故事,通过更生动的影像被更多人看见。”
跟随工作人员的引导,詹姆斯走进展厅,暖黄色灯光下,墙上整齐挂着林迈可与李效黎的工作照:林迈可正在专注调试无线电发报机,眉头微蹙、手捏螺丝刀,神情认真;李效黎坐在木桌前看书学习,阳光透过窗棂,画面静谧又充满力量;还有她跨上摩托车,冒着风险为晋察冀革命根据地运送紧缺物资的身影,尽显女性在抗战岁月里的坚韧力量。展牌旁的中英文解说词清晰明了,帕梅拉凑在跟前,一边对照双语内容,一边轻声和詹姆斯交流:“这里有很多我们之前不知道的事,能清楚了解到他们当时做了什么,他们真的太勇敢了!”
詹姆斯的目光被展厅角落一张照片吸引,他快步上前细看——照片里,李效黎和林迈可站在村边,林迈可的怀里抱着未满一岁的婴儿。他眼睛瞬间亮了,指着照片兴奋地对妻子帕梅拉和记者说:“It's me!This is me when I was a baby!(是我!这是我小时候!)”帕梅拉指尖轻点照片里的婴儿,嘴角止不住上扬:“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这些细节,太珍贵了。”
詹姆斯走到展柜前,看着里面的老式无线电发报机,言语里满是骄傲:“父亲1937年来到中国,1941年到晋察冀革命根据地负责无线电技术。抗战时期,全世界的新闻报道都已经是通过无线电用莫尔斯码传播,而延安没有能够发往世界的发报机,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无法直接传往外界。当时父亲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克服重重困难造出能直连美国的发报机,那时有人说不可能做到,他却在窑洞里无数次地调试。正是父亲当时的执着与坚持,让延安的声音得以传向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到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坚韧意志、伟大担当扛起救亡图存重任,在艰难绝境中开辟道路、在浴血奋战中守护家国的伟大。”
参观途中,詹姆斯从随身背包里,小心翼翼拿出一本书——是李效黎所著的全英文版回忆录《Bold Plum》。“这是母亲回到欧洲后,曾用三个月时间写下当年父亲和母亲在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生活的岁月回忆录。”詹姆斯深情地说,“母亲怀着满腔热情,想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用极少资源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韧,可那时候西方不接纳这样的声音,书稿直到1998年被表妹李淑珊发现,才出版成这本《Bold Plum》,现在把它捐给纪念馆,让它留在母亲牵挂的土地上。”
母亲故乡的“今与昔”
颠覆想象的吕梁新貌
从纪念馆出来,詹姆斯夫妇来到了离石城区东关旧街。在詹姆斯的印象里,从父母讲述和历史资料中得知的吕梁,是与“晋察冀”相连的艰苦模样——战争年代贫瘠、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贫困,土坯房、泥泞路、物资匮乏是他的预设,可眼前的景象彻底打破了他的认知。
这里早已是吕梁城区的繁华中心,且城区改造还在持续升级。街道宽敞整洁,车辆有序穿梭,两旁商铺林立,“果农家园”的橙色招牌鲜亮夺目,“山东炒货”店飘出的香气勾着路人的味蕾。离石区文化馆也坐落于此,时常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居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小贩们在街边铺开摊位,新鲜蔬果、特色小吃摆得满满当当,居民们或驻足挑选,或与摊主熟稔地唠着家常,笑声、叫卖声交织,烟火气十足。
詹姆斯夫妇沿着街道慢慢走,不时停下脚步环顾四周,眼前的繁华与父母口中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曾经想象中斑驳的矮房、简陋的摊位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规整的店铺、丰富的商品,还有那透着生活暖意的往来人群,处处彰显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他们拿出手机,不停按下快门,想把这份“颠覆想象”的变化记录下来。
詹姆斯不禁对记者感慨:“我一直以为,这里会像父亲说的晋察冀那样艰苦,可现在看到的,是干净的街道、丰富的物资、幸福的人们,连老房子都修得这么好,这种变化太大了,超出了我的所有想象,母亲要是看到,一定会为故乡的发展感到骄傲。”
跟着向导,詹姆斯夫妇前往离石区大东沟景区。车子沿着旅游公路往上走,窗外的景色一点点变了模样——满山坡都是翠绿的植被,树干挺拔、枝叶茂密。“太美了!”帕梅拉举着相机不停拍照,语气里满是惊喜,“在澳大利亚,大多是沙漠或草原,很少能看到这么密的树林,空气里全是草木的清香,深呼吸一口,感觉连肺都变干净了。”向导笑着介绍:“大东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80%,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大家将大东沟称为‘家门口的北欧’,很多人周末都来这儿徒步、露营。”
詹姆斯夫妇虽已80岁高龄,但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仍然忍不住想要徒步走一走:山间的微风裹着草木的香气,吹在脸上凉丝丝的;耳边是溪水潺潺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清脆婉转的鸟鸣,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大自然的安静与惬意。露营区里零星扎起几顶帐篷,与翠绿的树林相映成趣。
“在澳大利亚,我们露营更偏向‘自助式’,大多时间是自己动手清理地面、固定帐篷,用便携式炉子煮咖啡、食物或者烧烤,晚上就靠篝火取暖,有时候还能看到袋鼠从帐篷旁边跳过去。”詹姆斯抬头看了看周围的设施,笑着对记者说:“但大东沟不一样,这里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有平整的露营平台,不用自己找地、清理石头,有干净的卫生间,还有游客中心和民宿可以提供各类服务。”帕梅拉说:“这里不仅山美,生态保护得也这么好,没有乱砍滥伐,没有垃圾堆积,能在这样的天然氧吧里徒步和住宿,是一种享受。”
雨渐渐停了,詹姆斯夫妇坐在六号营地的民宿中,看着远处的山渐渐被薄雾笼罩,拿出手机拍了许多大东沟的照片,詹姆斯转头对记者说:“等这次回去,我们会把大东沟的景色、这里的露营体验,都讲给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和身边的亲友听,我们想让更多澳大利亚人知道,吕梁不仅有红色历史,还有这么美的自然风光。”
访谈中的“故土情”
让先辈故事成为中外友好纽带
一天的行程结束后,在吕梁宾馆的会客厅里,詹姆斯夫妇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聊起这次中国之旅的感受——从北京震撼人心的阅兵式,到吕梁故土的红色记忆与生态美景,每一段经历都在他们心中刻下了深刻印记。
谈及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感受,詹姆斯的语气格外郑重,他直言,这场大会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清晰传递出中国始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坚定立场:“我看到的是一个国家对和平的珍视与担当。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里,中国‘渴望和平、合作共赢’是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期许,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法西斯主义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而中国始终在以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唯有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避免悲剧重演,这份清醒与担当,值得所有国家尊重。”
聊起吕梁的变化,詹姆斯的话语里满是感慨:“上次来吕梁是六七年前,这次再来,发现新建筑多了,街上的汽车也多了,整体的繁荣感越来越明显。”而吕梁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更让他们心生眷恋。在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能感受到吕梁对跨国抗战历史的珍视;漫步东关旧街,传统风貌与现代烟火气并存;走进大东沟景区,80%的森林覆盖率和“华北第一露营地”的完善设施,让人惊叹吕梁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当记者问及当代青年应当如何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时,夫妇俩打开了话匣子。帕梅拉认为,青年首先要深入了解历史,铭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反抗法西斯的伟大与艰难,但铭记绝非倡导暴力,而是要认清战争对人类与环境的毁灭性,坚定追求无战争的美好世界。詹姆斯补充道,青年还需要主动思考:“未来会怎样?”“暴力冲突会持续吗?”“环境问题会恶化吗?”并在家庭、学校、社区里和他人讨论,探索自己能做些什么。“比如在学校做主题演讲、用艺术或音乐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写作传播理念,或者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和不同国家的人沟通,关键在于‘思考、反思、分享、行动’。”
对于吕梁青年,他们的期许更添了几分对先辈精神的传承:“希望学校多组织大家参观纪念馆,让青少年都可以听一听林迈可与李效黎的抗战故事——要让青年们知道,当年抗击侵略者的不只是我的父母,无数中国人民都在咬牙坚持。”帕梅拉特别提及李效黎的成长背景:“李效黎的家人始终倡导男女平等,支持婚姻自由,支持她读书、参与社会事务,正是这份平等的理念让她在抗战中主动承担翻译、物资转运重任。期待当下青年重视女性与女孩的价值,打破偏见,从先辈身上汲取‘坚持正义、团结协作、追求和平’的精神,为家乡发展与和平事业贡献力量。”
谈及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对国际合作与世界和平的意义,詹姆斯认为:“跨国交流能传递中国渴望和平、愿引领和平对话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纪念不只是缅怀过去,更是警惕未来——这场纪念能强化各国‘共同守护和平、防范极端势力’的共识,促进国际合作。和平事业不分国界,人类可因共同价值团结;正因为经历过战争苦难,我们才更懂得和平的可贵。我们想传递的,正是反对暴力冲突、倡导对话共赢的理念,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战争重演。”
詹姆斯夫妇也有着清晰的计划。詹姆斯说,回到澳大利亚堪培拉后,他们会先拜访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分享这次行程的所见所闻,等相关影片制作完成,会送一份拷贝给大使馆,方便其举办活动时邀请友人观看。同时,他们会珍藏这次在中国收到的中英文资料,助力历史文化传播。“我们愿意继续参与类似的纪念活动和文化交流,比如讲述父母的抗战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跨国抗战的故事,把先辈的精神传递下去。”
夜深了,离石的街道静谧而温馨,远处的灯火闪烁着温暖的光。詹姆斯和帕梅拉站在窗边,望着这片让他们心生眷恋的土地:“明天就要离开了,但我们会把这里的一切记在心里,这里是母亲的故乡,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跨越山海,隔不断的是血脉深情;岁月流转,抹不去的是红色记忆。詹姆斯·林赛夫妇的吕梁之行,不仅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次见证之旅——见证着红色老区的蝶变,见证着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这片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土地,也将在更多人的讲述中,让红色故事传遍四方,让中外友谊绽放新的光彩
记者:阮兴时
权威|及时|深度
关注吕梁发布
来源:吕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