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开国名将李勣带着13岁的孙子李敬业上山狩猎,他让孙子深入树林驱赶野兽:"记住,要深入林中百步,方能惊动藏匿的猎物。"
唐朝开国名将李勣带着13岁的孙子李敬业上山狩猎,他让孙子深入树林驱赶野兽:"记住,要深入林中百步,方能惊动藏匿的猎物。"
眼看着孙子骑着马消失在树林里,李勣却忽然命令手下人顺着风势点火。
身边人愕然:“国公爷,小公子还在林中……”
李勣看他们犹豫着不敢动手,亲自夺过火把扔进树林,秋季干燥,熊熊烈火迅速蔓延,整片树林都陷入火海……
一世英明、战功赫赫的李勣为何要放火烧死自己的亲孙子,13岁的孩子能有什么过错呢?最后李敬业有没有脱险?
01李勣,本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年轻的徐世勣与好友单雄信一起投奔瓦岗军,成为李密麾下大将。
武德元年(618年),李密兵败降唐,徐世勣审时度势,将所辖州县户籍献给李渊,被赐姓李氏,从此成为大唐将领,后来为避李世民的名讳,改名李勣。
“懋功此人有大才,更难得的是知进退、识时务。”唐太宗李世民曾如此评价李勣。
作为历经隋末动乱、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三朝元老,李勣一生战功赫赫——破东突厥、灭高句丽、平定薛延陀,可谓功勋卓著。
《旧唐书》记载:"勣行军用师,多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
尤其是显庆五年(660年),已年过七旬的李勣挂帅东征,最终完成了太宗未竟的事业,将高句丽纳入大唐版图。
李勣因功被封为英国公,成为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极人臣。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又有筹算的老将,为何会对自己的亲孙子起杀心?
02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自幼聪明伶俐,胆识过人,可是随着年龄渐长,李勣却对这个孙子隐隐感到不安。
李勣曾多次感叹:“这孩子的面相不好,鹰视狼顾,恐怕日后会祸及家门。”
李敬业的父亲李震大惊:"父亲何出此言?敬业虽顽劣,但天资聪颖,将来必能光大门楣。"
李勣摇头苦笑,他历经三朝,见过太多野心勃勃之辈,孙子言行举止中透出的那份桀骜和不安分,总是似曾相识……
李震以为父亲只是随口说说,谁知道李勣还真的生了杀心,于是趁着狩猎的机会,把孙子引入了树林后纵火烧林。
李勣死死盯着火场,握缰的手微微颤抖,看这样的火势,李敬业一定难逃一死了。
可等大火烧尽熄灭后,李敬业却一身血污完好无损地走了出来!
原来,李敬业见火势凶猛,自己又无处可躲,情急之下就杀了马匹,躲进了马腹。
他年纪小,身形不大,马腹正好可以让他容身,待到火势熄了他才爬出马腹。
看到孙子安然无恙地走出来,李勣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似失望又似释然,只是感叹:
“今日天不亡他,若是他日我李氏难逃灭族之祸,也就是天意了。"
03那么,李勣的担忧到底是不是多余的呢?就在李勣去世十五年后,他的预言竟一语成谶。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武则天临朝称制,废中宗李显,改立睿宗李旦,大肆排除异己。
这时,李敬业因事获罪,被贬为柳州司马,途经扬州时,与同样被贬、心怀不满的唐之奇、骆宾王等人密谋起事。
离谱的是,李敬业还找到一个相貌像已故太子李贤的人,欺骗众人说:“李贤没有死,逃亡在这个城中,他命令我们起兵。”
实际上李贤早已被武则天逼死,这不过是李敬业借题发挥的幌子。
他以"匡复庐陵王"为名,自称匡复府上将,短短十日便聚集了十万之众。
骆宾王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这篇檄文文采斐然,气势磅礴,一时之间传遍天下,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不禁变色,急问:"此文谁所作?"
左右答曰:"骆宾王。"武后叹道:"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骆宾王的文章写得虽好,可是他们并未得到想象中的广泛支持。
最终,武则天派大将李孝逸率军讨伐,李敬业的军队很快就被击败,他本人也兵败被杀。
不仅如此,还连累了整个家族,武则天大怒之下命人将李勣掘墓砍棺,剥夺其一切爵位,并恢复“徐”姓。
直到唐中宗复辟后,李勣的荣誉才得以恢复,重新为他修建了坟墓,但那个曾经显赫的将门世家,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荣光了。
令人唏嘘的是,李勣当年在猎场的那把火,不仅没能阻止家族厄运,反而可能激发了孙子的叛逆之心,简直是时也命也。
来源:夜半读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