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母亲翻看杂志,才发现失踪30多年的儿子,竟是国家功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1:02 1

摘要:一本泛黄的旧杂志,被94岁老人颤巍的手捧起。她一页一页慢慢翻着,目光忽然停在一篇报道上。“黄旭华……”她喃喃念出这个名字,心跳突然加速。照片上的人,虽然苍老了许多,但那眉眼、那轮廓——是她失踪了三十多年的儿子啊!

一本泛黄的旧杂志,被94岁老人颤巍的手捧起。她一页一页慢慢翻着,目光忽然停在一篇报道上。“黄旭华……”她喃喃念出这个名字,心跳突然加速。照片上的人,虽然苍老了许多,但那眉眼、那轮廓—— 是她失踪了三十多年的儿子啊!

01 三十年谜团:儿子去哪了?

“妈,我要出趟远门。”这是1957年,黄旭华离开家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母亲曾婵贞点点头,像往常一样叮嘱他注意身体。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整整三十年。

黄旭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来信,没有电话,就连春节也不见人影。家人们四处打听,却始终杳无音信。邻居们窃窃私语:“怕是犯了事吧?”“说不定不在人世了...”

母亲却不信。她时常摸着儿子的照片喃喃自语:“我的儿子我知道,他不是无情无义的人。”可她等啊等,从青丝等到白发,等了整整三十年。

02 隐秘而伟大:国家需要我

黄旭华去哪了?他就在离家乡不远的荒岛上,从事着一项绝密工作。 1958年,年仅32岁的他被选中参与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临行前,领导只说了三句话:“这是国家最高机密”“不能泄露工作性质”“要隐姓埋名”。

黄旭华毫不犹豫:“我愿意。”他回家简单收拾行李,对妻子只说了一句:“我要调去北京工作。”甚至连母亲都没能当面告别。

荒岛上生活艰苦。团队没有电脑,只有算盘和计算尺。没有现成技术资料,只能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寻找蛛丝马迹。黄旭华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计算、画图、试验,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最难熬的是对家人的思念。黄旭华常常望着家乡的方向出神。他知道母亲在等他,但他不能回家,甚至不能写信。“国家需要我,”他对自己说,“母亲会理解的。”

03 偶然重逢:杂志上的儿子

1987年,94岁的曾婵贞已经步履蹒跚。她怎么也没想到,命运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让她与儿子重逢。

那天,一位亲戚带来一本《上海文汇月刊》。“这里有篇写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文章,挺感人的。”老人本能地接过杂志,戴起老花镜慢慢翻阅。

当看到“黄旭华”三个字时,她愣住了。再仔细看照片——虽然苍老了许多,但那分明是她的儿子!文章详细记述了黄总设计师如何隐姓埋名三十年,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

老人的手开始颤抖,泪水模糊了双眼。三十年来的委屈、不解、担忧,在这一刻化为自豪与心疼。“原来我的儿子没有忘记我,他是在为国家做大事...”

04 忠孝难全:儿子的愧疚

得知母亲通过杂志认出了自己,黄旭华的心情复杂难言。他立即请假期,踏上回家的路。

站在熟悉又陌生的家门前,他犹豫了很久才敲门。 94岁的母亲被搀扶着来到门前,看到白发苍苍的儿子,她颤声问:“旭华,真的是你吗?”“妈,是我,不孝子回来看您了。”黄旭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母亲没有责怪他,反而摸着他的头说:“孩子,妈妈不怪你。你是为国家做大事,妈明白。”听到这话,黄旭华泪如雨下。

三十年来,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深蓝梦想”。他带领团队突破重重技术难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他一次又一次推迟回家探亲的计划,因为“国家需要我”。

05 深藏功与名:民族脊梁

黄旭华的故事,是中国一代科研工作者的缩影。他们隐姓埋名,舍小家为大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国防事业。

直到2013年,黄旭华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的事迹才被广泛传颂。但老人依旧谦逊:“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在颁奖典礼上,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句话支撑了我一辈子。”

94岁母亲通过杂志认出儿子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佳话,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它让我们看到,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有多少像黄旭华这样的民族脊梁,默默撑起了国家的未来。

如今,黄旭华已经97岁高龄,仍然关心着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他常说:“我还年轻,还能为国家做点事。”

来源:深紅浅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