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眼中,罗永浩一直以 “敢言” 著称,他的每次发声都能引发广泛关注。9 月 10 日,他在微博上的一则吐槽,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了餐饮行业这片水域,激起千层浪。“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在大众眼中,罗永浩一直以 “敢言” 著称,他的每次发声都能引发广泛关注。9 月 10 日,他在微博上的一则吐槽,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了餐饮行业这片水域,激起千层浪。“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罗永浩毫不留情地指出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体验极差,还呼吁国家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
这条微博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短时间内就引发了超过 10 万条互动。在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餐饮品质的关注度极高,预制菜虽然在市场上逐渐兴起,但也伴随着诸多争议。罗永浩凭借其标志性的 “维权斗士” 形象,成功地与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信任焦虑产生了强烈的共振。消费者们开始反思自己在餐厅的用餐体验,对预制菜的接受度也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考验。
西贝一直以来强调 “现做” 的品牌定位,从其店内宣传和以往的营销推广来看,都给消费者传递出一种新鲜、现场制作的印象。而罗永浩的这一指控,直接击中了西贝在消费者认知中的核心定位,让消费者对西贝的菜品制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认知差。此外,西贝人均 150 元以上的客单价,在餐饮市场中属于中高端定位。但消费者在与其他同价位餐厅对比时,发现西贝的菜品在分量、口味等方面,并没有展现出与之匹配的优势,“性价比争议” 由此而生。
面对罗永浩的猛烈攻击,西贝并没有选择沉默。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次日迅速做出了强硬回应,称 “西贝无预制菜,将起诉罗永浩”。这一回应,既展现了西贝对自身品牌的自信,也表明了其维护品牌形象的决心。贾国龙的态度十分坚决,他认为罗永浩的言论对西贝的商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正常消费者评价的范畴。
除了法律手段,西贝还推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举措。其中,“罗永浩菜单” 的推出备受瞩目。西贝将罗永浩当天所点的菜品进行公开,并在全国门店上线,欢迎消费者前来品尝监督。同时,西贝还开放了后厨参观通道,让消费者可以亲眼看到菜品的制作过程,试图通过这种透明化的策略,消除消费者对其菜品制作方式的疑虑,扭转 “高价低质” 的负面印象。此外,西贝还做出了 “不好吃免单” 的承诺,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然而,这场论战并没有因为西贝的反击而平息。双方关于 “预制菜定义” 的争议成为了焦点。西贝方面认为,中央厨房的预加工不属于预制菜范畴,按照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例如,西贝举例说明,像做鱼香肉丝,如果是在中央厨房炒好、冷冻,到门店加热出餐这叫预制菜;但如果只是把肉丝切成丝,甚至肉丝焯过水、过了油,但是烹饪、下料、炝锅等炒菜流程全在门店完成的,这不叫预制菜。而罗永浩则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西贝的菜品吃起来有明显的重新加热的味道,质疑西贝在预制菜定义上玩文字游戏。这一争议,不仅暴露了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矛盾,更凸显了整个餐饮行业在预制菜标准上的模糊不清。
西贝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传奇。1988 年,贾国龙在内蒙古临河创办了 “黄土坡小吃店”,谁也未曾想到,这家小小的小吃店,日后会发展成为拥有近 400 家直营门店的餐饮巨头,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餐饮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37 年的风雨兼程,西贝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创新。在发展过程中,西贝逐渐意识到,中餐想要实现规模化扩张,标准化是必经之路。于是,西贝开始了对 “中餐标准化” 的极致追求。通过建立中央厨房,西贝实现了食材的集中采购、加工和配送,大大减少了各门店的工作量,提高了整体效率。同时,西贝还不断升级中央厨房的规模和能力,在大兴区建设了更大的中央厨房,并开始进行深加工,进一步简化了门店的操作。
在食材加工环节,西贝引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如自动化生产线、高效安全的食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等。以豆腐生产线为例,西贝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此外,西贝还使用世界最先进的瑞士布勒成套加工设备,通过多次测试总结出 28 道工序的流程,确保了食材的品质稳定和卫生安全。在物流配送方面,西贝与专业的物流公司合作,建立了高效、准确的物流体系,确保食材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西贝还研发了独特的 “分离 - 组合” 加工工艺。就拿一道普通的猪肉烩酸菜来说,过去这道菜总是难以控制油的大小,影响菜品口味。西贝的大厨付国从泡面的料包获得灵感,合作发明了一台 “油肉分离器”,并配合刻度勺等工器具,到门店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分别加肉、加油现炒,从而保障了口味的稳定。这种 “分离 - 组合” 思维,从油肉分离、到油水分离、干湿分离、肥瘦分离,贯穿于西贝菜品的标准化过程中,帮助西贝跨过了中餐标准化的瓶颈。
凭借着对标准化的执着追求,西贝实现了从食材预处理到门店快速出品的全流程管控,确保了每家连锁门店的菜品分量一致、口味稳定。然而,这种标准化的模式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消费者质疑,西贝的菜品虽然口味稳定,但却 “背离现做餐饮的烟火气”,缺少了传统中餐那种现场烹饪的独特魅力。这种质疑声,也为此次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贾国龙作为西贝的创始人,对品牌形象的捍卫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一直秉持着 “产品主义” 的理念,提出 “道道都好吃” 的产品承诺。在贾国龙看来,餐饮的核心在于产品,只有把产品做好,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贝围绕 “好吃” 战略,对店面组织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实行厨师长负责制,将厨房改成全明档,推出厨师授星制,从各个环节保障菜品的品质。
除了对产品品质的追求,贾国龙还有着明确的上市野望。他计划通过 2023 - 2025 年的持续发展,在 2026 年完成 IPO 上市,并设定了 2030 年营收超千亿的目标。在贾国龙的战略规划中,西贝要成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餐饮品牌,上市不仅是对西贝发展成果的一种肯定,更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进一步推动品牌的扩张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永浩关于 “预制菜” 的指责,无疑触碰到了贾国龙的底线。在贾国龙看来,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加工只是提升品质的手段,与国家标准定义的 “成品菜加热即食” 的预制菜有着本质区别。他认为,西贝的菜品在门店进行了最后的烹饪环节,并非简单的加热即食,因此不能被称为预制菜。如果任由 “预制菜” 标签贴在西贝身上,不仅会影响消费者对西贝产品品质的认知,还可能对西贝的高端餐饮定位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西贝的上市计划。
所以,贾国龙决定通过法律诉讼与舆论战来厘清概念,坚决捍卫西贝的品牌形象。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消费者明白西贝的菜品制作工艺,避免将西贝的 “预加工” 与 “劣质预制菜” 划等号,从而维护西贝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声誉,为西贝的上市之路扫清障碍。
罗永浩在互联网世界中,无疑是一位极具话题性的人物。他的维权人设早已深入人心,从早年怒砸西门子冰箱,到后来炮轰东方甄选,每一次的发声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就像是一个自带 “流量密码” 的话题制造机,总能精准地抓住公众的痛点,引发共鸣。
在此次西贝预制菜事件中,罗永浩再次展现了他强大的舆论影响力。他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动作,成功地将个人对西贝的吐槽,升级为一场全民关注的行业大讨论。他先是发布 “10 万元悬赏预制菜证据” 的微博,这一举措立刻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大家纷纷参与到这场 “寻找证据” 的行动中,使得事件的热度持续攀升。随后,他又连续 5 条微博追击,不断抛出新的观点和质疑,让事件始终保持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对当晚菜品口感的详细描述,如 “羊排像是隔夜重烤的恶心味道,葱香烤鱼其实是味道醇厚的葱‘腥’烤鱼,而且也是隔夜重烤的味道”“莜面汤‘百分之百是隔夜的味道’,连他最喜欢的牛肉土豆条也感觉是‘隔夜的炖菜’”,这些生动的描述,让消费者仿佛身临其境,对西贝的菜品质量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还强调菜品 “没有一个是滚烫的”,全是温的,以此作为 “非现做” 的力证,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西贝的负面印象。
这些言论,暗合了消费者对 “知情权缺失” 的不满情绪。在当下,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和餐饮品质,他们希望在消费过程中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所食用的菜品的制作方式和原材料来源。而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兴的餐饮模式,虽然在市场上逐渐兴起,但由于其生产过程相对隐蔽,消费者对其了解有限,往往存在诸多疑虑。罗永浩的呼吁,正是击中了消费者的这一痛点,使得他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数据显示,超 70% 的网友支持罗永浩 “倒逼企业透明化”,这一数据充分反映出公众对餐饮行业信任度的整体下滑,以及对食品安全和知情权的高度关注。
面对罗永浩的猛烈攻击,西贝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试图挽回局面,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西贝试图以 “开放财务账”“邀请媒体审查” 等方式,展现自己的诚意和透明度,让消费者相信其菜品的品质和制作方式是经得起考验的。然而,这些举措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西贝在舆论战中依然处于被动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西贝过往因 “价格贵”“分量少” 等问题,积累了不少负面口碑。消费者对西贝的印象,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此次的预制菜争议。例如,曾经有消费者吐槽在西贝消费 380 元却没吃饱,这样的负面评价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使得西贝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这些过往的负面口碑,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在此次预制菜事件中被引爆,使得西贝在舆论战中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更关键的是,当前预制菜行业的监管标准尚未明确。2024 年六部门发布的通知,仅对 “成品预制菜” 进行了规范,对于预加工的范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就导致西贝在回应罗永浩的质疑时,缺乏权威的背书,难以让消费者信服。西贝坚称自己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按照其定义,中央厨房的预加工不属于预制菜范畴,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这种解释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让西贝陷入了 “自证清白” 的困境。
在这场舆论博弈中,西贝虽然积极应对,但由于过往负面口碑的影响,以及行业监管标准的不明确,使得其在与罗永浩的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这场舆论风波,也给西贝敲响了警钟,让其意识到在品牌建设和危机公关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预制菜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可谓是 “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市场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 5466 亿元,预计到 2026 年将接近 10720 亿元,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突破万亿大关。这一增长速度,反映出预制菜在市场上的巨大潜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于便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预制菜正好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不擅长烹饪的年轻人,都成为了预制菜的消费主力军。
另一方面,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增速来看,2024 - 2026 年,预制菜市场增速从 35% 骤降至 18.3%,这一数据变化,直观地反映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消费者对 “预制菜 = 不新鲜” 的认知根深蒂固,这成为了预制菜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在消费者的传统观念中,新鲜的食材和现场烹饪的过程,是美食的重要保障。而预制菜由于经过了工业化的加工和长时间的储存,在口感和新鲜度上往往难以与现做菜品相媲美,这让很多消费者对预制菜望而却步。
西贝与罗永浩的这场争议,也让整个餐饮行业的 “预制菜困境” 浮出水面。在连锁餐饮领域,中央厨房预加工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通过中央厨房的集中加工和配送,餐饮企业可以实现食材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然而,这种模式也导致了 “现做” 与 “预制” 的边界变得模糊。消费者在餐厅用餐时,往往难以分辨菜品是现场制作还是经过预加工的。餐饮企业在宣传推广中,也没有清晰地向消费者传达菜品的制作方式,这就引发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如何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消费者的用餐体验,成为了全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议,本质上是 “企业标准” 与 “公众认知” 之间的冲突。在预制菜行业,由于监管标准的滞后,企业对于预制菜的定义和范畴存在不同的理解。西贝认为,按照国家规定,其菜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因为西贝的菜品在门店进行了最后的烹饪环节,并非简单的加热即食。然而,消费者却认为,西贝的菜品吃起来有明显的重新加热的味道,与他们对 “现做” 菜品的认知不符。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的矛盾激化。
随着国家对预制菜行业的重视,相关监管政策也在逐步完善。2024 年,六部门发布通知,大力推进预制菜明示制度,要求餐饮企业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一政策的出台,为预制菜行业的规范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建立更透明的供应链披露机制迫在眉睫。企业应该在菜单、点菜系统、外卖平台等显眼位置,明确标注菜品的加工方式、原料来源等信息,让消费者在点餐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对于西贝而言,此次硬刚罗永浩,既是一次危机应对,也是为行业 “预加工模式” 正名的一次尝试。如果西贝能够通过法律诉讼,推动预制菜定义的细化和明确,那么这将对整个餐饮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西贝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打造中餐标准化的标杆,如果能够在预制菜定义上取得突破,将有助于重塑其品牌价值,巩固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同时,这也将为其他餐饮企业提供借鉴,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在这场预制菜争议的背后,是餐饮行业信任重构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让预制菜行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西贝与罗永浩的交锋,早已超越个体恩怨,成为观察中国餐饮行业转型的窗口。当 “预制菜” 成为消费焦虑的靶子,当 “维权” 与 “商业” 的边界愈发模糊,这场争议最终的落点,应是推动行业标准完善与消费信任重建。对西贝而言,硬刚是勇气,更是赌注 —— 赌的是消费者愿意为 “标准化品质” 买单,而非困于 “预制菜” 的标签争议。至于胜负,或许市场与时间会给出答案。
来源:夜刀神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