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到实践:零碳园区如何实现 90% 减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1:07 1

摘要:我国园区年碳排放总量相当于 3 亿辆汽车的尾气排放总和,而零碳园区建设要求将这一数字削减 90%。这一惊人的减排目标背后,是我国推进 "双碳" 战略的坚定决心,也是产业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2025 年 9 月,《人民日报》聚焦零碳园区建设,揭开了这场绿色革命的

我国园区年碳排放总量相当于 3 亿辆汽车的尾气排放总和,而零碳园区建设要求将这一数字削减 90%。这一惊人的减排目标背后,是我国推进 "双碳" 战略的坚定决心,也是产业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2025 年 9 月,《人民日报》聚焦零碳园区建设,揭开了这场绿色革命的神秘面纱。

一、零碳园区:不止是 "低碳" 那么简单

零碳园区并非追求绝对的零排放,而是通过综合施策实现碳排放的 "收支平衡"。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能效提升、碳捕集利用等技术手段减少排放,再通过绿电替代、碳汇抵消等方式实现净零目标。这种 "近零排放 + 净零抵消" 的模式,比单纯的低碳要求更系统、更彻底。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中明确:零碳园区需建立覆盖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全领域的减排体系。这意味着园区不仅要关注生产环节的碳排放,还要统筹规划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等全链条减排。形象地说,零碳园区就像一个精密的 "碳代谢系统",每一处能源消耗都要精打细算,每一份碳排放都要有抵消方案。

二、政策导航: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指标

零碳园区建设绝非自发行为,而是有着清晰的政策导向和刚性约束。2025 年 7 月发布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为全国园区画出了清晰的转型路线图:

1. 分级推进的建设路径

政策明确支持 "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示范项目",同时 "分步骤推进各类现有园区改造"。这种 "示范先行、逐步推广" 的策略,既保证了改革力度,又兼顾了实际可行性。目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平均为 2.1 吨 / 吨标准煤,而零碳园区要求这一指标必须控制在 0.2-0.3 吨 / 吨标准煤以内,减排幅度高达 90%。

2. 量化刚性的评价体系

不同于模糊的环保要求,零碳园区建设有着明确的量化指标:

年综合能耗 20 万至 100 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0.2 吨 / 吨标准煤年综合能耗超 100 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0.3 吨 / 吨标准煤

这意味着不同规模的园区都有明确的减排目标,避免了 "一刀切" 的弊端。政策还创新提出以 "单位能耗碳排放" 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抓住了园区减排的 "牛鼻子" 问题。

三、技术破局:多能互补撑起零碳骨架

零碳园区的核心支撑在于技术创新。从能源生产到消费,一系列绿色技术的集成应用让 90% 的减排目标成为可能。

1. 绿电直供:能源革命的关键一步

江苏某零碳产业园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该园区在 3 公里外建设 13.76 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通过专用线路实现绿色电力直供。同时改造变电站设立绿电专线,确保绿电从生产到消纳全程可溯源。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还缓解了电网运行压力。

更令人瞩目的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的实践 ——80% 能源来自风电、光伏及储能系统,剩余 20% 通过购入绿电补充,实现 100% 清洁电力覆盖。这种 "本地生产 + 外部补充" 的模式,为高耗能地区的零碳转型提供了借鉴。

2. 地热能:被低估的稳定能源

在地热能利用方面,零碳园区探索出 "地热 + 光伏 + 储能" 的多能互补体系。地热能不受天气影响,可 24 小时稳定供能,恰好弥补了光伏、风电的波动性缺陷。通过构建跨季节储热系统,园区在绿电充足时将多余电力转化为热能储存,需求高峰时再提取使用,形成了高效的能源缓冲机制。

3. 绿氢应用:工业脱碳的新路径

在钢铁、化工等难减排行业,绿氢替代成为突破口。江苏园区规划的绿氢制储运加用项目投产后,将为企业提供绿色氢能,显著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仅钢铁电炉改造一项,每年即可消纳绿电 6 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超 26 万吨。这种 "以绿制绿" 的模式,让高耗能产业的深度脱碳成为可能。

四、实践智慧:零碳转型的中国方案

零碳园区建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各地根据资源禀赋探索出差异化路径。这些实践经验正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1. 能源结构转型优先

无论是江苏的光伏直供还是鄂尔多斯的风光互补,都将能源结构转型作为首要任务。国家政策也明确支持 "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鼓励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等模式。这种 "从源头减碳" 的思路,抓住了园区减排的根本。

2. 全要素协同发力

优秀的零碳园区都注重系统性思维。在江苏园区,不仅有能源供应的绿色化,还有供热系统的去碳化、工业固废的循环利用等配套措施。国家政策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更是涵盖了用能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等全要素,体现了 "整体推进、协同增效" 的治理思路。

3. 数字赋能精细管理

零碳园区普遍建设了能碳管理平台,实现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的精细化管理。这种 "数字孪生" 技术的应用,让园区碳排放可视化、可量化、可调控,为精准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绿色金融:为转型注入资本活水

零碳转型需要巨额投入,绿色金融的支撑至关重要。2025 年版《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将节能降碳改造、清洁能源设施等纳入支持范围,为零碳园区提供了多元化融资渠道。政策明确:

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示范项目鼓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支持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专项债券

这种 "财政 + 金融" 的组合拳,正在破解零碳园区建设的资金瓶颈,让绿色转型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从政策设计到地方实践,从技术创新到金融支持,零碳园区建设正在形成多维度推进的格局。这场深刻的绿色变革,不仅意味着 90% 的减排成果,更孕育着产业升级的新机遇。当越来越多的园区实现 "能源绿色化、排放可视化、管理精细化",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将拥有更坚实的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将开辟更广阔的空间。零碳园区,正成为观察中国绿色转型的重要窗口。

来源:环保先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