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仙,汉武帝在宫中虔诚供奉灶王爷神像开始,一群热衷于摆弄炉火烧炼石头的人逐渐汇聚,形成了一股独特的力量 —— 这便是外丹派。
很久很久以前,咱们的老祖宗们便常常凝视着世间的石头草木,心中暗自寻思:
这广袤天地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种神奇的宝贝,能够让人摆脱岁月的侵蚀,永葆青春呢?
徐福像 图源:网络
自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仙,汉武帝在宫中虔诚供奉灶王爷神像开始,一群热衷于摆弄炉火烧炼石头的人逐渐汇聚,形成了一股独特的力量 —— 这便是外丹派。
他们坚定不移地秉持着一个信念:铅汞能够变幻出神奇的金丹,炉子里那看似普通的火候,实则暗藏着天地运行的神秘法则,只要能够将石头炼至通透,人便能与神仙并肩,实现长生不老的美梦。
秦汉时期,在燕齐大地的沿海地区,一群方士们怀着对长生的炽热追求,在海边小心翼翼地支起陶制的炉子。他们将丹砂、雄黄等奇异的矿石投入熊熊燃烧的火焰之中,目不转睛地盯着红通通的丹砂在高温下渐渐烧成白花花的水银,而后经过一段时间,又神奇地变回丹砂,整个过程犹如一场精彩绝伦的魔法表演。
秦始皇雕像
秦始皇的御医徐福,绝非仅仅是个会划船出海的普通医者。他潜心钻研,将铅、汞等物质放入炉中烧炼,最终鼓捣出一种金灿灿的合金。他带着这份 “成果”,信誓旦旦地向皇帝宣称,吃下这种合金便能与神灵沟通,获得长生不老的神奇力量。
在那个对未知充满敬畏与憧憬的时代,徐福的这番说辞无疑给秦始皇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起这种神秘的炼药之术。
魏伯阳像 图源:网络
然而,真正为外丹派奠定坚实基础的,当属东汉时期的魏伯阳。此人堪称奇才,他巧妙地将《周易》深奥的卦象、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以及炼药的具体方法完美融合,撰写了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周易参同契》。
在这部著作中,魏伯阳形象地比喻道,炼丹的过程就如同搭建一座宏伟的房子,乾坤象征着炼丹的炉鼎,坎离代表着水火的交融,而二十四节气则如同精准的火候表,严格掌控着炼丹的节奏。
古代丹炉 图源:网络
他强调,炼丹时该用大火时绝不能用小火,该小火慢炖时也绝不能偷懒懈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指出金子具有火烧不化、深埋不坏的特性,进而推断出吃了用类似特性炼制而成的金丹,人也能获得不朽的生命。
这番理论一出,顿时让后世的炼丹道士们如痴如醉,纷纷投身于炼丹的狂热之中。
葛洪画像 图源:网络
魏晋时期,天下动荡不安,然而,炼丹之事却如同燎原之火,在这片乱世中愈发炽热。葛洪,这位既能在战场上提剑杀敌,又能在丹房里守炉炼丹的奇人,横空出世。他所著的《抱朴子》,可谓是外丹派的经典之作,书中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于炼丹的深刻见解和炽热信念。
葛洪在书中诚恳地写道:“金丹这神奇的宝物,烧炼的时间越久,其蕴含的神奇力量就越发强大。就如同金子一般,无论火烧还是深埋,都无法改变其本质,人若吃了金丹,身子也能像金子一样不朽。”
古代炼丹炉 图源:网络
在葛洪的丹房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精巧而神秘的炼丹器具,九鼎五釜、华池神室,每一件都承载着他对长生的期望。炼一炉丹,往往需要耗费数年的漫长时光,仅仅是 “飞炼丹砂” 这一道工序,便繁琐至极。
首先要将丹砂放入土罐之中,用猛火持续烧炼三天,从中析出水银,而后再将水银与铅块混合进行炼制,如此反复折腾七次甚至九次,才能最终炼制出传说中的 “紫金丹”。
晋哀帝像 图源:网络
在那个时代,贵族们仿佛着了魔一般,对葛洪的炼丹理论深信不疑。晋哀帝更是痴迷到每日只吃丹药,几乎不再进食其他食物。然而,事与愿违,最终他因丹药中毒而过早离世。尽管如此,这一惨痛的教训并未浇灭人们对炼丹修仙的狂热,大家依旧觉得这是一种 “高端的修仙方式”。
道士们身着华丽的道袍,在幽静的山里精心建造 “隐室”。在隐室之中,摆放着用于测量方位的土圭、观测时间的晷漏等精密仪器。甚至在选择炼丹的日子时,都要小心翼翼地避开 “血忌”“伏吟” 等所谓的不吉之日,整个过程宛如一场庄重而神秘的仪式。
孙思邈画像 图源:网络
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外丹派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简直成为了宫廷中的网红。唐太宗对长生之道极为痴迷,听闻孙思邈的大名后,立刻将他恭请至长安,并专门为其建造了一座丹院,以供他专心炼丹。
孙思邈,这位在医学领域久负盛名、精通草药的大师,在炼丹方面同样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经过不懈的努力,炼制出了 “太一神精丹”,并宣称此丹不仅能够驱散瘟疫,还能让人永葆长生。
张果老画像 图源:网络
到了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张果老更是在朝堂之上当场展示了他的炼丹绝技 ——“煮金成泥”。他将黄金巧妙地溶解在水银之中,制成了一种神秘的 “金液”。唐玄宗喝下之后,竟感觉自己仿佛能够与神灵相通,愈发坚信炼丹之术的神奇。
然而,好景不长,外丹派的辉煌很快便如泡沫般破碎。唐宪宗在位时,术士柳泌信誓旦旦地向皇帝进言,称铅汞乃是日月的精华,他所炼制的 “天铅丹” 具有神奇的功效,能够让人的寿命与天地同寿。
唐宪宗像 图源:网络
宪宗听后,迫不及待地服用了此丹。然而,不久之后,他便浑身燥热难耐,仿佛体内有烈火在燃烧,背上更是烂出了巨大的疮口,最终在极度的痛苦中悲惨离世。此后,穆宗、敬宗等皇帝也未能吸取教训,纷纷步了宪宗的后尘,因服用丹药中毒而过早驾崩。至此,外丹术的名声一落千丈,在宫廷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青睐。
尽管外丹术在宫廷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但在民间,炼丹的炉火并未就此熄灭。一些执着的炼丹者尝试将铅汞与茯苓、枸杞等草药搭配炼制,希望能够减轻丹药的毒性。《悬解录》等丹经也依旧在民间悄然流传,承载着外丹派的传承与梦想,等待着有缘人的探索与发现。
古代丹炉 图源:网络
宋元之后,内丹派迅速崛起,备受推崇。内丹派讲究通过修炼自身的精气神来达到延年益寿、超凡脱俗的境界。在这种背景下,外丹术逐渐转变为 “地元丹法”,从台前转入幕后,低调地延续着自己的传承。
这一时期,外丹派内部发生了分化,形成了两拨不同的流派。其中一拨热衷于 “黄白术”,所谓 “黄白术”,表面上声称能够点铜成金,实则是利用砷化物使铜的表面变成黄色,以此来蒙骗世人。而另一拨则专注于 “医药外丹”,例如从尿液中提炼出 “秋石丹”,将其作为滋补药物使用。
元代道士陈致虚为了让外丹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延续,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试图将外丹与内丹紧密结合起来,提出炉鼎就如同人的身体,铅汞则象征着人的精气神,炼丹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对内丹修炼的一种形象比喻。
张三丰像 图源:网络
张三丰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观察人家炉子里水火的变化,其实就是在观察我们自身阴阳的运转;看到人家炼药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实则是我们自身气血循环的一种映射。” 通过这样的解读,他们成功地将外丹从单纯的求仙之术,转化为一种蕴含深刻哲理的哲学课程,为外丹派在新时代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外丹派的历史,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宏大实验。在这场漫长的探索中,皇帝们为了追求长生,不惜吞服含有致命铅霜的丹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道士们在炼丹的过程中,虽然未能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却在无意间推动了冶金术和矿物学的发展。外丹派的历史,既有过令人疯狂的追逐,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巨大的炼丹炉 图源:网络
然而,他们留下的丹经、精美的炉鼎,以及那份敢于与天地较劲的无畏精神,都成为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哲学的一部分。
古人对长生的追求,虽然不乏一些荒诞可笑的举动,但也在不经意间积累了宝贵的智慧。他们对着炉火烧炼,看似是一种天真的傻气,实则是在用最朴素的方式,执着地追问着生命是否存在永恒的答案。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一粒金丹横空出世,真的让人达到“长生不老”的状态也未可知!
你觉得通过丹药可以实现“长生不老”吗?
来源:幺幺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