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天奶!我上顶刊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5 09:57 1

摘要:我一开始还不了解这个期刊Feminist Media Studies的含金量,她们给我一介绍,我只能直呼好家伙,这是媒介与性别研究领域的top1的同行评审级别学术期刊。

文 | 十三姐这两天快忙飞起来了,所以今天我打算花半小时随便水一篇。但众所周知,有的人水一篇比不水还好看。要不我来说件事儿吧(此刻看起来我云淡风轻,要说的这件事好像不重要似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顶级凡尔赛)。事情是这样的——说来话长,大概一年多之前吧,有个复旦新闻学院的正在美国访学的博士联系我,说她和美国博导正在做一个课题,研究方向是关于母职话语与数字化育儿。为啥联系我呢?因为她们打算把我作为研究对象。换句话说,她们的论文就是研究我的公众号以及我的内容给女性群体带来的社会影响......昨天,博士发来贺电,论文被顶刊接收了!
我一开始还不了解这个期刊Feminist Media Studies的含金量,她们给我一介绍,我只能直呼好家伙,这是媒介与性别研究领域的top1的同行评审级别学术期刊。妈呀我这也算躺赢,我什么也没做,却上了顶刊。是什么奇妙的量子纠缠,让我一个码字的中年妇女成了学术研究论文里的核心要素?博士发了论文的介绍给我,我一看标题:《Middle-aged Old Mothers”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Humorous Motherhood Counter-Discourse》。翻译过来就是:《中文社交媒体上的“中年老母”:幽默母职反话语》。量身定制!果然是量身定制啊!哦不,这不叫量身定制,毕竟我就是被研究的对象,我就是那个模版的母版啊!好,接下来,为了凑字数,我把论文的一小部分内容翻译成中文,给各位转述一下: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社交媒体上流行的关于所谓的“中年老母”群体的幽默母职反话语。通过对在城市中年妈妈群体中颇具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格十三”(GSSW)所发布内容及用户互动的批判性技术文化话语分析,本文揭示了这一母职反话语背后的三大核心主题:(1)母亲的真实生活与社会刻板印象之间的落差;(2)丈夫在育儿中的普遍缺位与不称职;(3)父母与子女之间在经济与情感层面的紧张关系。这些主题通过多种话语策略与技巧得以呈现,包括群体类别划分、定性称谓、并置、隐喻、幽默、讽刺,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图像等。

研究进一步指出,微信公众号的媒介可供性在这种反话语的形成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女性在这一反话语中的抵抗是温和且有所收敛的,但仍展现出社交媒体时代女性在重塑母职叙事方面的能动性。本研究揭示了社交媒体时代女性反话语实践的潜力与意义。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育儿方式发生了显著转变,城市中产阶级父母积极尝试新型育儿方法(William Jankowiak2019; Teresa Kuan2015),经常借鉴西方新自由主义育儿理念(Shani Orgad and Bingchun Meng 2017)。“与发达国家高学历专业人士子女的成长环境颇为相似,他们的孩子也在大量父母投入、高期望值、消费需求和教育抱负的环境中长大”(Vanessa Fong 2011, 2)。尽管整个家庭都追求卓越的育儿成就(Fengshu Liu 2016),然而,在实际决策和执行中,通常是母亲来承担主要责任,这给她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常常使她们不堪重负、焦虑不安(Yingchun Ji, Xiaogang Wu, Shengwei Sun and Guangye He 2017; Meng 2020)。

在此背景下,一个带有自嘲和讽刺意味的词语“中年老母”,或其简称“老母”,近年来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走红。这个由新一代母亲创造并推广使用的短语,幽默地表达了当代母亲的艰辛和无奈。她们“身处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教育环境中,不仅要承担育儿这一生存项目,还要应对繁重的家务和高压的职场生活,焦虑和疲惫几乎成为常态”(Jing Xu 2022, 50)。尽管“中年”和“老”字面上指的是年龄,但这一称呼其实更多地反映的是一种身心状态与生活体验。“中年老母”作为一种叙事身份,最初由80后、90后的城市母亲认同和传播,但也逐渐引发了更为年轻的母亲的情感共鸣。

“中年老母”是女性自我反思话语的典范。它是对理想化母职形象的质疑,也是一种对育儿中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分工的批判,反映了母亲们对主流叙事和结构性压迫的觉察与抵抗。已有大量研究批判了大众传媒如何通过新自由主义语境下的“完美妈妈迷思”将女性束缚在贤妻良母的角色中,在不知不觉中强化父权制下的性别秩序(e.g., Kim Akass 2012; Susan Douglas and Meredith Michaels 2005)。然而,学界目前较少关注母亲们在社交媒体上对这些规范的集体反思和批判,即她们作为一个群体如何回应社会上有关“母职”的定义和预设。关于女性如何重塑母性叙事,如何维护自身的主体性,以及社交媒体如何促进她们的反抗,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微信”上的一个名为“格十三”公众号,考察其关于“中年老母”的相关讨论,以此探讨当代母亲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建构对主流母职话语的反叙事。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本文揭示了母亲群体如何挑战新自由主义话语中“全天候的高强度母爱完全满足了女性的需求”这一论调,以及其他种种“完美妈妈神话”,尤其是在非西方语境下。同时,这项分析还加深了人们对社交媒体在促进反话语表达方面所起作用的理解。如果说话语代表了“成为个体的方式”(ways of being an individual)(Chris Weedon 1996, 3),那么“格十三”的话语则为母亲们构建了一种另类身份的想象与表达空间。

我们发现,正如“格十三”创建者“十三姐”所证实的,“格十三”账号上超过一半的文章与母职有关;“格十三”以为“中年老母”群体“代言”而闻名。我们在账号内部检索发现,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有73篇推文提及“中年老母”或“老母”。在剔除那些仅仅提及这些短语或内容与母亲经验基本无关的推文(如活动宣传或广告)后,我们获得了61篇推文作为研究对象。大多数推文下方均展示了100条左右的用户评论,我们也将这些评论纳入分析范围。

利用批判性技术文化话语分析(critical technocultural discourse analysis,CTDA)方法,我们发现了中国社交媒体中针对所谓 “中年老母”群体的母职反话语的三大核心主题:母亲真实的生活境况与刻板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张力;丈夫的缺席和育儿不力问题;以及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与紧张。通过揭露母亲们的挣扎、抱怨和极度疲惫,“格十三”和她的粉丝打破了完美无私的母亲在家庭角色中获得完全满足的神话。同时,她们也对以儿童为中心的育儿观提出质疑,批判其对母亲提出的过高要求,并对父权制家庭权力关系进行了反思。

“十三姐”运用了多种话语策略和技巧,使得这一母职反话语既具吸引力又富有力量。她灵活使用成员分类、定性称谓、对比并置和隐喻,增强了反话语的亲和力和共鸣。幽默和讽刺是她的语言表达的突出风格,这是挑战根深蒂固的父权规范的巧妙手段,同时避免了反女权主义的反弹和平台监管。此外,她还借用大众熟悉的生动图像(文化意象),通过唤起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传递了更为尖锐的批判和更有力的讽刺。

……

女性常常通过分享自身生活经验,尤其是育儿过程中的点滴,发展出实用的日常女权主义和新颖的女权主义见解(Linda Steiner and Carolyn Bronstein 2017)。“格十三”的推文有效地展示了妇女如何将往往令人痛苦的挑战转化为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证据,从而展示了妇女在重塑有关其身份的叙述方面的能动性。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妇女抵制顽固而有害的陈规定型观念的热情,也打破了世界范围内关于“女性没有幽默感”的偏见。尽管女性在这一反话语中的抵抗是温和且有所收敛的,但它所蕴含的解放意义应得到承认,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所经历的“压缩现代性”(Chang Kyung-Sup,2022),传统价值与现代观念的张力使得女性带有进步意义的发声显得尤为珍贵。

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中产家庭之间的育儿竞争同样激烈,但其中不平等的育儿劳动分工现象则更为明显。麦肯齐(Mackenzie,2018)发现,父母身份叙事很少提及男性作为父母或照顾者的身份。与此相反,“格十三”的内容强调并审视了男性在育儿方面(有限的)贡献。

我们对这一母职反话语的分析揭示了视觉资源、幽默、挖苦和讽刺的批判潜力,这表明女性可以以极具创造力的方式表达反抗。幽默作为一种有力的女性主义工具,有助于避免女性声音被贴上“情绪化”甚至“歇斯底里”的标签(Maud Ceuterick 2020)。“格十三”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也与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1968)的观点产生了共鸣,即笑话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揭示了社会结构中的“笑点”。也就是说,笑话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偏见或社会制度和结构中的紧张关系。虽然“格十三”既没有公开抨击,也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她在网上有效营造的“说笑文化”(joking culture)揭露了母亲们所面临的不平等处境,同时也让母亲们在共鸣与互相理解中感受到联结与慰藉,不再孤立无援。

......

怎么说呢,看到这里,我是感觉既震撼又感动啊!

这是翻遍了我几乎所有的文章,还认真地做了分析,搜集了无数蛛丝马迹,才能写得出来的刮骨之作啊!

要不怎么说,人家学术研究就是学术研究啊!专业的啊!

我呢,其实就是日常吐槽和自黑一下,被人家学术派一写,就成了母职叙事、意涵性图像、反话语潜力、日常女性主义表达……

而且不愧是在顶刊上能发表论文的女性学者写出来的文字,能吃透女性的内心戏,还能精准地用学术语言表达出来。

就比如「云配偶」「吞金兽」这种中国人才懂的词,她们也给出了贴切的英译:

全世界妇女都知道中年老母的焦躁与疲惫,但真的能认真研究母职话术和叙事结构的没几个,因为这种研究真的并不容易。

她们研究社交媒体上的“挖苦技巧和创造性批判”、“温和的反抗”、“打破神话的话术策略”、“重塑能动性”对女性贡献的实际能量,我真的太喜欢了,这远比搞男女对立、搞非黑即白的那群“女拳”高级太多。

当看到“男性在育儿方面(有限的)贡献”这句时,我悬着的心落下了。对,我可没否定男人的贡献哦。尤其是“有限的”三个字,把我的精髓完全get了,我要给100分。

我好像是在夸自己,实际上就是在夸自己。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都被研究到顶刊了,到这份儿上了,再不夸夸自己还真显得有点装了。

朋友们,我还想说,中年老母真的站起来了,我们上了学术顶刊,意味着我们不是自娱自乐,也不是徒劳无功,更不是不被看到的群体,我们是有巨大社会存在感和学术研究价值的。你见过有人研究中年老父的吗?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来源:格十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