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能带团队打胜仗的领导者,都赢在了这一点

B站影视 2024-12-03 22:28 8

摘要:在经济低迷、增长乏力、创新停滞的商业新常态下,单打独斗、依赖个人英雄主义的旧商业模式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团队合作、追求高创新和强执行力的双轮驱动新模式,这已成为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

再能成事的个人也无力面面俱到,唯有能成事的团队,才能在时代的洪流里披荆斩棘!

在经济低迷、增长乏力、创新停滞的商业新常态下,单打独斗、依赖个人英雄主义的旧商业模式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团队合作、追求高创新和强执行力的双轮驱动新模式,这已成为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

打造应对时代变化的高效能团队

——陈玮

CGL集团副董事长,CGL管理咨询业务CEO

北大汇丰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

我们很多企业不讲团队!

也许会有人口口声声讲自己依靠团队,但他们骨子里并不相信团队,更不用说用心建设团队了。

他们不相信团队相信什么?他们相信聪明能干、英雄般的老板,相信等级分明的指挥系统,相信指哪打哪的执行力。因为靠这三件套,他们已经一路过关斩将,赢了好多年了!

上述三件套的基本假设是什么?第一,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上级比下属聪明;第三,执行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进入VUCA和BANI的时代,世界如此动荡复杂、模糊不定,我们进入了非线性、难理解的深水区。在如此焦虑、脆弱与不安的时代里,靠英明的老板、等级森严的组织、过人的执行力这三件套还能撑到几时?

点击海报入手,限时6.5折

截至12月5日24时

很多人都知道老三样不行了,为什么?

因为如今老板没方向了、上级也不知道怎么“玩”了、竞争对手比你更“卷”!你还怎么生存下去?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告诉我们,未来增长与进化的重要源泉来自创新的团队和团队的创新。创新与增长在根本上就是一项团队运动!

但团队并不好搞!我们这辈子,见过的团队还真多:项目团队、虚拟团队、跨职能团队、攻坚团队、创新团队、高管团队……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但是,你见过多少团队是高效运作的?你见过多少团队真正做到使命驱动、能打胜仗、持续进化、互相滋养的?

为什么许多中国企业的第一团队成员都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各自为战?为什么大量的项目团队虎头蛇尾,难以善始善终?为什么这么多内部创新、创业团队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团队中低水平地内卷、内耗,甚至“躺平”与“摆烂”?为什么这么多团队无法给人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存在感、成就感,更不用说使命感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成功的团队都是相似的,低效的团队却各有各的低效原因。那些缺乏战斗力的团队,毛病不少、问题很多,我在这里不妨罗列一下团队的10大问题:

·互相看不起:团队成员看不起别人、自尊自大、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团队中建立信任,很难进行合作。

·不习惯主动:团队中不少人不喜欢采取主动,他们认为自告奋勇可能被人笑话,主动揽事可能自讨苦吃,天塌下来总有高个子顶着,所以自己不去当这个出头鸟。

·自扫门前雪:团队成员容易我管我的,你忙你的,互不干扰、心照不宣、相安无事。

·不敢说真话:团队成员普遍缺乏安全感,大家都认为避免冲突、远离是非才是自我保全之道。

·私低下较劲:同事之间就是竞争关系,你上我下、我高你低,同事竞争基本是零和游戏。

·胸中无团队: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是正道。团队成员认为,团队目标、团队荣誉、团队公共事务,都不算我的KPI,我管不着,也管不了。

·横向少沟通:团队成员会向上管理期望、向下打气鼓劲,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花宝贵时间进行横向沟通、如何才能有效横向沟通。他们认为,真正有事时别人会找我,后发制人才稳妥。

·等老板发话:在与同僚的冲突、重要关系的建立、特别项目的启动、关键资源的获取等方面,团队成员相信老板心中自有打算。如果老板没发话,他们就再等等看。

·缺乏同理心:团队成员总会想,人人有难处,让我体谅你,谁来体谅我;你没做到,就是努力不够、能力不足,我没工夫听你解释听你扯;我做不到同理共情,我听不出你的弦外之音、难言之隐,不是我没能力,而是我不在意。

·职业化不够:团队成员开会经常迟到、信息常常不回、约好的会随意临时取消、拍着胸脯答应的事情常常不去兑现……这些缺乏职业化的表现破坏了积极的工作关系和团队氛围。

以上现象看起来有点复杂,但深层原因也许非常简单。人性复杂,导致团队建设本身难度不小,再加上我们又缺乏经营高效团队的能力和方法。

如果我们想要推进全面团队化的组织重构,如果我们期望构建高效团队,以构建高绩效组织,就需要摸索自己的团队建设理念、算法、套路和系统方法论。

《能成事的团队》(Teams That Work)就是一本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和价值指引的书。

点击海报入手,限时6.5折

截至12月5日24时

在《能成事的团队》一书中,两位作者提出了提升团队效能的7大驱动因素的模型。这些驱动因素包括:能力、协作、协调、沟通、认知、氛围、教练。

作者在本书中大量引用了关于团队有效性科学的实证研究。作者在描述某项研究时,常常会提到“元分析”(Meta-analysis)这种方法。

元分析是一种用定量方法整合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元分析会整合几篇、几十篇,甚至几百篇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这样就尽量避免了过于依赖任何单一研究的问题,大大减少了结论的主观性。

本书分享并借鉴了35个以上的元分析,可见作者的理论模型构筑在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有些研究、概念和方法相当具有启发性:

杰弗里·勒平(Jeffery LePine)及其同事对130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元分析,结果显示,展现出更好合作过程的团队,成功的可能性要高出20%~25%。20%~25%啊,这个数据令人感到鼓舞。

亚历山大·斯塔伊科维奇(Alexander Stajkovic)、李东燮和安东尼·尼伯格(Anthony Nyberg)对基于6 000多个群体数据的近100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他们研究了团队潜能、集体效能和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团队潜能和集体效能都能用于预测团队绩效,但集体效能是更强的预测因子。相信自己的团队能赢的这种信念还能使团队更具韧性和复原力。一个适应力强的团队能够直面挑战、承受外部压力和情绪压力,并从中恢复过来。这说明,对团队成功来说,“我们能行”比“我能行”重要得多。

团队回顾和复盘是提升团队效能的好方法。团队回顾领域的研究发现,所有团队都应该花时间进行定期回顾,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加速学习、适应并提高团队绩效。斯科特和他的同事克里斯·伽拉佐利(Chris Cerasoli)的一篇元分析表明,进行回顾、复盘的团队比其他团队的绩效平均高出20%!

墨尔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卡伦·耶恩(Karen Jehn)和珍妮弗·查特曼(Jennifer Chatman)研究发现,与绩效较差的团队相比,在绩效较好的团队中,任务冲突较多。因此中国人说的“对事不对人”很有道理。我们的团队要拥抱建设性冲突,但最好不要往人际关系上扯,防止伤感情。

让我特别兴奋的是,本书引用的大量实证研究,也间接支撑了我提出的卓越第一团队或者领导团队的五大要素和修炼方法:使命驱动、安全自在、兄弟情谊、优势互补、持续进化。

《能成事的团队》中还有很多提升团队有效性的有趣、有用的研究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建设团队过程中学习理论、掌握方法,绝对是在团队建设方面值得拥有的一份指引。

斯科特·坦嫩鲍姆

爱德华多·萨拉斯

斯科特·坦嫩鲍姆

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组织效率集团创始人兼CEO,为微软、NASA等全球600多家组织提供指导,服务的客户遍布各大业务领域。

担任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心理科学学会成员,曾荣获两大学会的杰出贡献奖。

爱德华多·萨拉斯

美国莱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学会前主席、人类因素和人类工程学学会前主席。

曾获得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专业实践奖,美国心理学学会、美国应用心理学学会和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学会终身成就奖。

新书首发

点击海报入手,限时6.5折

截至12月5日24时

两位作者强强联手,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和元分析研究,揭示了关于团队合作的5大常见误解,帮助你重塑对团队合作的正确认知;提出了5大衡量团队成效的标尺,助你准确定位团队应具备的特性;总结了7大驱动因素,为打造高效能团队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点击海报入手,限时6.5折

截至12月5日24时

破除对团队合作的5种误解

误解1.专注于团队合作会分散注意力;

误解2.成员和谐是提高团队效能的先决条件;

误解3.团队合作与个人表现相冲突;

误解4.团队合作能够弥补严重的人才短缺;

误解5.团队合作是万能的解决之道。

衡量团队成效的5大标尺

依存度标尺:从独立到相互依存;

成员稳定性标尺:从稳态到动态;

任务一致性标尺:从一致到不可预测;

邻近性标尺:从同地聚集到分散各地;

相似性标尺:从类似到独特的技能或视角。

成事团队的7大驱动因素

1.能力,精心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2.协作,在团队内建立信任与凝聚力;

3.协调,让团队灵活不死板;

4.沟通,质量比频次更重要;

5.认知,确保团队成员步调一致;

6.氛围,鼓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7.教练,搭建团队与任务间的桥梁。

这些大咖都在读

《能成事的团队》就是一本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和价值指引的书。书中引用了大量实证研究,还有很多提升团队有效性的有趣、有用的研究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建设团队过程中,学习理论、掌握方法。在团队建设方面,这本书是一份值得拥有的指引。

——陈玮

CGL集团副董事长,CGL管理咨询业务CEO

北大汇丰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

在今天这个充满创新与变化的动荡世界,团队协作是每个人成功不可或缺的能力。本书作者基于大量前沿实践,提出衡量团队成效的5大标尺,高效能团队的7大驱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教练在提高团队效能中起的核心作用。

这些理论极富新颖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对于我们每个人学习如何成为高效能团队成员或如何领导高效能团队都非常有启发。

——徐中

智学明德国际领导力中心创始人

《领导力》《领导梯队》等书译者

《能成事的团队》提供了一套清晰、可执行的团队打造方法/论,凝结了作者团队人均30年的研究经验。同样难得的是,本书还具备专业、资深的译者团队。

——康至军

12个德鲁客创始人

《能成事的团队》一书深刻揭示了团队成功的内在动力。本书对于高/效能团队的探讨,我非常认同。一个真/正的团队不仅仅是成员的集/合,而且是共同目标和紧密协作的体现。这些年,CGL也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不断推动团队向着高/效能发展,这一点与书中的理念不谋而合。本书不仅为团队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每个团队成员指明了成为团队中坚力量的路径。强烈推荐给追求团队卓/越的每一位成员,让我们一起在团队合作的科学中找到成功的秘密。

——庄华

CGL集团创始人兼CEO

人群的分工与合作有时的确不如狼群或其他的一些动物群体。而一旦组织得法、管理得当,人类由个体合作所形成的团队,其效率与成果又让其他种群望尘莫及。所以,团队问题是真问题、深问题。

一个集体满足哪几个条件才堪称团队?高效团队有什么核心驱动力?如何打造能成事的团队?对于这些管理难题,《能成事的团队》一书都条分缕析、对症下药,对经营者与管理者颇具思想启示与实用价值。

——陈为

正和岛总编辑

点击海报入手,限时6.5折

截至12月5日24时

本期策划:xiaoyu

编辑:芦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拜托点下“在看”

来源:小凯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