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巅峰:这对父子的军事能力在华夏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6 09:58 3

摘要:讲明朝是怎么建起来的,其实挺没意思的。除了陈友谅和王宝宝,朱元璋打谁都是直接碾压,嗖的一下就过去了,战斗就结束了!因为他的实力实在太强了,那些人在别的年代说不定也是个大人物,但偏偏朱元璋出现了,其他人就只能当当配角了。

开头的话

讲明朝是怎么建起来的,其实挺没意思的。除了陈友谅和王宝宝,朱元璋打谁都是直接碾压,嗖的一下就过去了,战斗就结束了!因为他的实力实在太强了,那些人在别的年代说不定也是个大人物,但偏偏朱元璋出现了,其他人就只能当当配角了。

这位从社会最低层打拼出来的神奇皇帝,他的成功之路真是又苦又神奇。他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书都读不上,全靠打仗时抽空自己学。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他挤时间钻研政治、军事、经济的门道,还能把这些学问用到实战中去。这脑子和这股劲儿,说他是天才都不为过。比起来,像李世民那种,家里条件好,有钱有势,教育也是一流的,起步就比朱元璋轻松多了。当然,那时候的元朝也有它的好处,文化上比较宽松,儒家那套死板教条没那么盛行,这让各种有独特才能的人有了出头之日。朱元璋常跟这些牛人打交道,一来二去的,他学得也飞快。但话说回来,时代只是外部条件,一个人能走多远,能成多大事,关键还得看他自己肯不肯努力,有没有那份天赋。

回到1363年那会儿,鄱阳湖上早晨的雾气特别大,跟遮了块大布似的。35岁的朱元璋,腰杆儿挺得倍儿直,站在大战船的甲板上,眼睛瞪得圆圆的,紧盯着远处陈友谅那一千多艘大船。想当初,他不过是个放牛的小子,现在却成了起义军的头儿。这时候,他面对的不仅是比自己兵多三倍的敌人,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军——60万大军,战船多得能把太阳都遮住,那场面,真是让人看了心里直颤悠。但你猜怎么着?历史后来告诉咱们,这场仗就像天上划过的一颗亮星星,把大伙儿心里那个“人多力量大,肯定赢”的老观念给彻底打破了。

在军事领域,有这样一位指挥官,他打破常规,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引领着战场的变化。他的指挥艺术,简直就像是在给传统的军事逻辑进行大翻新。不按照套路出牌,却能精准地拿捏住战局的脉搏,这就是他展现出的天才之处。在他的麾下,战略和战术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每一次决策都让人眼前一亮。他不拘泥于传统的作战方式,而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让敌人捉摸不透。这种超越常规的指挥才能,让他在战场上无往不胜,成为了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他的战略手段,不仅仅体现在对敌我形势的精准判断上,更在于他能够巧妙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在他的指挥下,每一次战斗都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戏剧,让人拍案叫绝。总之,这位奇才指挥官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艺术。他颠覆了传统的军事逻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指挥风格,成为了军事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1363年8月26日,也就是至正二十三年那会儿,陈友谅带着他的大军舰,在鄱阳湖口摆了个“连环船阵”,看着架势是想靠人多船硬,一下子就把朱元璋给打趴下。大伙儿一看这阵仗,心里都直打鼓,挺害怕的。可朱元璋呢,他倒好,做了个决定,让所有将军都愣住了:他把手下的200条战船给拆成了20个小分队。这决定一看,就像是自个儿往火坑里跳的分兵法子,但其实里头藏着大杀招呢。每个小分队里头,都配了30个拿火铳的,50个射箭的,还有3条能放火的船,这样一来,每个小分队都成了海上的小堡垒,既灵活又能打。火铳手负责打远处的敌人,弓弩手就在近点儿的地方给敌人来一下子,火攻船呢,那就是关键时刻用来给敌人致命一击的。朱元璋这战术可不是随便想出来的,那是他对元末战场摸透了的结果。想当初,1352年,也就是至正十二年,25岁的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那时候他就特别会学战术。他自己琢磨了个“三叠阵”,步兵、弓弩手、骑兵按照3比2比1的比例搭配起来。到了1355年,也就是至正十五年,和州那一仗,他就带着800人,靠这个战术,把元军的5000精锐骑兵给打败了,战损比惊人,1比6.25,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场仗不光让朱元璋出了大名,也让大伙儿知道了,他在带兵打仗上,那可是真有两把刷子。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那超前的战略眼光。1367年,就是北伐大战打响前一年,有个特别关键的军事会议,会上朱元璋瞅准时机,胸有成竹地说:“元军铁定会分开兵力,守着潼关、太原、大都这三个地方。咱们呢,就假装分三路去攻打,实际上直接拿下汴梁。”你猜怎么着?十个月之后,明军真的就像猛虎下山,九路大军一起上,把北方给扫了个遍。元军的布局,真的就像朱元璋说的那样,兵力分散,根本挡不住。朱元璋这一招,简直就是给敌人心脏来了一刀。他对战场的把控,简直神了,明军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把北元给团团围住,给明朝的统一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二、打造超前军事体系的领军人物

洪武五年,也就是1372年,朱元璋动手搞了个挺重要的军事大变革,这一手真的显示了他比以前的军事大佬们都厉害,特别是在制定规矩方面。他把全国分成了五个都督府,手底下管了329个卫所,这样一来,常备军就有了180万人。这个数字,比起唐太宗那时候府兵制最牛的时候(60万)多了三倍,比宋太祖的禁军(37万)还要多快五倍了。这么多军队,养起来可不容易,是个大难题。但朱元璋脑瓜子聪明,他想了个招儿,就是把“军户世袭”和“屯田”两个制度放到一起用。军户世袭就是让当兵的这家子一直当兵,这样兵源就稳了。屯田呢,就是让军队到哪儿驻扎,就在那儿种地,自己养活自己。这两个制度一加起来,真是绝了,让这个大军队的开销只占国家收入的28%,比起宋朝那70%的军费,那可真是少太多了。这样一来,国家的钱袋子轻松了不少,军队也更稳当,更有战斗力了。

在培养军事领导这方面,朱元璋做得相当出色。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这些明朝的开国大将,都是经他一手栽培起来的。这些大将经过朱元璋的悉心教导,军事本领都十分高强,为明朝的创建和稳固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蓝玉,在捕鱼儿海那一仗里,他简直是闪耀全场。他带着15万大军一口气跑了1200里地,就像天兵天将一样突然出现,把北元的主力给全歼了。这种带着大批骑兵长途奔袭、灵活打仗的本事,得等到两百年后李如松的辽东骑兵才又展现出来。朱元璋就像是个顶级的军事导师,他为明朝训练出了一支打不败的军队。

三、朱棣:从普通到卓越的战术大师成长历程朱棣,他的军事才能可不是盖的,那绝对是一步步磨砺出来的。一开始,他可能只是个对战术有些兴趣的将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朱棣的进化之路,可以说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战场上,一次次取得胜利。他的战术越来越精妙,仿佛每一次战斗都能让他更上一层楼。他不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而是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朱棣深知,在这个强者为尊的世界里,只有不断进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突破极限,最终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巅峰战术家。朱棣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战术进化史。他从一个对战术感兴趣的将领,一步步成长为了一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术大师。这一路走来,他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但最终,他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耀与辉煌。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号,燕王朱棣带着他的“靖难军”像砍竹子一样轻松地过了长江天险。这个后来被称为“明成祖”的军事牛人,在灵璧那一仗,他的战术灵活多变,简直就是冷兵器时代的快速打击高手。他带着8万燕军,在短短三天三夜里头,硬是走了400里地,那速度,简直让人惊叹不已。到了战场上,他们用“三叠冲阵”的战术,像大海浪一样把盛庸的20万大军给冲垮了,还创下了每天走133里地的古代行军纪录。这种拼命赶路和巧妙的战术搭配,把朱棣出色的军事领导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跟老爸朱元璋擅长制定大战略不同,朱棣在战场上那是喜欢玩高难度动作。他五次亲自带兵打漠北,搞出个“车骑联手”的战术,把火器和骑兵的优点揉一块儿,用得那叫一个溜。就拿永乐八年,也就是1410年那次斡难河大战来说,明军200门“神机大炮”加上5万骑兵,战场上那叫一个威力无边。大炮一响,整个战场都震天动地,给骑兵往前冲打掩护,最后蒙古本雅失里部的主力全给灭了。这种步兵、骑兵、炮兵一起上的打法,比欧洲那边早了个把世纪,足以看出朱棣在军事上新花样上的本事有多大了。

四、军事界的传奇人物,身陷争议风波这位军事界的传奇,一直以来都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他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卓越的战绩,赢得了无数的赞誉。然而,与这些荣耀相伴的,却是一场又一场的争议。他仿佛天生就处在争议的漩涡中心,无论是他的战术选择,还是他的领导风格,都时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赞扬他英勇果断,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有人批评他过于冒险,甚至有时忽视了士兵的生命安全。但这些争议并没有影响他在军事领域的地位。相反,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智慧,一次次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然而,英雄也有凡人的一面。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批评,他也有过困惑和挣扎。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回应那些质疑声。他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而他也会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正名。这位军事传奇,虽然身陷争议风波,但他的勇气和决心却从未改变。他将继续前行,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要是把朱元璋父子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看,你会发现几组特别明显的反差,把他们的军事功绩衬托得更加耀眼。

跟李世民比起来:唐朝军队搞定中原花了7年时间,是从617年到624年。可朱元璋呢,他从渡江开始算起(1355年),一直到全国统一(1387年),整整用了32年。不过话说回来,朱元璋碰上的对手数量,那可是唐朝初期的4.3倍,这个数据是根据《元史》和《新唐书》统计出来的。你想啊,朱元璋那边敌人多,自己人少,局势还乱糟糟的,但他还是一点一点地把统一大业给完成了,这其中的艰难,真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说说成吉思汗和朱元璋在军事上的不同。成吉思汗那时候,蒙古西征最厉害的一次,也就带了15万兵马(就是哲别和速不台那次西征)。可到了朱元璋那会儿,洪武五年他北伐,一下子就出动了50万大军,这50万人还分散在江淮、华北、西北三个大战区。你想想,这么大规模的仗,得调多少兵、运多少粮、还得让各个战区都配合好,得多难协调啊。但朱元璋就是厉害,他把这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真是军事组织的天才。

说说朱棣和徐达的差别:徐达跟常遇春搭档打的那些大战,一般带上8万兵马就够了。可朱棣呢,他五次往北边打,每次都带上25万大军,战线拉得老长,足足有3000里地。朱棣指挥这么多兵马,还得保证他们能打胜仗,同时守住那么长的战线,这里面的挑战和压力,想想都知道有多大。

不过,他们军事上的辉煌成就也引来了不少争议。有人觉得,把朱元璋那种像开了天眼一样的预判说得太玄乎了,毕竟他的有些战略决策实在是让人想不到。还有人觉得,朱棣的战术成就多亏了老爸朱元璋打下的军事基础,没有朱元璋早期的努力,朱棣可能就拿不到那么耀眼的战绩了。但这些争议,其实正好说明了这对父子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不一般。他们不光是天生聪明、勇猛,能在战场上创造奇迹;还是军事制度改革的领头羊,给明朝甚至后来的军事发展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站在南京明孝陵那古老神道前,瞅瞅那些经过六百年风吹雨打的石像,心里头不由得感叹朱元璋留下的军事宝贝真厉害。他搞的那个卫所制,明朝用了整整276年,是军事制度里的大柱子。五军都督府这套体系,清朝还拿去改成了八旗制度,影响力杠杠的。说到打仗,就算到了20世纪土地革命那会儿,还能瞅见“攒足劲儿,一个接一个收拾敌人”的朱元璋战术的影子。这种军事上的影响力,简直就是咱们华夏打仗智慧的顶尖代表,说明了朱元璋父子在军事上有多牛,留下了多少传奇故事。

来源:眾說烽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