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走在暮夏时节的湖北大地,田畴沃野间仍可见满目生机,涌动着农业现代化的澎湃活力。孝感市的“超级菜篮子”、随州市随县的小香菇、襄阳市南漳县的智慧牧场……湖北正以流通兴农、品牌强农、智慧富农,在产业升级中书写鱼米之乡新篇章。
活力中国调研行
湖北因湖得名,与湖同兴。数不清的江河湖泊滋养哺育了“湖广熟,天下足”的农耕文明,成就了千里沃野的鱼米之乡,使其成为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行走在暮夏时节的湖北大地,田畴沃野间仍可见满目生机,涌动着农业现代化的澎湃活力。孝感市的“超级菜篮子”、随州市随县的小香菇、襄阳市南漳县的智慧牧场……湖北正以流通兴农、品牌强农、智慧富农,在产业升级中书写鱼米之乡新篇章。
孝感首衡城:
打造华中最大“菜篮子”
图为采访团记者在孝感首衡城品尝各种水果。
8月26日,记者走进孝感首衡城蔬菜、水果交易区,只见生鲜蔬菜、时令水果琳琅满目,采购的货车往来穿梭,订单几乎在几分钟内就能成交。“每天清晨五点,市场里就热闹起来。近期日均交易量稳定在1.7万吨,交易额达1.5亿元。”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我们有丰富的水果品类,可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武汉天葡果业老板陶长清说。记者看到,该档口摆着各类时令水果,甚至有从新疆“远道而来”的优秀品种。除了国产“好果子”,孝感首衡城也不乏从世界各地进口而来的水果。在进口水果区,记者见到了成箱英文包装的水果,包括蓝莓、柑橘、柠檬等。
这里能聚集起如此旺盛的消费活力,离不开孝感首衡城构建的多层次流通体系。据介绍,孝感首衡城是湖北省重点现代农产品商贸流通项目,自启动运营以来,已集聚全国头部商户3000余家,经营品类超过1000种,形成“市场+龙头企业+基地”的全产业链闭环,通过大宗采购和高效物流降低成本,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带动物价下降10%—20%;并通过产地直采和海外集采,汇聚了全国30多个省份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为华中地区引入国内外上万种特色农产品,充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据统计,今年6月,孝感首衡城运营一年半时间便实现累计交易量突破1000万吨。记者还注意到,在孝感首衡城二期项目建设现场,50万吨级智慧冷链中心施工进入收尾阶段。“智慧冷链中心建成后,联合一期15万吨冷库,将极大提升区域生鲜仓储保鲜能力,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安全保供基地。”现场负责人介绍。
随县香菇:
一朵小菇“开”遍全世界
图为电商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卖香菇。
8月27日,记者走进随县厉山镇随州香菇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一个详细记录着随县香菇产业发展脉络的时间轴映入眼帘。从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在随县三里岗镇成功进行香菇段木栽培,到如今成为“全国四大香菇主产区”之一,随县香菇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卖全国、卖世界”的跨越。在产品展示区,陈列着销往国外的香菇产品“菇的辣克(GOOD LUCK)”。记者还在现场看到,直播间灯光明亮,主播们正在介绍相关产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是种菇,还能直播卖菇,增收不是难事。”
一朵小小香菇,撑起了百亿级产业,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我们随县香菇每生产两个,就有一个走向海外,出口创汇常年稳居湖北省第一位,是‘全国四大香菇主产区’之一、‘全国重要的香菇加工出口基地’和‘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交易中心’。”随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10万农户种植香菇3亿棒,出口创汇3.67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香菇主产区首位。“随州香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05.8亿元;电商直播从业者超3000人、带货额突破10亿元,成为湖北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的亮点。
而这一特色产业的蓬勃兴起也离不开品牌化发展。2022年,“随县香菇种植工”获评“湖北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成为推动就业创业的“金名片”。据悉,随县人社局把打造劳务品牌作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全国首个香菇种植工职业技能标准,编写专业培训教程,设立4家省级培训基地,构建起“选育用”一体化人才体系。
随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香菇种植专业培训老师杨守波介绍:“我们的培训采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让菇农从传统经验型种菇向现代科学型种菇转变,全面提升他们的种植技能、抗风险能力和种植效益。通过系统培训,可以培养出更多种植能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随州乃至全国的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技术及人才支撑。”
记者了解到,如今已有2000余名“土专家”走出湖北前往云南、贵州,培训菇农5000人次,帮助更多地区走上致富路。
南漳智慧牧场:
“云上”奶业赋能县域经济发展
图为云上牧歌园区的牛舍。
8月28日,记者进入襄阳市南漳县云上牧歌园区。园区外山岳重重、空气清新,园区内远远就能看到整齐的牛舍与现代化挤奶车间。现场工作人员提示不要打开车窗,“因为要保护园区的无菌环境”。
记者在现场看到,奶牛有序进入转盘挤奶机,鲜奶经过速冷与多层过滤后,将被送往蒙牛武汉加工厂。“每天,100吨这样的优质鲜奶被送往蒙牛武汉加工厂,日销售收入达40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奶牛存栏量将达1万头,年产鲜奶9万吨,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奶源基地。”云上牧歌(襄阳)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文介绍,这片占地1200亩的产业园已成为华中地区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奶业硅谷”,为保障华中地区奶制品供应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走进现代化牛舍,记者看到每头奶牛的脖子上都佩戴着“智能脖环”,实时监测体温和采食情况,数据同步上传至大数据平台。牧场副场长缪万荣告诉记者:“以前一个人管十头牛,现在一个人能管七十头牛,每年节省成本2000万元以上。”数字化、智慧化养殖让奶牛日产奶量达到40公斤,乳蛋白含量比普通奶源高出1%。这套精细化管理模式,正是国家推动畜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南漳实践。
“云上牧歌项目是南漳‘以商招商、链式招商’的成功实践,它不仅串联起一条完整的‘牛链条’,更激活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表示。
南漳县地处襄阳市西南部、荆山山脉东麓,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据介绍,2022年农业农村部出台《“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建设奶业大县,为乳业项目落地提供政策保障。南漳县敏锐捕捉政策红利,将奶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突破口,依托“中国有机谷核心区”定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青贮饲料资源优势,锁定乳业全产业链作为招商重点,引进了云上牧歌(襄阳)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项目。
围绕这一核心项目,南漳已招引10余家上下游企业,涵盖乳制品加工、生物质综合利用、肉牛深加工等领域,预计形成50亿元的全产业链产值,提供5000余个就业岗位。罗兴斌表示,下一步,南漳将围绕“链群协同”壮大产业集群,围绕“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层次,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让共同富裕成为群众生活的常态。
从孝感的“菜篮子”,到随县的小香菇,再到南漳的智慧牧场,湖北农牧业现代化的版图愈发清晰。产业链延长、品牌力提升、数字化加速,共同构成了鱼米之乡的新底色。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让共同富裕成为生活的常态。”这是南漳的发展愿景,也折射出湖北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与方向。湖北,正在一个个具体实践中,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图景描绘得愈发清晰生动。
文|记者 赵 曦 □ 唐 瑞
来源: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