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收到老家大伯发来的照片,照片里的村子让我眼前一亮!以前歪歪扭扭的土坯房不见了,换成了整齐的砖瓦房,门口还修了小花坛;曾经零散分割的农田,现在连成了一大片,大型收割机在田里作业;村口的旧厂房改成了农产品包装车间,几个婶子正坐着打包刚采摘的橘子。大伯说:“现
前几天收到老家大伯发来的照片,照片里的村子让我眼前一亮!以前歪歪扭扭的土坯房不见了,换成了整齐的砖瓦房,门口还修了小花坛;曾经零散分割的农田,现在连成了一大片,大型收割机在田里作业;村口的旧厂房改成了农产品包装车间,几个婶子正坐着打包刚采摘的橘子。大伯说:“现在政策好,土地集中种省事,村子变美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比以前强太多咯!”其实,大伯家的变化不是个例,最近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经历一场实实在在的变革,土地、村庄、产业这三件农民最关心的事,都有了新方向,今天就把这些变化讲透,看看到底能给咱们农民带来多少实惠。
要理解农村这波变化的意义,得先说说过去农村面临的难题。以前,不少农村地区存在“三难”:一是土地难种,农户的土地零散分布,东一块西一块,大型农机进不去,只能靠人力耕种,费时又费力,年轻人不愿种,土地还容易撂荒;二是村庄难住,不少老房子年久失修,污水乱排、垃圾乱堆,下雨天土路泥泞难行,居住环境比不上城里;三是钱难赚,农民只能靠种粮食卖原料,利润薄,想发展产业又缺技术、缺渠道,不少人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次农村的三大新变化,正是冲着这“三难”来的,从根上解决农民的烦心事。
接下来咱们逐个说说这三大变化,每一个都和农民的生计、生活紧紧相关:
第一,土地集中连片经营,种地从“累断腰”变成“省力气”,还能多赚钱
以前农民种地,最头疼的就是土地“碎片化”。比如家里有5亩地,可能分散在3个地方,最大的地块不到2亩,最小的只有几分地。春天播种时,得背着种子、化肥在各个地块间来回跑;秋天收割时,大型收割机开不进小地块,只能靠镰刀一点点割,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而且零散种地没法用新技术,别人种经济作物能赚钱,自己的小块地没法规模化种植,只能守着粮食赚点辛苦钱。
现在推进的土地集中经营,不是把土地收走,而是农户自愿把零散的土地“凑”在一起,通过村集体或合作社统一管理。比如村里20户农户,把各自的土地整合后变成100亩连片地块,统一规划种蔬菜、水果,或者搞粮食规模化种植。这样一来,大型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打药都能用上,以前20个人干10天的活,现在2台机器2天就能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
更关键的是,集中经营能让土地“更值钱”。比如我们村整合土地后,和农业公司合作种反季节蔬菜,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销售。以前自己种玉米,一亩地一年赚800元;现在种蔬菜,一亩地能赚3000元,而且农户不用自己操心销售,采收后直接交给公司,钱稳稳拿到手。就算不想种地,也能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拿固定租金,自己还能去合作社打工,一天赚150元,比外出打工更自由,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
第二,村庄风貌升级,老村子变“新家园”,住着比城里还舒心
以前不少农村的居住环境,确实让人心疼。有的村子污水顺着路边流,夏天臭烘烘的;有的老房子墙皮脱落,下雨天漏雨,冬天漏风;有的村子没路灯,晚上出门黑漆漆的,老人小孩不敢走夜路。那时候不少农民羡慕城里的小区,有干净的道路、整齐的绿化、方便的配套,盼着自己的村子也能变个样。
现在的村庄新貌建设,正是把农民的期盼变成现实。首先是基础设施升级,土路改成水泥路,家家户户门口能通车;安装太阳能路灯,晚上村里亮堂堂的;修建污水管网和垃圾收集站,污水进管网,垃圾有人收,村里再也没有臭水沟、垃圾堆。其次是住房改造,对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进行加固翻新,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让房子更结实、更透气;有的村子统一规划新房,户型方正,有独立厨房、卫生间,还带小院子,种点花草蔬菜,比城里的鸽子笼舒服多了。
更贴心的是配套设施跟进,村口建了文化广场,老人能跳广场舞、下棋;村里办了幼儿园,小孩不用再跑到镇上上学;还有便民超市、卫生室,买东西、看病不用再跑远路。就像大伯说的:“现在村里路好走了,房子漂亮了,晚上出来散步的人多了,邻里间走动也勤了,住得比城里还舒心!”
第三,农业产业升级,从“卖原料”到“做产品”,农民在家门口把钱赚
以前农民赚钱难,很大原因是“只卖原料不加工”。种粮食的,把小麦、玉米卖给粮站,一斤赚几毛钱;种水果的,把新鲜果子拉到集市卖,遇到行情不好还得贱卖,甚至烂在地里。没有加工、没有品牌,辛苦种出来的东西,利润大头被中间环节赚走,农民只能赚点“辛苦费”。
现在的农业产业升级,就是让农村有自己的“产业链”。比如种橘子的村子,不再只卖新鲜橘子,而是办起了橘子加工厂,把橘子做成橘子罐头、橘子汁、橘子糕,还注册了村里的品牌。同样一斤橘子,新鲜卖能赚1元,做成罐头能赚3元,做成橘子糕能赚5元,利润翻了好几倍。而且加工厂开在村里,村民采收橘子后直接送进厂,不用再担心运输损耗;还能在厂里打工,分拣、包装、加工,每个月能拿3000元工资,实现了“种地+打工”双收入。
还有的村子搞“农旅融合”,把种地和旅游结合起来。比如种草莓的村子,搞草莓采摘园,游客来摘草莓,一斤能卖20元,比卖给批发商贵一倍;还在村里办农家乐,卖农家菜、提供住宿,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爆满,村民的土鸡蛋、手工面都成了抢手货。以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产品,现在通过产业升级,变成了能赚大钱的“香饽饽”。
其实农村这三大变化,说到底是让农民“守着土地能致富,住着村子能舒心”。土地是农民的根,村庄是农民的家,产业是农民的钱袋子,这三样都变好了,农民的日子才能真正有奔头。以前不少人觉得“农村不如城里”,现在看看,集中种地省力气还赚钱,村子漂亮又宜居,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这样的农村,不仅留住了人,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来创业,农村的活力越来越足。
这些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政策支持、村集体努力、农民配合的结果。但每个村子的情况不一样,有的适合种经济作物,有的适合搞农旅,有的适合办加工厂。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把政策用到位,把资源用起来,让土地更值钱、村子更漂亮、产业更兴旺。
你老家有没有这些变化?土地集中后种地是不是更省事了?村子变美后生活是不是更方便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聊聊,咱们一起看看各地农村的新面貌,说说农民的新生活。
我是季秋,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