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光核扎堆,老辈人叹气:咱们这代,怕是要“绝后”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20:11 1

摘要:老家在豫西伏牛山深处,全村适婚男青年47个,姑娘只剩3个,还全在外地打工。

“我弟今年32,连相亲都没人给他排号。

我妈昨晚在电话里吼完这句,我直接失眠。

老家在豫西伏牛山深处,全村适婚男青年47个,姑娘只剩3个,还全在外地打工。

这不是段子,是2025年4月国家统计局刚刷新的数据:我们县男女性别比112∶100,彩礼均价28万,等于当地农民两年纯收入。

小时候我以为光棍是命不好,现在才知道是账算不过来。

当年B超一照,女娃就流掉,村里墙上贴着“生男有奖”的标语,谁也没想过三十年后要还这笔债。

债一爆,第一个崩的是钱包。

28万只是起步,还得在县城买房,装修、酒席、三金、改口费,加起来直奔五十万。

五十万在北上广都不够首付,在我们那儿却能压垮三辈人。

钱还只是第一道门槛。

第二道是“人不在”。

村里最后一条通客运的班车去年停了,去县城得先走四十分钟山路再搭黑车。

姑娘一听交通就摇头,更别说卫生院只有俩医生,晚上生孩子得往县医院飙一百二十码。

我妈劝我弟“眼光别太高”,我弟反问:人家姑娘凭啥回来受罪?

更扎心的是,留下来的姑娘也往外嫁。

我表妹在郑州做美甲,月入六千,她说宁肯租城中村也不回村。

理由简单:回去就得围着锅台转,生娃、种地、伺候公婆,一眼望到头的日子谁爱过?

她朋友圈晒的是星巴克和剧本杀,村里小伙晒的是掰玉米和修拖拉机,压根不在一个图层。

有人把锅甩给“女人现实”,我听了只想笑。

现实是城乡差距活生生把人逼走。

去年县里搞乡村振兴,来了几个项目,种草莓、开民宿,结果草莓烂地里,民宿冬天关门。

老板跑路,村民连工钱都讨不到,谁还敢信“产业留人”?

政策不是没动静。

县里搞过免费技能培训,教电焊、叉车,我弟去学了半个月,回来发现镇上工厂只要35岁以下,他超龄。

又搞“农村红娘”补贴,撮合一对奖五千,红娘直接挑明:没房没车免谈。

补贴最后成了中介费,光棍还是光棍。

我刷短视频看到贵州某村给外来新娘奖三万,评论区骂声一片:买媳妇?

骂归骂,当地光棍确实少了,只是新娘跑不跑另说。

我们村支书更绝,提议“共享媳妇”——几个兄弟凑钱娶一个,轮流过日子。

群里当场炸锅,支书被妇女主任追着骂了三条街。

说到底,光棍村不是缺女人,是缺希望。

希望不是口号,是每天能挣到两百块、娃能就近上学、老人半夜咳嗽能看上急诊。

我弟现在在杭州送外卖,一天跑十四小时,攒够彩礼就回村盖房。

我问他回来干嘛,他说:“至少死在老家不孤单。

听到这句,我鼻子一酸。

农村不是被剩下的地方,是被遗忘的地方。

当城市把路灯修到第五排,我们那儿还在用二十年前的变压器;

当城里孩子讨论研学游,我们村小六年级只剩八个学生。

想破局,先得把账算清:

把28万彩礼变成8万,得让姑娘觉得留下不亏;

把县城房价打下来,得让开发商别只盯着韭菜;

把卫生院升级,得让医生肯来,来了肯留。

这些听着像新闻联播,却是每个光棍家饭桌上最具体的焦虑。

我弟的电动车后座贴着一句话:跑快点,别让家散了。

可再快也快不过城乡裂缝。

如果政策继续撒胡椒面,如果产业还是PPT,如果重男轻女的债没人认——

那光棍村不会消失,只会一代代传下去,直到村子自己变成地图上的一个灰点。

最后一句话:

光棍不是找不到媳妇,是找不到一条能让人安心过日子的路。

来源:村庄全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