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之洪(1871年—1951年),字叔痴,出生于四川省巴县鹿角场(今重庆市巴南区南泉镇)。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903年,与杨庶堪等人发起组织了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公强会”。1905年,公强会代表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重庆保路同志协会成立
朱之洪(1871年—1951年),字叔痴,出生于四川省巴县鹿角场(今重庆市巴南区南泉镇)。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903年,与杨庶堪等人发起组织了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公强会”。1905年,公强会代表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重庆保路同志协会成立,他被推为会长,并参与密谋重庆起义。起义成功后,他任蜀军政府高等顾问并兼大汉银行总办。他还筹办中山平民医院,在重庆鹅岭建立辛亥革命先烈公葬地。1913年,参与“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与孙中山会面并筹谋国事。1926年,他与温少鹤等人倡议筹办重庆大学。1933年,他任巴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并兼修《巴县志》。晚年致力史学,著有《巴县志》等作品。
梅际郇(1873年—1934年),字黍雨,今重庆巴南区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教育家和革命家。早年曾在各书院和学校任教,教授史地经学和文学。1897年,担任重庆历史上第一家爱国报纸《渝报》的副主笔,积极参与维新变法宣传。1903年,与杨庶堪等人在重庆秘密组织了“公强会”,后改组为同盟会重庆支部,致力于反清斗争。1908年,担任重庆体育学堂第一任监督,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1911年11月22日,他宣布重庆独立并成立蜀军政府,负责行政部,后任巴县民事厅长。1913年,与杨庶堪当选为四川省参议会议员。1916年起,参与编辑《蜀中先烈备征录》,撰写了多位英烈的小传。1929年,参与创办重庆大学,并担任教学职务。1933年,即与朱之洪、向楚、文伯鲁等共同编纂《巴县志稿》,未就而疾作,卒年62岁。
卞小吾(1874/1875年—1908年6月13日),生于江津稿子,后随父迁居白沙。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爱国实业家、辛亥革命烈士。早年在家乡接受教育,后考中秀才。他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专注于结交有识之士,谈论国家兴亡。1902年,他赴北京、上海,结识了邹容、章太炎等革命党人,并参与了多次革命活动。1904年,他创办了四川第一家日报《重庆日报》,并在1905年创办了东华火柴厂和东文学堂,积极传播新思想。1905年,因宣传革命思想被捕入狱,并在狱中继续宣传革命思想。1908年,被狱卒杀害,年仅34岁。
张培爵(1876年—1915年),字列五,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今重庆市荣昌区)。中国革命家、政治家、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元勋。1903年入四川省城成都高等学堂理科优级师范科。1904年创办成都列五中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辛亥光复重庆,被举为蜀军政府都督。成渝合并后,任四川都督府副都督、民政长。1913年,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委其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二次革命”时,毅然辞去高等顾问职务,冲破阻力到天津英租界居住,以开设机车厂为掩护,继续从事秘密的反袁斗争。1915年2月20日,遭袁世凯诱捕,并捏造是“血光团”暗杀集团之要员,掌握相关动态机要,当年4月17日被害于北京宛平,就义时年仅39岁。
石青阳(1878年—1935年),名蕴光,字青阳,四川巴县(今重庆南岸弹子石)人。清末参加童子试,中秀才,入读重庆府中学堂。1905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1907年回国,创办“蜀眉丝厂”,发展民族工商业,同时暗中支持革命。1911年,与杨庶堪、张培爵等共同领导重庆辛亥起义。后参加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被孙中山委任为川东招讨使、四川靖国军总指挥、川东边防军总司令,授中将军街。1924年1月,当选国民党“一大”中央委员。1929年,任滇康垦殖特派员。1931年再次当选国民党“四大”中央委员。1932年至1935年,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1935年3月15日病逝于上海。国民政府明令褒恤,举行国葬,追封为陆军上将。
江庸(1878年4月29日—1960年2月9日),字翊云,晚号澹翁,出生在四川璧山(现重庆市璧山区)。中国近代法学家、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06年毕业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法治经济科。归国后授法政科举人。曾任满清政府大理院推事、北洋政府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司法总长及政法大学校长、朝阳大学校长等职。1926年迁居上海,从事律师业务,设事务所于四川路33号,曾义务为救国会七君子辩护。1949年,应毛泽东手书邀请,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被推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60年病逝。著有《蜀游草》《刑法理由书》《欧航琐记》等十几部诗集、游记和法学论著。
李龢阳(?—1930年),字裴知,重庆巴县人(祖籍云南昭通)。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和革命家。光绪年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了同盟会,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回国后,他担任蜀军政府监司,负责城市建设,并亲自设计和主持修建了重庆鹅岭公园(原名礼园)。在革命活动中,李龢阳慷慨捐助3万银元,帮助孙中山筹划“肇和号巡洋舰”起义,并雇请勇士协助爆破清廷的“肇和号巡洋舰”。他还曾在1916年掩护梁启超,帮助其躲避袁世凯的追捕。在护国战争中,李龢阳不顾经济损失,拆毁自己的船只,阻止它们被用于运兵攻打护国军。1930年,李龢阳先生病逝于礼园家中。
向楚(1877年—1961年),字先乔,一作仙樵,号觙公,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人。19岁入东川书院,师从赵熙治学,与同学周善培、江庸并称 “赵门三杰”。辛亥革命后任蜀军政府秘书院院长、四川军政府秘书厅长、四川省政务厅长、代省长、教育厅长等要职。1931年后任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国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被推为国立四川大学代理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四川大学教授、川西文教厅文物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曾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革中央委员。所编纂《巴县志》为全国名志,有音韵学、文字学著述多种及《空石居诗存》一卷传世。
杨庶堪(1881年12月9日—1942年8月6日),原名先达,字品璋,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辛亥革命元勋,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早年在重庆创建公强会,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担任重庆支部负责人。1911年领导重庆起义,成立蜀军政府,并担任高等顾问。1918年,他被孙中山任命为四川省长。1919年10月,任中国国民党财政部长。1923年,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统一广东财政委员、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1924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任广东省长;同年11月,任北京政府农商部总长。1925年,任善后会议会员、北京政府司法总长。不久辞职后,闲居北京。1932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后居上海,1939年返重庆。1942年8月6日病逝。
邹容(1885年—1905年4月3日),原名桂文,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巴南区),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1901年,自费赴日留学。1902年秋,进入东京同文书院学习。1903年,返回上海,加入爱国学社,与章太炎结为莫逆之交。同年5月,他完成了《革命军》的写作,该书由上海大同书局出版,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革命军》被誉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对推动辛亥革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苏报》案发生后,邹容于1903年7月1日主动投案,被囚于租界监狱。在狱中,他遭受折磨,最终于1905年4月3日病逝,年仅20岁。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他为大将军,以表彰他对革命的贡献。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重庆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出生地,是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编写)
来源:冬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