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职业扫墓人:我更喜欢叫自己“别离设计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6 05:00 2

摘要:她是当地一个公墓陵园的礼仪师,因为经常要为无法赶到现场的未亡人代为祭扫,被网友称为“职业扫墓人”。特殊的职业身份,和她身为00后女孩的反差,引起了网友讨论,从而成为这个清明节的热门人物。有一些媒体报道时,使用了她的网名“赵可可”。

赵柯儿代祭现场。受访者供图

“孝心不分形式,论心不论迹。”河南省洛阳市的00后女孩赵柯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里如是说。

她是当地一个公墓陵园的礼仪师,因为经常要为无法赶到现场的未亡人代为祭扫,被网友称为“职业扫墓人”。特殊的职业身份,和她身为00后女孩的反差,引起了网友讨论,从而成为这个清明节的热门人物。有一些媒体报道时,使用了她的网名“赵可可”。

有网友评论,为什么扫墓也要找人代替,代祭就是不孝顺。赵柯儿不这样认为,她说,代祭的行为和在外地的年轻人给爸妈点一份外卖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哪怕只是托人带一枝菊花,也表达着一份哀思,“时代在变,很多东西都在变,有这份心意比什么都强”。

同时,这也是这个民营陵园提供的服务内容,它每年会收取墓地管理费用。

2025年清明节,是她入行以来的第一个清明节。提前一个多月,赵柯儿就和同事们一起忙碌起来。“擦洗墓碑,静候清明。”最近,她平均每天要为十多个家属代为祭扫,每次都要跪着擦拭墓碑,90度的深鞠躬,一天要鞠上百个。

赵柯儿说,她大学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毕业后曾短暂做过旅游策划师。在她的社交平台上,她称自己“从前策划相遇,现在设计别离”。进入陵园工作后,她在自己的视频号上,发布陵园介绍和工作心得,并且打上标签“殡葬界的浪漫主义实用者”。

以下为赵柯儿的自述。

擦拭,鞠躬,视频通话

很多人对这份职业有非议,是误以为我们靠这个挣了大钱。其实并不算多,我一个月也就三四千元,在洛阳是一个正常的工资水平。代为祭扫也不收费,安葬在陵园里的亲人家属,如果无法亲自到达现场,可以联系陵园管理中心,接到任务后会分派给我们去执行。

我们要着正装、戴白手套,确保专业和尊重,用陵园里的篮子带着祭品,找到墓碑后,先鞠3个躬,然后把墓碑擦拭干净,摆放祭品后再鞠躬,最后摆放鲜花,祭扫完毕后,再深鞠躬3次。完成一次祭扫,要鞠9个躬。

通常而言,我们都是两个人为一组进行祭扫活动。第一次鞠躬完毕后,一个人继续接下来的流程,另外一个同事负责拿手机拍摄照片和视频,待事后发给客户。在祭扫过程中,大约有一半的客户会要求视频通话,那我们就拨通视频,把摄像头对准墓碑,让他们通话。

他们大多会说,爸爸妈妈对不起,今年在外边实在是回不去,找了个人帮忙传达一下心意,你们不要生气。等回去了,一定好好去看看你们,还带了你们喜欢的东西,是我让他们特地准备的。有一次,一个身在国外的子女,打开摄像头后,对着墓碑磕了3个响头。我在旁边挺动容的。

如果家属没有视频通话,我们也会在摆放完祭品后,主动跟逝者说说话,大意是说,叔叔阿姨,你们的孩子现在有事过不来,他们委托我们来看看你们。

除了视频通话外,家属有时候也会提一些其他要求,比如,自己写了家书,写了祭文,要我们帮忙念一下。很多都情真意切,情到深处,我念着念着,鼻子就酸了。

还有的会根据逝者的嗜好,想要提供一些特殊的祭品,比如,有喜欢喝酒的,有喜欢钓鱼的,就提出来买酒或者鱼。我们洛阳有一种名叫“八大碗”的席面很有名,很多人想要摆八大碗,还有道北地区的烧鸡。除此之外,也没有特别复杂的祭拜仪式上的要求,因为我们是免费提供服务,能感觉家属也怕给我们添麻烦。

清明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其他时候比如中元节、春节前后,也是祭扫的高峰期。平时代为祭扫没有那么多,我也做一些筹备和主持安葬仪式的工作。累倒是不累,主要是要花时间、精力还有心思,去和家属沟通。干我们这一行,一方面是在超度逝者,更重要的是要安慰好未亡人,所以要具备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

我们入职前,会有对新员工的培训,总之就是一条宗旨,要把家属照顾好,因为逝者已经不在了,我们服务好他们的家属是应该的,这些家属是最需要被关怀的人。

清明节期间,赵柯儿每天鞠躬上百次。受访者供图

从前策划相遇,现在设计别离

我出生在2000年,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来陵园之前,我从事文旅策划,那个时候,每天在办公室里写文案,帮景区设计活动。来陵园工作,还是有一些机缘巧合。我在短视频上刷到过一个很感人的视频,就是陵园一位礼仪师在工作日常中,拍摄了陵园里的一个纪念雕塑,是用爱心的形象,围绕着一个火炬。

这里安葬着一位器官捐献者。这位逝者生前是一位大学体育老师,还曾做过我们洛阳的火炬手,有着精彩的人生和幸福的家庭,不过一场意外夺走了他的生命。他的妻子和当时14岁的女儿,决定把他的器官捐献出去。她们认为,这样的话,最爱的人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他们一家三口真的非常有爱、非常伟大。陵园被这样的事迹感动,所以制作了这个雕塑表达敬意。

其实,我关注这个账号很久了,很喜欢里边分享的故事。这次看了这位器官捐献者的故事,深深受到触动,就私信了这位视频播主,后来她就成了我的师傅。2024年10月,我正式入职了现在的单位。

我以前的专业和工作经验,并不是完全没有用武之地。现在的工作当然不用我去背一篇文言文什么的,但是主持安葬仪式的主持词,都是我自己写的。要先和家属沟通,根据逝者的生平、职业和事迹,再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进行撰写。还有,有一些家属会自己提供祭文,我也会给他们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不过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老师的交往,让我变成一个包容性比较强的人,这也是我能够接受这份工作并且把它做好的原因。

我刚从事这一行的时候,有的朋友感到很惊讶。不过我慢慢找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现在,我会主动给亲戚、朋友介绍自己的工作,没必要藏着掖着,有些人觉得意外,也有人是好奇,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觉得我很勇敢。

网友说我是“职业扫墓人”,我也不介意这个称呼。不过我更喜欢叫自己“别离设计师”,我在自己社交平台上的自我介绍是:“我从前策划相遇,现在设计别离。”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我喜欢一些有挑战的工作。

真正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

一般来说,寻求代祭的群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在外地回不来的子女,另外一种就是腿脚不太方便的老年人,找我们代替祭祀先走一步的老伴。但也不全是,也有少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通常这种情况,更让人悲伤。

我为一个年轻妈妈祭扫过,她的女儿未满10岁就过世了。因为妈妈过于悲伤,家里人担心她如果到现场,会控制不住情绪,所以就找我们。我留意到,家属寄过来的祭品里边,除了常见的鲜花、食品之外,还有小朋友的玩具。

还有一次,我在擦墓碑的时候,观察到墓碑上的年龄,逝者是一位老爷爷,但是墓碑上贴着很多卡通贴画。我想,这应该是他的孙子辈贴上去的。小朋友的贴画很鲜艳,跟黑颜色石碑的那种肃穆、庄重,形成很大的反差,氛围一下子就没有那么压抑了。

我们陵园里,还安葬着一位革命烈士,他是“双枪李向阳”的原型人物。不光是清明节,平日里都会有一些大学生专门赶过来,纪念这位先烈。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还是没有忘记他。一个人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不管是名人也好,普通人也好,大家能够想起来去祭奠他,是一个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的行为。

有人说,你一个女孩子在陵园工作会不会害怕?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冬天傍晚六点钟天就黑了,我在墓碑前经过,没有感到害怕,而是在想,这些墓碑上雕刻着的这些名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人生。在他们还没有进入安息之地之前,他们也是一个鲜活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开心和烦恼。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跟读书时的感觉不一样,你看他们的墓碑也好,读他们的祭文也好,好像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读人生这本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读书和修行。

我们这个行业,平均年龄有四十多岁,所以我这个00后女孩显得有些特别。最近在网络上引起一些关注,不少网友给我留言,询问礼仪师的岗位信息。我发现,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真想来试试。我没办法帮他们做决定,但是会告诉他们,这个岗位不需要很高的门槛,需要定力和耐心。

平时工作中,我们也会接待一些家属来访,帮忙提供祭品,准备祭奠仪式。祭拜完毕,会在园区休息室里休息、喝茶。我们会主动跟他们聊聊天,说说话,舒缓一下情绪。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很多家属都会对我们说谢谢。我入职之前,没想到家属会对我们说谢谢,原来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是认可的,我们也有帮助到他们。

这种获得感,是我非常感动的地方。未来,我想在这个行业里深耕,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公司也计划做一些生命教育的内容,我也会在这方面多进行学习。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责编 何海宁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