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正午,犹他山谷大学的露天演讲台。查理·柯克(Charlie Kirk)身穿标志性的白色POLO衫,正对着麦克风谈论那个贯穿他政治生涯的核心议题——枪支权利。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当他说到“捍卫第二修正案需要付出代价”时,一声枪响撕裂了空气。
9月10日正午,犹他山谷大学的露天演讲台。查理·柯克(Charlie Kirk)身穿标志性的白色POLO衫,正对着麦克风谈论那个贯穿他政治生涯的核心议题——枪支权利。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当他说到“捍卫第二修正案需要付出代价”时,一声枪响撕裂了空气。
这位31岁的保守派网红应声向后倒去,手指向颈部。尖叫声中,人群四散奔逃。四小时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平台宣布:“伟大的、甚至是传奇的查理·柯克已经去世。”
9月10日午间,查理·科克受邀来到犹他谷大学进行演讲。演讲现场,他身着白色圆领衫,坐在户外搭建的讲台中央,周围是满怀期待的学生和观众。演讲开始后,他先回答了观众关于宗教的第一个问题,侃侃而谈了大约15到20分钟。接着,进入了第二个问题环节,而这个问题,却成为了悲剧的导火索。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跨性别枪手,以及造成多名受害者的枪手。就在他认真回答问题的时候,突然,一声枪响划破长空。
视频显示,枪响的瞬间,柯克下意识地用手捂住脖子,但未立即倒下。然而,紧接着,他应声倒在椅子上。观众席中顿时传来惊恐的尖叫声,原本安静的校园瞬间陷入混乱。很多人开始尖叫,所有人都开始向外奔跑,试图逃离这突如其来的危险。
当时在场的犹他州前众议员杰森·查菲茨向福克斯新闻解释了现场情况:“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宗教的。他讲了大约15到20分钟。有趣的是,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跨性别枪手,以及造成多名受害者的枪手。就在他回答问题的时候,枪响了”。他补充道,“当时我看着查理。我不能说我看到了血,我看到他被枪击中,但枪声一响,他就向后倒下了”。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柯克生前多次公开表示:“值得付出的代价就是,每年不幸发生一些枪击死亡事件,来换取我们拥有第二修正案。”这句2013年的言论在此刻形成残酷的回响——他最终成为了自己愿意“付出”的代价。
查理·柯克出生于芝加哥富裕郊区普罗斯佩克特海茨,父亲是一名建筑师。他曾就读于芝加哥附近的一所社区大学,但后来辍学,毅然投身于政治活动。他申请进入美国精英军事学院西点军校(West Point)却未能成功,但这并未阻挡他在政治领域的崛起之路。
2012年奥巴马总统连任后,柯克创立了非营利组织“美国转折点”。这个组织的使命极具针对性,旨在针对年轻人,组织学生“推广财政责任、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原则”。凭借着敏锐的政治触觉和独特的组织能力,该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如今在超过850所大学设有分会,成为美国校园中一股不可忽视的保守派力量。
柯克真正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运动的关键人物,是在特朗普的竞选活动中。他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表支持特朗普的言论,言辞激昂且坚定。2020年,他通过推文指责《大西洋月刊》股权人劳琳·鲍威尔·乔布斯支持拜登竞选,相关言论被特朗普转发后,瞬间引发舆论争议,也让他的名字被更多人所熟知。
在特朗普的政治生涯中,柯克发挥了重要作用。特朗普总统和其幕僚都看重他对“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运动基层的政治触觉。去年,特朗普在亚利桑那州的一场“美国转折点”会议上发表演讲,正是对柯克在2020年和2024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站台支持的有力回应。在柯克的播客开场片段中,还播放了特朗普本人的片段,特朗普称赞柯克“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精神和他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他为建立有史以来最强大的青年组织之一出了了不起的努力”。
在去年选举中,“美国转折点”更是为特朗普和其他共和党候选人的投票动员发挥了关键作用。柯克帮助登记了数万名新选民,让特朗普在亚利桑那州翻转局势,他也因此受到广泛赞誉。特朗普胜选后,双方关系更加密切。柯克出席了1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就职典礼,并成为特朗普任期内的白宫常客。今年早些时候,他还与特朗普之子小唐纳德·特朗普一同前往格陵兰,当时即将上任的总统主张美国应该拥有这片北极领土。
柯克不仅在政治活动上积极活跃,在思想传播方面也不遗余力。他是一名热衷公众演说的人,曾在全美共和党活动中发表演讲,其中不少活动有极端保守的“茶党运动”成员参加。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报导,他每日主持的保守派谈话广播节目,在社交媒体上拥有数百万粉丝。他还曾在牛津联盟演讲,并于2020年出版畅销书《MAGA教义》,名称取自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竞选口号。然而,他的福音派基督教信仰和家庭始终是其政治核心,他与前“亚利桑那州小姐”结婚,育有两个孩子,被视为保守派行动主义的未来,但同时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
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真相社交”上迅速发声:“我们都需要为查理·柯克祈祷,”他称柯克是一位“伟大的人”,并补充道:“愿上帝保佑他。”随后,特朗普周三宣布柯克的惊人死讯,并致敬说:“伟大的、甚至是传奇的查理·柯克已经去世。没有人比查理更理解、也更能触动美国青年的心。”副总统J万斯和几位牧师也发布同类的信息,表达对柯克的悼念。
特朗普在案发当晚发布的悼念视频中,更是直接指责“激进左派”导致事件发生。他称,“激进左派将像查理这样优秀的美国人比作纳粹以及世界上最残忍的大规模杀人犯和罪犯。”犹他州州长斯潘塞·考克斯将柯克被枪杀事件称为“政治暗杀”,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事件的政治色彩。
美国第一夫人梅兰妮亚在X贴文中表示,柯克的“孩子将在故事而不是记忆中成长,以照片而不是笑声为伴,在本应回荡着父亲声音的地方,只剩下沉默”。她写道,柯克的一生应该“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提醒,怜悯的意识能够提升家庭、爱与国家”。
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亦有悼念柯克,他写道:“又一次,一颗子弹让这个时代最雄辩的真理传声者噤声。”他的父亲、美国参议员罗伯特·F·肯尼迪,曾于1968年竞选总统时遇刺身亡,他的叔父、即美国第35任总统的约翰·F·肯尼迪,也在任内遇刺,这一系列悲剧让他的悼念更添沉重。
小罗伯特·F·肯尼迪表示:“我亲爱的朋友查理·柯克,是我们国家为言论自由不懈而勇敢奋战的斗士。我们为艾丽卡和孩子们祈祷。查理已在天堂与天使同在,我们祈求他也为我们的国家代祷。”肯尼迪的堂弟杰克·施洛斯伯格(Jack Schlossberg)——一位政治立场在光谱另一端的评论员——也发声表示:“查理·柯克今天遇刺。我们因此变得更脆弱。这是一场悲剧。我在思念他的家人。”
共和党众议员麦克·凯利(Mike Kelley)则告诉BBC,“暴力不会让美国人民噤声,暴力没有让查理·柯克的声音沉默,他将继续被听见并被记住。”他补充说,柯克从未鼓吹暴力,并且始终愿意与公众交流,“所以像这样的一个人以这样的方式被夺走生命,反映出一些人冷血、残忍的行为”。凯利也表示,恐吓与暴力对美国公民不起作用,“我们将继续推进我们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并像查理一生所做的那样推广这一权利。”
民主党人士在谴责政治暴力的同时,也对这起事件提出了质疑。美国前总统拜登在社交媒体表示,“这种暴力在我们国家没有立足之地”。加州州长纽森呼吁“拒绝一切形式的政治暴力”。然而,他们也担心共和党将这起事件“政治化”,一些人质疑,其他类似枪击事件为何未能获得政府同等关注。毕竟,柯克生前无任何公职在身,却获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政治考量,成为民主党人士关注的焦点。
柯克遭枪杀事件再次引发美国各界对政治暴力常态化的担忧。近年来,美国针对政要的暴力事件频发,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2024年7月和9月,特朗普两度遭遇未遂暗杀;同年9月,时任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竞选办公室遭枪击;2025年4月,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官邸被纵火;6月,明尼苏达州两名州议员遭枪击致一死一伤。这一系列事件让美国民众对自身安全和社会稳定感到担忧,政治暴力似乎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从曾经的“震惊全国”变为“司空见惯”。
美国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对媒体说,政治暴力已经变得过于普遍,“这不是我们应有的样子”,政治暴力必须停止。然而,在两党政治对立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要真正遏制政治暴力,谈何容易。
这起事件无疑会进一步加剧美国两党的政治对立。共和党将矛头指向“激进左派”,试图将事件政治化,以获取政治利益;而民主党则在谴责暴力的同时,对共和党的做法表示质疑,担心其利用事件达到政治目的。这种相互指责和对立,使得美国政治生态更加恶化,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与共识,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查理·柯克的陨落,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美国社会深层次问题的集中体现。他的激进言论和政治立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美国民众的心声,但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他生前曾因激进言论屡遭批评,2023年他曾公开表示为捍卫持枪权而导致的死亡“是值得的”,相关言论引发广泛谴责。而此次他遭枪杀前一刻,正在与现场观众就枪支暴力议题展开辩论,这一巧合令人深思。
从更深层次来看,美国政治的两极分化和社会撕裂是导致这一系列悲剧的根源。两党为了争夺政治权力,不惜使用极端言论和手段,煽动民众情绪,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环境下,政治暴力事件频发也就不足为奇。
此外,美国的枪支管控问题也是导致悲剧不断上演的重要因素。柯克本人是拥枪权的坚定支持者,然而,他却最终倒在了枪支暴力之下。这充分说明,过度的枪支泛滥已经对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美国政府在枪支管控方面的无能,更是让这一问题的解决变得遥遥无期。
查理·柯克之死,是美国政治和社会困境的一个缩影。要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美国需要深刻反思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问题,加强两党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同时,也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枪支管控,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否则,枪声将继续在美国大地上回荡,成为美国社会无法抹去的伤痛。
来源:乙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