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英雄谱:成仿吾在定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07:03 1

摘要:在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时期,定边作为革命热土,不仅承载着军事战略意义,更是文化与思想的汇聚之地。成仿吾,这位集教育家、文学家于一身的革命先驱,在此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在当时的报纸、书籍、县志、党史以及红色回忆录中均有深刻印记。

在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时期,定边作为革命热土,不仅承载着军事战略意义,更是文化与思想的汇聚之地。成仿吾,这位集教育家、文学家于一身的革命先驱,在此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在当时的报纸、书籍、县志、党史以及红色回忆录中均有深刻印记。

1936年,成仿吾身处定边中央党校,彼时的定边,环境艰苦卓绝,地接毛乌素大沙漠,冬季酷寒,取暖煮饭的物资匮乏。但恶劣环境并未阻挡革命事业的推进与文化的传播,成仿吾在此开启了影响深远的征程。同年11月,他与丁玲等24人发起筹备成立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据相关党史资料记载,这一举措旨在团结边区文艺力量,为革命事业注入精神动力,以文艺为武器,鼓舞军民士气,宣传革命思想。协会的成立,犹如在边区文化沙漠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而在众多红色回忆录里,参与其中的革命先辈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满是激动与自豪,成仿吾在筹备过程中的积极奔走、出谋划策,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彰显了他对革命文艺事业的热忱与担当。

在定边中央党校,成仿吾担任重要职务,为培养革命人才呕心沥血。从县志及党校相关记录可知,他身为研究部长,教学行政双肩挑。教学上,他承担社会发展简史、时事和文化课等多门课程的讲授。当时条件简陋,没有教材,他便以天地为课堂,以木棍当粉笔,在地上书写讲解,帮助学员理解艰涩的知识,正如学员张邦英回忆:“成仿吾同志在讲社会发展简史时,每讲到学员难懂的问题,便用他身边放的一根小木棍子在地上划写一下,使人大有天作课堂、地作纸、树枝作笔、任你学之感。”行政工作中,他制定教学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负责学员的招生分配和管理等事务,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为党校的有序运转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年12月,中央党校迎来特殊考验。蒋介石发动对陕甘根据地的进攻,胡宗南的中央军和马鸿逵的马家军包围定边城,城郊战斗打响,敌机轰炸扫射,形势危急。据《定边县志》记载,中央党校紧急动员,实行军事编制,全体学员组成干部大队,成仿吾出任大队长。他与董必武等领导同志在严寒中,头发眉毛结霜,仍一丝不苟组织军事操练,准备迎击敌人。这段经历不仅展现成仿吾的革命坚定性,更凸显其军事组织才能与领导风范,他以身作则,鼓舞着党校学员与全体军民的斗志,成为定边革命斗争中的精神支柱。

在定边期间,成仿吾还对少数民族学员关怀备至。中央党校开办第一个少数民族班,他精心设计唱歌、语文、自然地理常识、时事、军事知识、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等课程。语文教学先从新文字入手,再教汉语汉字,他亲自教授发音,在生活上尊重学员信仰和习惯,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关怀促进民族团结,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革命人才,为革命事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展奠定群众基础与人才储备,在边区民族工作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成仿吾在定边的岁月,是革命精神与文化传播的交融。他以笔为剑、以知识为弹药,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革命理想,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推动边区文化事业发展。他的事迹与精神,在定边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成为定边乃至整个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各类历史资料的记载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与学习的楷模。

附:成仿吾(1897-1984),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34年1月至1937年8月在中央党校工作,先后任高级班政治教员、教务长,延安时期和徐冰合译了《共产党宣言》。代表作有《成仿吾教育文选》等。

来源:佘小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