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1936年8月2日,一辆驶向刑场的列车上,一位年轻的母亲用颤抖的手写下这封诀别信。她知道,此去一别,便是永诀。
前 言
在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捍卫着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完整。
【抗战英雄谱】栏目,聚焦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传播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1936年8月2日,一辆驶向刑场的列车上,一位年轻的母亲用颤抖的手写下这封诀别信。她知道,此去一别,便是永诀。
赵一曼烈士
烽火年代的铿锵玫瑰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她的人生轨迹,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交织,充满了变化。五四运动爆发后,她在大姐夫——共产党员郑佑之的鼓励和引导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新文化思想,胸中燃烧起一腔爱国热血。学生时代的赵一曼,便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领袖气质。1926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了由叶挺指挥的北伐军讨伐反动军阀的战斗。
1927年,赵一曼远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那里,她不仅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结识了未来的丈夫陈达邦。可是,他们结婚才几个月时间,赵一曼就要按照组织安排回国,当时她已经怀孕4个多月了。1928年,她毅然放弃了在莫斯科的安稳生活,怀着身孕回到了祖国,投身到更加艰苦的革命斗争中。
1929年,赵一曼在宜昌生下了儿子,取名宁儿。然而,由于从事地下工作的特殊性,她不得不将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他人抚养。临行前,她抱着宁儿在照相馆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这也是母子二人唯一的合影。照片上,赵一曼的眼神充满了慈爱和不舍,怀中的婴儿则安静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一无所知。
赵一曼和宁儿照片
1930年4月,赵一曼和陈琮英一起,把宁儿送到武汉,交给丈夫的堂兄陈岳云抚养。就这样,她在孩子的哭喊声中,硬起心肠,留泪离去。
白山黑水间的铁血柔情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在东北,赵一曼先在沈阳、哈尔滨领导群众地下抗日,后在珠河等地带领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她能文能武,机智过人,曾参与领导了震惊日伪统治集团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极大鼓舞了东北人民反“满”抗日的热忱。
1935年秋,赵尚志奉命率第三军主力北上,留二团和三团在老区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敌人。入冬后,敌军向珠河一带发动大规模进攻,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采取“篦梳”战术。11月15日,二团在春秋岭被十倍于己的敌军包围。赵一曼与团长王惠同指挥全团与敌人激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全团仅有7人突出重围。王惠同团长在突围中受伤被俘,英勇不屈,很快就被杀害。赵一曼率几名战士殿后掩护,左臂、左腿受重伤,在突出重围与几位同志会合后,被汉奸发现行踪。22日,日伪大队人马包围赵一曼等人避难的山沟,两位战士在突围中牺牲,赵一曼和铁北区宣传部长周伯学、小战士杨桂兰三人被俘。
日军对赵一曼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医院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但很快被追敌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
一封遗书最后的诀别
临刑前,她给幼子写下一封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给儿子的家书
这简单的几个字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所有深沉的情感。她想对儿子说的话太多,但是因为革命信仰,她已经注定了无法再回到儿子身边。那份深沉的母爱只能通过她的信仰传递给儿子。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查访离散家属。四川的李坤杰也在寻找外出参加革命的幺妹李坤泰。1954年8月,李坤杰证实,自己的妹妹李坤泰、李一超就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后来,李坤杰还找到妹夫陈达邦和外甥陈掖贤(宁儿)。当陈掖贤得知赵一曼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妈妈时,倍增对母亲的思念和崇敬,他还曾于上世纪50年代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含泪手抄了母亲留给他的那份遗言。
这封遗书后来经“宁儿”陈掖贤重新誊写,留给他的女儿陈红。“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随身带着这封遗书。”陈红说,“父亲告诉我,要将奶奶在信中传达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作为家风,永远地传承下去。”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