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期间,在冀中平原活跃着一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他们打伏击、搞奇袭,7年间这支作战勇猛的队伍参加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这支队伍被称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它就是毛泽东同志口中“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回民支队
前 言
在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捍卫着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完整。
【抗战英雄谱】栏目,聚焦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传播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战期间,在冀中平原活跃着一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他们打伏击、搞奇袭,7年间这支作战勇猛的队伍参加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这支队伍被称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它就是毛泽东同志口中“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回民支队创建者就是马本斋。81年前的今天,回民支队领袖马本斋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抗日英雄马本斋。
马本斋(资料图)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献县一个回族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外出谋生。走西口、跑内蒙、闯关东,艰辛的生活没有让马本斋屈服,反而让他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想法。最终,马本斋在1921年成为了一名奉军士兵,此后一路升至团长。然而,职务越高,马本斋越感觉与军阀部队道不同不相为谋:“(军阀部队)不是一个向往国家强盛的正直人所待的地方。”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满于蒋介石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马本斋毅然选择了卸甲归乡,一边务农一边寻求真正可以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铁蹄践踏华北,冀中平原陷入危难。马本斋毅然投身抗日洪流,在家乡组织起一支回族抗日武装——回民抗日自卫队,后更名为回民抗日义勇队,并很快发展到200多人。期间,国民党与日本人向马本斋许以高官厚禄,却都被他严词驳斥:“我是中国人,我组织队伍就是为了抗日救国。”
1938年初,河北游击军攻破河间县城,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周边群众开展抗日斗争。马本斋便派人与河间县城的共产党取得了联系。随后,马本斋积极同冀中军区展开联络,于1938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在他的带领下,回民抗日义勇队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打出了军威和名号,经过多次合编,于1939年7月在冀中军区的指示下,改名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通过系统的政治军事训练,回民支队指战员素质大幅提高,成为一支活跃在冀中平原上的野战部队。
1940年,冀中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马本斋奉军区命令率领回民支队先后在先后在南花盆、张骞寺、康庄、榆科等地连续作战30余次,其中,康庄伏击战、榆科奇袭战不仅重创了日军,还打开了深南地区对敌斗争局面,鼓舞了深南群众的抗战热情。当年10月,冀中军区第三次政治工作会议奖给回民支队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给予回民支队高度评价,1940年亲笔题字,称回民支队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
那是妄想!”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决定抓住有利战机,在敌后发动大规模的破袭战,这一阶段有二十二个团参加。随着战役的演进,投入的部队规模越来越大,参战的部队和地方武装达百团以上,这就是重挫日伪军嚣张气焰的百团大战。回民支队同样参加了这场战斗。在百团大战期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完成了许多牵制任务,为兄弟部队作战提供了出色配合。
百团大战后,日军疯狂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妄图巩固和强化在华北的统治。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在1941年上半年多次挫败敌人阴谋,并给予敌人沉重打击。气急败坏的日军又使出了诱降诡计,他们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抓到河间县城做人质,还逼她给儿子写劝降信。
然而敌人低估了白文冠的民族气节。早在马本斋儿时,白文冠就不忘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白文冠不仅向马本斋讲述了《岳母刺字》《苏武牧羊》以及《木兰从军》等爱国主义故事,她还在马本斋10岁时将其送入私塾,这为马本斋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英雄故事和文化教育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少年马本斋,爱国主义思想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回民支队的战士们得知司令员母亲被抓,纷纷高呼:“打回河间去,救出马老太太。”马本斋却动情地安慰战士们:“人世间,哪有儿子不疼自己母亲的!但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还有什么比抗日大业更重要的呢?”
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白文冠也始终不为所动:“狗强盗,别做梦了,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在狱中,敌人的严刑和威逼利诱丝毫没有动摇白文冠,她绝食七日,以生命捍卫民族气节,最终壮烈牺牲!
“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
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拥有很高威望。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长期的转战也让马本斋积劳成疾。1944年2月1日,回民支队即将奔赴延安,执行保卫延安的任务。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在回忆父亲抗战往事时,这样描述道:“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到延安见毛主席,1944年他接到奔赴延安的命令时彻夜难眠,然而这个愿望却最终没能实现。”
马本斋因积劳成疾、疮毒扩散,转化为急性肺炎,未能一同随军出发。出发前,他抱病为回民支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1944年2月7日,马本斋病逝。他病逝后,延安各界举行马本斋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送了花圈和挽联。
2009年9月10日,经中央批准,马本斋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马本斋入选由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而位于河北献县的马本斋纪念馆,也早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无数干部群众前来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与熏陶。
斯人已逝,其风长存。马本斋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抗战精神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为建设祖国而奋斗!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