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首相石破茂临下台前,突然称打算在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一场关于二战历史的演讲。消息一传回国内,自民党内部顿时炸了锅,生怕这位“即将恢复自由身”的首相,直接低头替日本向中国“全面道歉”。
日本首相石破茂临下台前,突然称打算在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一场关于二战历史的演讲。消息一传回国内,自民党内部顿时炸了锅,生怕这位“即将恢复自由身”的首相,直接低头替日本向中国“全面道歉”。
观察者网消息称,近日刚刚宣布了辞职的日本首相石破茂,计划在本月晚些时候,也就是下台前,当着193个成员国的面,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二战演讲。
这场风波恰好发生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之际。日本政府不仅未能真诚反省历史,反而投入巨资开展国际公关。
数据显示,日本外务省2025年“海外战略信息传播”预算高达62.2亿日元,而自战败后,日本政府对“慰安妇”问题的补偿总额不足百亿日元。
这种选择性的历史态度,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石破茂的计划一出,日本自民党彻底炸锅,保守派认为,石破茂已宣布即将卸任首相和自民党总裁职务,可以说已是“无官一身轻”,也正因如此,他才更敢说话,甚至可能直接“向中国屈服,做出更为全面的道歉”。
保守派还辩称,日本在20世纪最初几十年“做出了一些非常糟糕的决定”,但并非唯一在地缘政治上严重误判的国家。
这种论调与2015年安倍晋三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时的立场如出一辙。当时安倍一方面表示“必须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未来的智慧”,承认日本“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应让与战争毫无关联的子孙后代注定要道歉”。
这种暧昧态度至今仍在影响着日本的历史叙述。
不过现在,石破茂的历史认知确实值得关注。
今年3月,他访问了二战最激烈战场之一的硫磺岛,还曾提议组建历史专家小组,重新审视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和行为,结果遭到党内强硬派的强烈反对,计划夭折。
4月,他成为首位访问菲律宾并纪念在菲阵亡日军的日本首相;6月又出席了冲绳战殁者追悼仪式。
5月,他在一场国际论坛上直言“必须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战争重演”,一度引发自民党内部哗然。
而最引人注目的一次表态,是8月15日的二战纪念日演讲。
石破茂坚持在讲稿中加入“悔恨”一词——这是自2012年以来日本首相首次使用这个具有情感分量的词。尽管内阁仍然阻止他提及“加害责任”,但这一措辞已被视为某种程度的突破。
他为何如此执着?
一方面,石破茂出身于田中角荣派系,该派系历来重视对华关系。
田中角荣曾在推动中日建交时明确承认日本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并表示深刻反省。石破茂似乎也想在离任前留下类似的政治遗产,为自己的历史定位博一个好名声。
但另一方面,自民党内的保守势力绝不答应。
原安倍派和麻生派等强硬阵营长期把持外交、防卫等重要部门,他们坚持“历史修正主义”,拒绝任何形式的官方道歉。
他们担心,一旦石破茂在联合国场合“说多了”,不仅可能引发国内右翼反弹,还可能打破自民党多年来在历史问题上的“模糊平衡”。
那么,石破茂若真道歉,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
首先,这将在日本政坛掀起海啸。
自民党内保守派已放话,称任何突破历史叙述框架的言论都将被视为“叛党”,甚至可能导致石破茂在离任后遭遇政治清算。此前已有先例:2009年鸠山由纪夫因在历史问题上态度松动,最终被迫下台。
而从区域局势来看,日本的道歉与否,远不只是内政问题。
中方多次强调,历史认知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外交部发言人近期再度表示,日方应“干净彻底地与军国主义切割”,而不是仅停留在口头表态。
如果石破茂真的迈出道歉这一步,或将短暂缓和中日之间的紧绷情绪,但能否真正推动关系转圜,仍要看日本后续是否有实际行动。
眼下,这场联合国演讲尚未开始,却已成为日本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一些分析认为,石破茂很可能借机表达某种程度的反思,但不太可能作出像“村山谈话”那样明确的道歉。
他更可能采取一种“走钢丝”的策略,既展现个人立场,又不至于彻底激怒党内大佬。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这场历史争论中始终扮演着“幕后观察者”的角色。美国既希望日本在遏制中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又不愿在历史问题上过度施压,以免影响美日同盟的稳定性。
因此,华盛顿大概率会保持沉默,静观其变。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一场演讲、几句道歉,能否真正化解历史积怨?对比德国的战后处理方式,我们不难看出差距。
德国不仅通过领导人公开忏悔、立法禁纳粹、教科书明确记载战争罪行等方式展现悔意,还以持续数十年的实际行动重建了与邻国的信任。
而日本多年来在历史问题上始终左躲右闪,甚至不断有政客抛出否认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罪行的言论,极大削弱了其国际信誉。
石破茂若真想留下政治遗产,就不能只做“一次性道歉”。他需要在演讲中明确承认侵略事实、提及具体罪行,并呼吁日本社会持续反思。
否则,再动听的言辞,也只会被看作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过后烟消云散,一切照旧。
截至目前,石破茂办公室尚未公布演讲具体内容,但已有消息称,他正与内阁官员激烈讨论措辞分寸。这场演讲,可能成为他首相任内最后一场、也是最受争议的一场外交亮相。
无论结果如何,国际社会都在盯着。日本是否愿意真正面对历史,不是看一个人临别前的“真心话”,而是要看整个国家能否走出逃避的循环,用真诚的行动换取世界的原谅。
来源:兵器海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