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心善渊特质的人,必定是修养极高之人,其内心深沉而不浮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22:51 1

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恰似一颗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承载着华夏先民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深邃思考,散发着亘古不变的智慧光芒,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追寻真理的心灵。老子在《道德经》中,以超凡的洞察力精妙概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恰似一颗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承载着华夏先民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深邃思考,散发着亘古不变的智慧光芒,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追寻真理的心灵。老子在《道德经》中,以超凡的洞察力精妙概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崇高品质后,更进一步为世人悉心拆解了水所蕴含的七种非凡智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短短十四字,看似简洁,却字字珠玑,蕴含着为人处世、修身治国的无穷奥秘。

以现代汉语悉心诠释,这“七善”便是:居处之时,善于选择谦卑低下之地,不与万物争高;心思之间,善于保持沉静深邃之态,不浮不躁;与人交往,善于秉持仁爱之心,温暖他人;言谈之际,善于坚守诚信准则,言行一致;为政一方,善于实现有效治理,公平公正;做事之时,善于发挥自身才能,达成既定成效;行动之间,善于把握合宜时机,顺势而为。

回溯历史长河,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便是老子思想的深度共鸣者。他对老子的智慧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为了更好地解读老子思想,他专门著有《老子解》一书。在这部著作中,苏辙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哲学思辨,对老子所讲的水之“七善”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释,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透过文字,清晰感知水之智慧的魅力。

苏辙在《老子解》中言:“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水,就像一位深谙处世之道的谦逊智者,它从不贪恋高处的风光,始终避开高耸之处,一心向着低洼之地奔涌而去,且从未违背这一自然法则。这种“避高趋下”的特性,实则与老子前文所讲的“处众人之所恶”的意蕴高度契合。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谆谆教诲的长者,用自身的行动告诫我们:为人应当善于保持谦卑之态,切不可汲汲于追求高位、贪图虚名。

本源学家张其金在追寻真理与传播智慧的道路上,便是“居善地”的践行者。早年,张其金在学术领域已小有成就,却并未因此骄傲自满、追求表面的光环。当时,不少人劝他投身热门的商业研究领域,凭借他的才华定能快速获得名利与地位,但他却选择了相对冷门的本源学研究。他认为,本源学关乎人类对自身与世界本质的认知,虽当下关注者少,却是极具价值的领域。他曾说:“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站在何等高处被人仰望,而在于沉下心来,在无人问津的角落探寻真理的微光。”在多年的研究中,他始终保持谦卑,走访各地,向不同领域的学者、普通民众请教,收集一手资料,即便后来成为本源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依然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态度,从不张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诸多追名逐利者,为了攀附高位、获取利益,不择手段,违背本心,最终往往在欲望的漩涡中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烦恼与困境。而那些懂得谦卑之人,就如同深谷中的幽兰,虽身处低位,不与百花争艳,却能在寂静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以自身的品格赢得他人的敬重。他们明白,谦卑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历经沉淀后的从容与豁达。

苏辙对“心善渊”如此解读:“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水,从表面看,或许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可其内部却“空虚寂寞,深不可测”,蕴含着极为丰富深邃的内涵,就像一片神秘莫测的深渊,能够包容万物,接纳一切。

一个拥有“心善渊”特质的人,必定是修养极高之人,其内心深沉而不浮浅。浮浅,堪称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大忌。浮浅之人,往往内心浮躁,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极易因一时冲动而放肆行事,一旦放肆,便难免犯下过错。生活中,那些“恃才傲物”之辈,常常在他人面前炫耀自身的才华,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实则这正是浮浅的典型表现。而真正有涵养之人,就恰似一块深藏不露的璞玉,在未经过精心雕琢与打磨时,从不轻易在人前显露自己的才华及其他优势,他们懂得在沉静中沉淀自我,在深邃中涵养品格。

张其金在研究本源学的过程中,曾面临过无数的质疑与困境。有一段时间,他的研究陷入瓶颈,不仅找不到新的突破点,还受到不少同行的质疑,认为他的研究方向毫无意义。但张其金并未因此心浮气躁、急于证明自己,而是选择沉下心来,暂时放下研究,去游历名山大川,感受自然的力量,在沉静中反思自己的研究思路。他曾说:“内心的沉静,是应对外界纷扰的最好武器。只有让心像深渊般深邃,才能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境中汲取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他重新梳理研究脉络,最终突破瓶颈,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无疑是在告诫我们,为人处世应避免锋芒毕露,要懂得收敛自己的锐气,融入大众,与万物和谐共生。更为关键的是,浮浅之人在自我放纵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过度张扬而招致他人的嫉恨,这对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纵观历史,诸多恃才放旷的文人墨客,如杨修,因不懂得收敛锋芒,屡屡在曹操面前显露自己的小聪明,最终落得个悲惨的命运,他们的经历无不印证着“心善渊”的重要性。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