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是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学业压力下,传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碎片化、被动化局限日益凸显,构建科学系统的积极心理育人体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涵养心灵之光,铸就乐观之魂”为核心理念,提出“三域融合、四阶递
转自:中国改革报
□邓春婷
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是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学业压力下,传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碎片化、被动化局限日益凸显,构建科学系统的积极心理育人体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涵养心灵之光,铸就乐观之魂”为核心理念,提出“三域融合、四阶递进、五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深度融合积极心理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结合专业特色,实现从问题干预向积极品质培育的转型,为时代新人培养提供系统性支撑。
“三域融合”:构建浸润式心理育人体系
“三域融合”以“全场景浸润、多维度育心”为目标,通过整合积极心理、传统文化与专业特色三大领域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
以积极心理为引领,核心在于强化乐观品质的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作为个体应对挑战的核心资源,需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深度培育。课程体系上,开设“积极心理学导论”“乐观思维训练”等必修课,采用案例解析、认知重构训练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积极归因”“优势发挥”等核心技能;选修课聚焦“压力韧性”“情绪调控”等主题,形成分层递进的课程链。实践载体注重情境化,开展“挑战式拓展”“志愿服务效能感提升”等活动,让学生在目标达成中体验“自我效能”;通过心理剧创作演绎生活困境,在角色代入中实践积极应对策略。氛围营造强调生态化,依托校园传媒矩阵传播“积极心理案例库”,同时构建“教师积极示范—朋辈积极影响”双轮驱动模式,将乐观心态自然渗透于日常互动。支持服务突出个性化,基于心理测评结果为学生建立“优势发展档案”,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针对性强化其乐观、希望等特质。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旨在实现心灵的浸润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心理智慧,需通过创造性转化融入育人过程。资源挖掘上,系统梳理儒家“仁者不忧”的情绪调节观、道家“顺应自然”的压力应对观、佛家“正念觉察”的心理调适观,提炼“修心—安身—处世”的心理育人内核。活动设计注重特色化,开展“传统技艺疗愈”项目,如书法静心、茶艺养性、八段锦调身等,通过专注训练提升情绪稳定性;结合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举办“文化心理沙龙”,让学生在习俗体验中强化“归属感”与“意义感”。环境建设追求沉浸式,打造“传统文化心理长廊”,展示《论语》《道德经》中的心理智慧;推动班级建立“经典共读小组”,形成“每日一悟”的文化反思机制。协同育人强调常态化,实施“师资文化素养提升计划”,培训教师运用传统智慧开展心理辅导;搭建“家校文化共育平台”,引导家长通过亲子共读、习俗实践等活动,协同培育学生积极心态。
以专业特色为路径,致力于推动心理与专业协同发展。立足专业属性挖掘育人元素,可实现“专业能力与心理品质”同步提升。元素提炼上,依据专业特点构建“心理育人元素图谱”:小学教育专业聚焦“同理心训练”,通过模拟课堂沟通强化共情能力;汉语言专业强化“经典中的心理成长”,引导学生从《论语》等典籍中领悟人际关系智慧;音乐专业侧重“音律疗愈”,在团队创作中培养情绪共鸣与协作能力。活动实施突出专业化,开展“专业+心理”融合项目,如“笔墨育心”(书法专业通过创作调节焦虑)、“实验悦心”(理科专业在团队攻关中培养韧性)、“调研润心”(社科专业在田野调查中强化抗压能力)。体系构建注重一体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业伦理与心理调适”等交叉课程;组建“专业教师+心理教师”混编团队,在课程教学、实习实训中同步渗透心理指导。资源联动强调社会化,联合行业机构开发“专业实践心理支持包”,在实习、竞赛等场景中嵌入“压力管理”“团队协作”等模块,实现“专业成长与心理成熟”同步推进。
“四阶递进”:构建积极心理培育的进阶路径
“四阶递进”以“认知—体验—习惯—关系”为逻辑主线,分阶段推进积极心理品质形成,打造闭环发展体系。
第一阶段为积极特质的识别与激活,聚焦认知层面,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并掌握激活方法。通过“VIA优势问卷”“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等多元评估工具,结合自我反思、导师反馈,帮助学生明确个人核心特质,如创造力、坚韧、善良等。同时,构建“身边榜样库”,解析优秀校友、学长如何运用积极特质突破困境,形成可借鉴的行动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微目标挑战”,让学生每周运用1项优势完成1项任务,通过“达成—反思—优化”的循环强化特质运用能力。
第二阶段是积极体验的觉知与强化,侧重体验层面,旨在提升学生对积极事件的敏感度与记忆留存度。推行“三件好事”记录法,引导学生每日记录并分析积极事件,如“同学的帮助”“任务的完成”等,强化“获得感”;通过“消极事件重构”练习,将“失败”解读为“成长机会”,培养“从困境中找积极”的思维习惯。建立“进步可视化系统”,如成长档案、成就墙等,对学生的小进步进行仪式化肯定,如自我鼓励、朋辈祝贺,以此深化“效能感”。
第三阶段为积极认知模式的训练与内化,聚焦习惯层面,目标是将积极思维转化为自动化认知模式。开展“积极语言替换”练习,用“我可以尝试”替代“我做不到”,通过日常对话强化正向表达;教授“ABC理论”(事件—信念—结果),训练学生识别并挑战不合理信念,如“必须完美”等,建立理性认知。引入“呼吸冥想”“身体扫描”等技术,提升情绪觉察力,减少消极思维反刍;同时,推荐《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积极心理学》等著作,配套“读书会+实践分享”活动,巩固认知成果。
第四阶段是积极社会联结的构建与维系,侧重关系层面,旨在依托积极关系反哺个体积极心态,形成支持网络。训练“非暴力沟通”技巧,包括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个环节,提升表达真诚度与倾听质量,减少人际冲突;通过“角色互换”“生命故事分享”等活动,增强对他人处境的理解,深化人际信任。组织“团队挑战赛”“公益项目共创”等活动,让学生在目标达成中体验“互助共赢”,强化归属感;指导学生建立“重要他人联系表”,定期开展深度交流,如家庭会议、挚友畅谈,维系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五位一体”:构建全链条保障机制
“五位一体”以“系统协同、全程护航”为原则,整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大模块,形成闭环支持体系。
教育教学致力于筑牢认知基础,构建“必修+选修+专题”课程体系,覆盖积极心理学、传统文化心理观、专业心理调适等内容;实施“师资赋能计划”,通过“理论培训+案例督导”提升教师心理育人能力;开发“融合型教学资源库”,如“《论语》与心理韧性”微课、专业心理案例集等,支撑教学创新。
实践活动注重强化体验内化,打造“四季心理节”品牌活动,包括春季积极成长营、夏季实践挑战赛、秋季文化心理周、冬季朋辈嘉年华;设立“心理实践学分”,将志愿服务、心理剧展演等活动纳入第二课堂评价,推动全员参与。
咨询服务强调精准支持,建立“三级咨询体系”:一级为朋辈互助,二级为专业咨询师服务,三级为校外专家会诊;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线上咨询平台”,保障求助渠道畅通;推行“发展性咨询”模式,聚焦优势培育而非仅解决问题。
预防干预旨在筑牢危机防线,建立“新生普查—定期筛查—重点跟踪”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识别高危群体;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流程”,明确预警、评估、干预、转介等环节责任;开展“危机应对演练”,提升师生识别与处置能力。
平台保障注重整合内外资源,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心理体验中心”“传统文化心理实验室”,配备生物反馈仪等专业设备;构建“家校社协同平台”,通过家长学堂、社区实践基地等形成育人合力;强化队伍建设,组建“专职心理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朋辈导师”四维团队,定期开展技能培训。
“三域融合、四阶递进、五位一体”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路径优化与保障强化,实现了心理育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培育”、从“单一维度”到“系统协同”的转型,为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提供了可操作、可持续的实践框架,助力培养兼具健康心态与时代担当的高素质人才。(作者系徐州工程学院师范学院讲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