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凡尔赛这种表达方式从何而来,但是,你要说奠基人,一定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思想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他觉得可以算得上是一等一凡尔赛奠基人。
“最近真是烦死了,老公送了我一辆跑车,可是颜色不是我喜欢的粉红色,好烦啊。”
“我真的不想加班,但是老板总是给我这么多项目,还说如果做得好就让我升职加薪,也很烦呢”
“每次去健身房都会被教练夸身材好,我都不好意思了,其实我还觉得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不知道凡尔赛这种表达方式从何而来,但是,你要说奠基人,一定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思想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他觉得可以算得上是一等一凡尔赛奠基人。
马尔库塞理论核心之一是探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如何通过各种机制压抑人们,使他们变得消极、顺从,失去革命的动力。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技术和消费文化,成功地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限制在一个“单向度”的框架内。
新左派哲学家、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
所谓“单向度”,指的是人们失去了批判性思维和超越现有社会结构的想象力,接受了现状,甚至认为现状是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
这种社会控制不是通过暴力或赤裸裸的压迫,而是通过让人们沉迷于消费、娱乐和技术进步的满足感中,使他们不再质疑社会的不公。
简单来说,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提供物质享受和虚假的自由感,让人们觉得“生活挺好”,从而丧失了革命的动力。
马尔库塞认为,这种压抑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文化、心理等层面,下面我们结合现实社会和例子逐一分析。
消费主义如何让人“满足”而消极
马尔库塞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消费主义让人沉迷于物质享受,从而转移了对社会不公的关注。现代社会提供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让人们觉得自己通过消费就能实现“自由”和“幸福”。这种幸福感是虚假的,因为它建立在对系统的顺从上,而不是真正的解放。
现实例子:
想想现在的“双十一”购物节。每年11月11日,电商平台推出各种折扣,消费者疯狂抢购手机、衣服、化妆品等,觉得自己“赚到了”。但实际上,这种消费狂欢背后是资本的操控: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广告轰炸和限时促销刺激购买欲,让人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购物上,而不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为什么996工作制如此普遍?为什么工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马尔库塞会说,这种消费主义让人觉得“买买买”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革命?谁有空想那些!
再比如,
社交媒体上的“种草”文化。年轻人被媒体、博主引导去买最新款的ipone7pro手机、名牌包包,觉得拥有这些就能提升生活质量。马尔库塞认为,这种对物质的追求让人忽视了社会的不平等,比如底层劳动者的低薪和恶劣工作条件。消费主义让人满足于“个人幸福”,而不再关心集体解放。
技术进步的“虚假需求”
马尔库塞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技术进步创造出“虚假需求”,让人们觉得现有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替代的。这些虚假需求并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而是由资本和广告灌输的。
比如,你真的需要每年换一部新手机吗?但广告告诉你,新手机的摄像头更好、处理器更快,让你觉得不换就是“落伍”。
现实例子:
以智能手机为例。每年苹果、华为、小米发布新机,媒体和广告大肆宣传“革命性技术”,比如更快的芯片或多一颗摄像头。很多人即使手里的手机还能用,也会排队抢购新款。
这种对“新科技”的迷恋让人们觉得技术进步就是社会进步的全部,而不去质疑技术背后的资本逻辑
——比如,手机制造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剥削,或者电子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马尔库塞认为,这种对技术的崇拜让人丧失了批判性,不再去想象一个不需要依赖消费的社会。
文化产业的“麻醉”作用
马尔库塞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产业(如电影、音乐、电视)通过提供娱乐,让人们逃避现实,变得麻木和顺从。这些文化产品看似提供了多样选择,但实际上它们都在传递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让人们接受现状。
现实例子:
看看现在的流媒体平台,比如抖音等各种视频AP。抖音上充斥着各种肥皂剧、真人秀,抖音上则是短视频的快速刺激。这些内容让人沉迷其中,刷完一集又一集,刷完一个视频又一个,时间就这样被消耗。
马尔库塞会说,这些娱乐产品就像“精神鸦片”,让人暂时忘记生活的压力,比如房贷、工作不稳定等,但它们从不鼓励你去思考这些压力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
相反,娱乐让你觉得“生活虽然累,但刷刷视频就好了”,从而消解了反抗的冲动。
再比如
超级英雄电影的流行。这些电影通常以个人英雄主义为核心,传递的信息是“一个英雄就能拯救世界”。
马尔库塞会批评这种叙事让人相信,社会问题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解决,而不需要集体行动或制度变革。
压抑性的宽容:假自由的陷阱
马尔库塞提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压抑性的宽容”(repressive tolerance)。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给予了人们言论自由、选择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限的、被操控的。社会允许你表达不满,但只要不威胁到核心的资本主义结构,你的抗议就只是“噪音”,不会带来实质改变。
现实例子: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自由发表对政府、企业或社会问题的批评。比如,有人会在微博上吐槽996工作制或贫富差距。但这些批评往往停留在发泄情绪的层面,很难形成真正的集体行动。
为什么?因为社会提供了一些“发泄渠道”(如社交媒体、投票),让人觉得“我已经表达了不满”,但这些渠道并不会真正改变权力结构。
马尔库塞会说,这种“自由”实际上是压抑性的,因为它让人们误以为自己有影响力,而实际上,资本和权力依然稳稳当当。
为什么人们不革命?
综合以上,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消费主义、技术、文化产业和虚假的自由感,成功地将人们“驯化”成单向度的人。这些机制让人们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方式,觉得“革命”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以下是具体原因:
1. 物质满足感:消费主义让人觉得“生活还不错”,没必要冒险去革命。
2. 时间和精力的耗尽:现代人忙于工作、消费和娱乐,无暇思考社会变革。
3. 缺乏批判性思维:文化产业和教育系统灌输单一的价值观,让人们难以想象另一种社会形式。
4. 虚假的自由感:表面上的自由(比如言论自由)让人误以为自己有掌控力,实际上改变不了什么。
现实例子总结:
以996工作制为例。很多人抱怨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但解决方案往往是“买杯奶茶犒劳自己”或“刷刷抖音放松一下”,而不是组织起来反抗这种劳动剥削。马尔库塞会说,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功地让人把个人消费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而集体行动被边缘化了。
结尾
马尔库塞的理论提醒我们,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并不是通过铁腕统治,而是通过让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现状。消费主义、技术进步、文化娱乐和虚假的自由感共同构建了一个舒适的“牢笼”,让人觉得革命没有必要。
他的观点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当我们沉迷于购物、刷短视频、追新科技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改变社会的可能性?马尔库塞呼吁我们重新培养批判性思维,超越“单向度”的生活,去想象和追求一个更公平的社会。
来源:小王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