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加速演进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当代语境中,中国传统民歌的价值正被重新审视。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民歌不仅是旋律与歌词的组合,更是特定地域人群生存经验、情感模式与社会关系的文化表达。因此,理解陕西民歌的“声音景观”对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意义重大。民歌作为人类
转自:中国改革报
□ 侯璐璐
在全球化加速演进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当代语境中,中国传统民歌的价值正被重新审视。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民歌不仅是旋律与歌词的组合,更是特定地域人群生存经验、情感模式与社会关系的文化表达。因此,理解陕西民歌的“声音景观”对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意义重大。民歌作为人类文化共性的艺术形式,是先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厘清“声音景观”的构成与演变,可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声音景观”视域,分析陕西民歌文化内涵的生成与延续路径,旨在构建陕西民歌作为“声音文化体”的完整认知框架,为其保护与传播提供参考。
“声音景观”概念
“声音景观”是基于某一地域的地方意向、地方感形成的音乐意识和象征性元素。表演者和听众在一定的表演地点展现出来(或听到)的声音即一种声音景观。具体来说,这些声音源于自然环境、劳动方式和社会习俗的长期互动,最终凝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听觉符号,表演者在日常场所中呈现这些声音时,声波与空间产生共振,使听众通过听觉建立对地方特质的认知。不同场合的声音触发不同层次的文化联想,劳动场景中的声音唤起生存经验的共鸣,仪式场景中的声音则激活文化信仰的传承。当现代艺术手段介入传统声音表达时,既延续了“声音景观”的文化基因,又拓展了其情感承载能力。
由此可见,“声音景观”会随着时空的推移不断演变,这种动态性不仅反映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家”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陕西民歌的文化内涵分析
陕西省依自然与文化地理特征,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区域,并由此孕育出风格迥异、底蕴深厚的民歌文化。陕西民歌,是陕北高原的雄浑地貌与陕北人的豪迈乐观相融,是关中平原的沃野平川与关中人的慷慨激越交织,是陕南山水的温婉灵秀与陕南人的细腻坚韧相契,植根于三秦大地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人文气质,共同凝铸成一场激荡共鸣的生命交响。
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陕北民歌被誉为“黄土高原的百科全书”,其独特韵味深深扎根于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长途跋涉的赶牲灵人挥舞长鞭,喊出“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呦……”,空旷的沟壑山谷中,牲畜蹄声、铃铛脆响与歌声回响交织,从沟底跃向崖顶;悠长的拖腔在山谷打转,化作黄土地上赶牲灵群体的“行进交响曲”。陕北高原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干旱少雨、视野开阔,但生存条件相对艰苦。其民歌的旋律风格高亢、嘹亮、悠长、自由。相较于陕北地貌,关中地区相对舒适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农耕生活,孕育了关中人知足常乐的性格,民歌中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及对劳动的赞美。陕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限制,民居常依山而建,两户人家隔山谷对望,称为“对门”。陕南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里,“郎在对门(哟)唱山歌(喂),姐在房中(哟)织绫罗(喂)”,正是隔空传声的“对唱”形式。秦巴山区植被丰茂、湿度大,声波易被吸收,歌唱者需用清亮婉转的假声,再加上“呦”“喂”等滑音修饰,让歌声穿透山雾。
人文性格与演唱表达的互文。陕北、关中、陕南民歌是陕西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深刻反映了各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凝结了三地人民鲜明的人文精神与性格。陕北民歌犹如黄土高原的苍凉回响,呈现着陕北地区人们敢爱敢恨的生命张力。陕北民歌以爱情与革命为主题,是这一地区人们直率热烈情感的真实表达。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将陕北民间音乐与革命叙事相结合,运用陕北音乐中常用的大跨度音程展开充满张力的表达,旋律中高腔与平腔的切换,既体现了黄土高原的苍茫气质,也呈现了陕北人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精神状态。关中民歌则回荡在八百里秦川的沃野之上,其旋律高亢嘹亮、节奏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关中人耿直豪爽、慷慨激越的性格特质。关中民歌题材广泛,既有反映历史沧桑与农耕生活的厚重之作,也不乏直抒胸臆、情感奔放的生活小调。陕南民歌则是秦巴山水的灵秀吟唱,更注重生活细节与情感的共鸣,是含蓄深情的浪漫主义式表达。如《太阳出来一把火》中“我把草帽给你戴,愣叫太阳来晒我”,以幽默的细节展现情感。同时,陕南民歌旋律相较于陕北民歌更平滑,小调色彩更浓郁,兼具了江南民歌的柔美深情与巴蜀民歌的泼辣俏皮。
历史记忆与艺术再创造的融合。陕西民歌的旋律与唱词蕴含了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陕北民歌《走西口》,把颠沛迁徙的艰辛与离愁,通过特殊的喉音震动具象化在歌声里;而陕南婚嫁仪式中的“哭嫁歌”,则以程式化的泣声语调传承着女性家族角色的训诫。这些声音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历史经验的体现。民歌通过代际传唱不断激活这些声音符号,使坚硬的黄土、流逝的岁月与人的情感在歌声中凝结为可聆听的文化记忆。此外,陕西民歌演唱者在传承这些固有声音模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在进行持续的艺术再创造。新一代歌手学习传统唱法时,会自然融入自身对当下生活的理解,在保持原有旋律骨架和关键音色特质的前提下,对装饰音的运用进行个性化处理,使古老的情感表达更贴合当代人的听觉习惯和情感共鸣点。在创作新民歌时,创作者也会主动提取传统声音景观中的核心元素——标志性的高腔、特定的颤音方式,将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声音“密码”融入新的旋律与歌词中,讲述新的故事以及新的时代背景。陕西民歌的声音景观以独特的声音形态,封存着群体的历史记忆与生存智慧,通过一代代歌者的艺术实践,实现了历史与当下的声音对话和文化延续。
陕西民歌的声音本质上是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水生存智慧的声音化呈现。歌者在传承中的创新实践,如对传统唱腔、旋律、节奏、滑音的个性化处理,使陕西民歌既保存了群体记忆,又能够持续生长。未来,可结合声学技术深入分析民歌音色、频率与环境的对应关系,揭示“人—地—音”的互动逻辑,为陕西民歌的长远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声音景观”视域下陕西民歌的文化地理学研究》(编号:2022J004)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