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有发情期有多可怕?失去发情期,是上帝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5 17:04 1

摘要:多数动物为了熬过这个食物匮乏的艰难时期,纷纷选择进入冬眠状态,只有少数动物仍在冰天雪地中艰难求生。对这些动物而言,冬季不仅要抵御寒冷的侵袭,还要四处寻觅稀少的食物,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寒风凛冽的冬季,大自然仿佛被一层寂静的面纱所笼罩。曾经绿意盎然的大地,渐渐褪去了象征生命的色彩。

多数动物为了熬过这个食物匮乏的艰难时期,纷纷选择进入冬眠状态,只有少数动物仍在冰天雪地中艰难求生。对这些动物而言,冬季不仅要抵御寒冷的侵袭,还要四处寻觅稀少的食物,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存珍贵的能量,它们不敢有丝毫的浪费,就连繁衍后代这一本能行为,也因为消耗体力而被搁置一旁。

与冬季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春天宛如生命的狂欢节。随着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动物们迎来了交配的高峰期。

鸟儿在枝头欢唱,在电线杆、屋顶甚至地面上忙碌求偶。不同的是,人类在繁衍这件事上,摆脱了季节的束缚。我们体内的激素水平相对稳定,使得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交配行为。

然而,动物的激素水平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波动,激素被抑制时,它们不会有交配行为;而当激素水平上升,便进入了发情期。

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人类像动物一样,也有特定的交配季节,且每年只有 6 到 8 周的时间体内释放交配激素,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不仅动物有交配季节,植物也不例外。

它们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为了在食物匮乏的季节保存实力。在食物短缺时进行交配受孕,母体往往没有足够的能量来孕育和养育后代,甚至可能危及自身生命。

其二,为了确保幼崽出生后有较高的成活率。在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季节出生,幼崽的生存几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花朵不会在寒冬盛开,因为此时缺乏授粉的昆虫;野牛不会在春天交配,因为其孕期较长,若春天受孕,就会在冬季暴风雪中分娩。

因此,野牛通常选择在 8 到 9 月份交配,幼崽在春末夏初出生,此时食物充足,气候适宜。而孕期较短的动物,会选择在春天交配,夏天幼崽出生,有足够的时间成长,度过夭折的危险期。

倘若人类拥有交配季,首先冲击的便是 “一夫一妻制”。

在交配季,雄性能够轻易判断雌性的排卵期,知晓交配后雌性受孕的可能性极大。在这种情况下,雄性很可能在交配后离开,不愿等待雌性分娩,更不会参与养育后代,而是继续寻找其他交配对象,以传播自己的基因。

反观没有交配季时,雄性难以确定交配后雌性是否受孕,因此更愿意陪伴雌性,等待幼崽出生并参与养育,这大大提高了幼崽的成活率。

由于人类直立行走导致产道狭窄,再加上为了智力进化,婴儿头骨较大,使得人类成为自然界中难产率较高的物种。为了确保后代顺利出生,保障雌性的生命安全,人类婴儿通常属于早产儿,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母亲悉心照料。

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雄性的参与,仅凭母亲一人,很难将幼崽成功养育成人。

人类若存在交配季,社会群体的数量和多样性也会受到限制。

在短暂的交配季内,雄性之间的竞争会异常激烈。拥有强壮体魄和较高社会地位的雄性,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从而遗传更多的后代。这就导致许多雄性失去交配权,无法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进而降低了人类群体的基因多样性。

同时,这也会限制人类群体数量的增长和扩张速度,毕竟没有交配季的限制,人类随时都可以生育后代。

另外,人类或许不会失去丁丁骨。

在自然界的哺乳动物中,绝大多数雄性都拥有丁丁骨,灵长类祖先和现存的灵长类近亲也不例外,唯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这根骨头。

有一种推测认为,这与人类失去发情期有关。失去发情期后,雄性之间的竞争不再那么激烈,有更多时间进行交配,因此不再需要丁丁骨来确保快速进入交配状态。

对雌性而言,拥有交配季并非好事。

人类失去发情期后,雌性和雄性一样,随时都有交配的意愿。并且,雌性在选择交配对象时拥有自主权,其意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再进一步设想,如果人类的交配季在 8 到 9 月,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可能会陷入停顿,与交配无关的工作都会被搁置,工厂停工,企业休假,人们全力以赴进行繁殖。

而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人们则会全身心投入工作,完成更多的任务。但这样一来,人类社会将会失去许多丰富多彩的乐趣,变得单调乏味。

综上所述,失去发情期,或许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独特的发展路径,塑造了如今复杂而多元的人类文明。

来源:宇宙怪谈

相关推荐